阅读课堂教学应追求有效性
黄继芬
[摘要]对话活动的目的是实现交流、分享、评价、接纳,进而促进对文本的学习走向深入,促进听、说、读、写能力及人文素养的提升。阅读课堂教学应追求有效的开场与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追求有效的引导与点拔,引领思维走向深入;追求有效的交流与评价,为学习注入动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导入;导读;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1-0081-02
阅读教学是教师引领学生跟文本对话、跟老师对话、跟同伴对话的过程。对话活动的目的是实现交流、分享、评价、接纳,进而促进对文本的学习走向深入,促进听、说、读、写能力及人文素养的提升。
一、追求有效的开场与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导入是课堂教学之开端,阅读之序曲,活动之开场。导入方法不拘一格,但有效的导入务必能够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引燃学生阅读热情,激发学生探究动力。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导入的设计可以从文章的“眼睛”开始。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19课《青山不老》时,就瞄准了“青山不老”这双眼睛中的“老”字进行设疑:“‘老是什么意思?你是如何理解‘青山不老的?”有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老是老去、不存在的意思,‘青山不老意思是说青山不会荒芜,变得光秃秃,失去生机。”我表示赞许后追问:“由‘青山这个词你又会想到哪一个描写环境的成语?”生答:“绿水青山。”我继续点拨:“绿水青山就是——”好多学生异口同声:“金山银山!”我相机板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后追问:“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有学生回答:“习近平主席。”“不错!是咱们国家主席说的,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学生畅所欲言:“绿水青山就像金山银山很值钱。”“绿水青山是很宝贵的自然资源。”……我相机总结:“是呀,让青山不老是咱们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这节课咱们就走近一位怀揣着让‘青山不老梦想的人!”本节课的导入就在这样的师生对话中完成了。其实,导入的第一个问题是我预设的,而联想到习近平主席说的话,则是教学中突然想到的,属于随机生成。
课后,我作了反思,认为这个导入的好处在于:一、解读了题目的内涵,引出了课文要写的人和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与探究欲望;二、富有时代气息。将习主席的话引入课堂而又跟所教课文的思想内容紧密联系,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课文中老人形象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语文课程的人文色彩在课堂上得以闪烁。此导入可谓“一举多得”。
二、追求有效的引导与点拨,引领思维走向深入
阅读课堂上,教师要做的事是设计好有统领性的核心问题,开启、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处于活跃状态,穿行于文本之中,去发现、感悟和表达。
例如,教学《青山不老》,初读课文之后,我要求学生分别用一个感叹句来给每一自然段作批注。下面是两位学生对课文各个自然段所做的批注——第一位学生:①这里的树真高、真多、真美!②真是风沙无情人有情哪!③植树造林的痴心真是难改呀!④老人的追求真是高尚!⑤老人对脚下这块土地真有感情!⑥老人的生命真有价值!⑦老人跟青山一样真是不会老的!第二位学生:①这里的环境多么美啊!②这里的环境多么险恶啊!③老人的生活是多么艰辛啊!④老人的功劳多么大啊!⑤老人说的话多么有道理啊!⑥“我”对老人是多么佩服啊!⑦“我”对青山不老充满了多少自信啊!这是笔者在课堂第一次要求学生以感叹句的形式作批注,学生感到很新鲜。我发现这两位学生的批注很精彩,有特色,于是,就运用媒体呈现出来给大家欣赏。这样别出心裁的设计,激发了学生阅读、感悟的积极性,同时也使我对当前的学情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学生通过写批注对各个自然段内容有了初步感知之后,我则“缩小包围圈”,通过下面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语段——老人究竟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條件下诞生的?第一个问题指向的是第1和第4自然段,第二个问题指向的是第2、3自然段。设计这两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到文本中探寻答案,培养学生捕捉、筛选信息的能力。
在锁定了相关语段之后,我则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进行欣赏、品味——
首先,我要求学生将第1、4自然段进行比较阅读,去发现它们的异同点,然后交流、分享。针对他们的发言,我予以适时点拨:“但不管运用什么样的写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突出老人植树造林的贡献之大。”
“那么,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出这个惊人奇迹的?”在学生对第1、4自然段进行自主品读之后,我趁机引导学生品读第2、3自然段,进一步去引导学生弄清老人成绩背后的“条件”。学生思维的触角很快被我牵引到第2、3自然段所描写的“大环境”和“小环境”。
在弄清老人奋斗的条件之后,我则引导学生去探寻条件背后的“情怀”。我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最能打动自己心扉的句子加以品读、感悟。通过又一番潜入字里行间的深度研读,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了“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等相关的句子,感受到了老人发自内心的爱山爱林的执着情怀——而这正是老人默默坚守的力量源泉。
回顾上述教学过程,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层层剥笋”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一步一步逼近文本的“思想内核”——老人植树造林的力量来自哪里?通过这样的呈螺旋式上升态势的感悟与分析,学生探究学习能力自然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三、追求有效的交流与评价,为学习注入情趣与动力
课堂评价,也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一部分,它跟解读教材是水乳交融的。有效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是评判也是鞭策,应富有针对性、激励性和人情味,有时也应不乏幽默感,能为学习注入情趣与动力。
例如,教学《青山不老》,当我先后呈现两位学生所做的精彩批注时,我饱含真情地赞叹道:“这里的六个“真”字用得真好啊!我也喜欢上了这个‘真字!”“这里的六个‘多么用得多么好啊!我对‘多么这个词也产生了感情。”学生听了我的评价,都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上述教学评价充满了情趣性与人情味,当然,当学生的思考出现迷惑或偏颇时,评价还应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能够矫正学生的思维。比如,对于第6自然段中的“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一句,有的学生认为这句话表达的情感有些低落,作者在这儿应当表达对老人的祝福才对。我听了这样的见解,则适时引导学生联系第3自然段五位老汉与自己老伴相继离世的事例和该句话后面作者的议论,来准确、深入地解读作者“鼻子一酸”所包含的复杂心情。
综上所述,欲使阅读教学这种对话活动走向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真正撬动学生思维,教师务必在导入、导读和评价等方面努力优化教学策略,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促进学生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发展。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