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高职旅游专业课程思政路径

    成建 杨年 钱易

    

    摘 要:本文从课程思政在旅游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出发,提出了课程思政在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中融入的路径,以期为高职旅游专业课程思政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旅游;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590-4;G711 文献标识码:A一、课程思政在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

    (一)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开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同年3月,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课程思政建设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

    2020年11月27日,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五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比重,推进职业教育“双高”建设,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智能人才、技能人才,推动打造“巴蜀工匠”职业技能大赛品牌。

    综上所述,在高职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对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提升旅游专业人才职业素养,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二)旅游业快速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2019年,旅游经济持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国内旅游人数达60.0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8.4%;出入境旅游总人数3.0亿人次,同比增长3.1%;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旅游直接就业2 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 987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31%[1]。2019年重庆市接待境内外游客6.5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 739.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0%和32.1%。

    以上数据显示,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在多种教育形态中,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职业教育是教育,是经济,更是民生。旅游业要想更好地发挥国民经济战略作用,其关键还是在于旅游人才,旅游行业的竞争最终也是旅游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前提条件或基本要求是高素质,由此可见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中开展课程思政,加强旅游人才职业素质培养对行业以及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旅游从业者自身发展的要求

    2020年4月19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委共同签署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协同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随着“文旅融合”“研学旅游”等新的旅游产品形态的出现,社会、企业等对旅游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必将越来越高。同时旅游从业人员往往承担着传播当地知识文化的重要责任,其言谈举止往往代表着当地形象,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的评价。而旅游从业人员服务质量的高低与旅游从业人员本身的思想道德水平、职业素养分不开,因此在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中开展课程思政,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專业素养、家国情怀、人文情怀和世界胸怀,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坚定其文化自信,帮助他们讲好(传播)中国故事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社会、企业、工作岗位等对人才的要求,更是学生今后就业、工作、发展的基本要求。二、高职旅游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优越性

    根据国家《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旅游大类主要可分为旅游类和餐饮类,包含的专业主要有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酒店管理、餐饮管理、烹调工艺与营养、西餐工艺等。基于旅游行业特性和职业素养相关研究成果,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养包括身心素质、职业精神、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多个方面的指标,各指标具体内容见表[2]。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3]。《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将“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养构成指标”与《纲要》所指出的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相结合,人们可以明显地发现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内容与课程思政内容关系紧密相连。课程思政是培养和提升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基本理念、基本方法,而学生职业素养得到培养和提升是课程思政的成果之一。并且旅游专业知识的很多内容与课程思政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因此高职旅游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三、课程思政在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中的融入路径

    (一)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突出课程思政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中的作用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组织教学、实施管理、实现专业目标的重要依据。只有先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才能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而确定以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教学标准、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来实现这个培养目标。

    

    为了突出课程思政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中的作用,高校应首先针对目前社会、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适时修订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强调素质教育在总体目标中的重要作用,打破传统高职旅游人才培养“重技能”,轻“素质”的培养方式;二是调整课程体系,合理设置思政课程、专业课程的学时与门数,协调好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等各方面关系,课程设置上尽量开设有助于提升旅游人才素质、知识和能力的课程;三是推进教材改革,编写符合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思政课程专业教材,立足教材,优化课程设置,让每门课程都发挥思政育人的作用;四是推进教学改革,挖掘新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改变高职教育传统的“知识+技能”“教师考核学生”的考核方式。对旅游专业学生推广“素质+知识+技能”的考核方式,尤其是在评优评先考核中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应加强对其日常行为、素质表现的考核。同时鼓励学生评教评学,把“师德”的评价作为教师评价的主要考核标准之一,督促教师提升自我修养,实现教学相长。

    (二)强化教师素质,发挥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提升首先应强调的是教师职业素质培养的提升,课程思政首先是对教师进行“思政”。只有先将职业素质和思政元素融入教师的思想才能让教师把它们融入课堂中、教学中[4]。

    而作为高职旅游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普通教育工作者所应具有的素质和教学技能,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只有不断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与教学技能进行良好的结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教出一流的好学生。

    高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强教师培训,全面培养和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思想政治课程不仅学生要学,更应该让每位教师先学,加强教师对时事政策的学习,教师应先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才能担当起大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第二,发挥党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三会一课”等党组织活动激发教师党员思考并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工作;第三,开展教学交流、教学竞赛、挂职锻炼等活动,帮助和提高旅游专业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使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相融合,进而实现专业教学和思政教学的融合;第四,开展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备课活动,帮助专业教师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找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结合点;第五,专业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结合身边的案例,将旅游企业、旅游专业所需要的优良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作为思政元素直接融入课程讲授中。

    (三)学校、企业同向发力,营造思政氛围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在课堂上传授思政知识,更主要的是营造思政氛围,让思政思想、思政理念对学生产生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氛围的营造不仅靠教师课堂上的言传身教,还需要学校、企业的同向发力。

    学校作为学生长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对学生的成长影响重大,只有良好的校園氛围才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想要营造良好的思政氛围首先需要学校加强内涵建设、专业文化建设。让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开展感动校园人物评选等与思政内容相关的活动,挖掘优秀学生事迹,树立学生榜样,用学生身边的正能量去鼓舞和激励学生进步;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专业、职业技能竞赛,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对专业、行业的认识和信心,让旅游专业的学生明白自己在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中的担当与责任,激励学生成长进步。

    学生的毕业并不意味着教学工作的结束,而人才培养的质量最终需要社会、企业、岗位来进行检验,社会、企业对高校所培养的学生的接受、认可才是对人才培养的最大肯定。所以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应始终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密切联系,这也说明企业对于思政氛围的营造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除了为学生提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机会,更应该向学生传播先进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并请具有“工匠精神”的专家、能手为学生开设讲座,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用他们自己的故事向学生讲解其爱国情怀、高尚品德、创新精神、高超技能等,源于他们切身经历的思政元素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5]。参考文献

    [1] 文化和旅游部政府门户网站.2019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EB/OL].(2020-03-10)[2021-01-18].https://www.mct.gov. cn/whzx/whyw/202003/t20200310_851786.htm.

    [2] 雷选标,肖泽平,张志敏.基于市场需求的旅游类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J].大视野,2020(3):58-62.

    [3] 百科词条.课程思政[EB/OL].[2021-01-18].https://baike. baidu.com/item/%E8%AF%BE%E7%A8%8B%E6%80%9 D%E6%94%BF/22421661 fr=aladdin.

    [4] 王宪法青,邹安妮,冯世德.立德树人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12):80.

    [5] 王玲.高职思政课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路径分析[J].现代国企研究,2018(3):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