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背景下东川区产业融合发展分析

    杨胜祥 张凤仙

    

    

    

    摘要:东川区是我国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面对资源枯竭的严峻形势,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成为推动整个东川发展的关键。如何准确把握东川产业结构的基本现实,研究东川产业结构的关联性与融合度,分析东川产业结构融合面临的问题,探讨东川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产业融合;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东川

    一、引言

    云南东川矿产资源丰富,采矿历史悠久,素有“天南铜都”之誉,是依托铜矿等资源开发而形成的典型资源型城市,近代以来,东川一直是中国最大的铜矿产地,是典型的资源输出型矿业城市和铜工业原料的供应产地,其产业结构也具有典型的资源依赖性特点。并形成了以铜矿资源采选和冶炼为主导的产业布局。然而,自二十世纪末,东川铜矿资源因不断开采开始出现枯竭,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东川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因矿产资源枯竭、经济发展停滞而被降级的城市,由地级市降为区,经济社会发展也陷入了困境。因此,研究东川区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和融合度,探讨东川产业结构面临的问题,消除产业发展对铜业资源的过度依赖,推动东川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当地产业融合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二、东川区资源禀赋及产业结构的变化

    (一)东川区一、二、三产业发展变化情况

    2011~2018年,东川区一、二、三产业变化明显,这一点可以从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例体现出来(表1), 2011年东川的三大产业的生产总值为560737万元,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为6.7:67.8:25.5,第一产业产值比最小,第二产业产值比最大,第二产业产值比排在第二,可以看出,东川属于资源型城市,是一个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原料供应型城市。到2018年,东川区三次产业产值总额增加到947333万元,一、二、三产业产值比变为8.3:47.3:44.4,从排序来看,三次产业的顺序并没有发生变化,然而,从所占比例来看,第二产业的比重已经明显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显著提高,第一产业基本稳定。

    (二)东川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度

    国际上对于产业融合度测量的是以技术融合度的来作为衡量的标准,技术融合度衡量标准是“融合系数”,“融合系数”指相同技术在不同产业领域中运用的范围,赫芬达尔系数法(HHI)式主要的计算产业融合度的方法。本文采用赫芬达尔指数法来对东川区三次产业的业务融合度和市场融合度进行测评与分析。

    赫芬达尔指数(简称HHI)表达式为:

    HHI=(Xi/X)2

    X指各行业的总生产产值,Xi表示具体行业的产值。HHI值有五个区间,这五个区间分别是0.2~0.36,0.36~0.52,0.52~0.68,0.68~0.84,0.84~1.0,对这五个区间的HHI值进行定性描述,从小到大对应的融合度为:高度融合、中高度融合、中度融合、中低度融合和低度融合,HHI值越小说明融合程度越高,反之越接近与1则融合度越低。通过选取昆明市东川区2011~2018年一、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分析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变化趋势,分析出各产业之间的关联情况。

    从表2的HHI值可以看出,东川区的一、二、三产业间市场融合指数总体上分别在0.52和0.42左右徘徊,这个指数符合赫芬达尔系数的波动范围,说明测算是可以信服的。东川区的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度2011年处于中度融合阶段,2011年之后的七年间指数处于中高融合的阶段,2011年是产业融合的一个转折点,由中度融合向中高度融合发展。但是在2011年之后并没有向进一步的突破发展,东川区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总体发展较好,但是发展速度较缓慢,需要对其进行适当调整。

    (三)东川区三产业内部变化情况

    1. 第一产业变化情况:2011年到2018年从东川的政府统计报告来分析,在東川区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的产值中,2011年农业、林业、渔业、牧业、农林牧渔服务业的产值分别为25212万元、4014万元、1289万元、46200万元、4072万元,总产值为80793万元;到2018年农业、林业、渔业、牧业、农林牧渔服务业的产值分别为50763万元、8466万元、2352万元、80713万元、6284万元总产值,总产值为1488837万元。从这个变化来分析2011~2018年第一产业的总产值增加了,在8年间农业、牧业产值占比最高而林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的产值增减变化较小。

    2. 第二产业变化情况:以矿产业为例,从矿业产量(以10种有色金属和铜为例)来看,见表3,2011年东川10种有色金属的产量为17017吨, 2018年减少到7624吨, 2011~2018年,除2014年,其他年份的产量均处于负增长的状态,尤其在2011~2012年,增长率由-20.6%降为-84.6%,下降幅度最大。铜矿总产量从2011到2018处在8000~4800吨这个区间,2013、2015、2017处于负增长的状态,产量处于逐年减少的趋势。

    3. 第三产业变化情况:以旅游业为例,整个东川区旅游规划开始于2002年,东川区2017年旅游规模为1157422人次、旅游收入380848909元,2018年旅游规模1520129人次、旅游收入518631886元,旅游业成为东川经济发展新的发展点和城市发展的新的发展方向。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东川区三次产业发展变化表现为第一产业稳步发展,第二产业中工业产值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发展较快,产业转型中过度依赖以铜矿资源开发为主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明显变化,通过旅游业发展的产业替代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三次产业次逐步呈现不断融合发展、协调发展的态势。

    三、东川区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脆弱的农业自然条件制约着农业的发展

    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决定了东川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现代农业起步较晚,基础较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农业发展情况没有发生改变。农业发展条件严峻,加之农村生产要素配置不尽合理;农业生产结构中农产品多以原料型为主,优质农产品少、高档农产品少、专深加工产品少。“品种、规模、特色、品牌、深加工、产业化”成为东川区当前农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整个东川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农民的收入低,农村贫困问题突出。

    (二)第二产业关联度低

    在工业发展中,东川区的精深加工产业链较弱,仍然以采选业、原材料和粗加工为主要特征,矿产品和初级产品主要输出到区外加工,生产链条配套生产在区外,与东川本地企业的关联度低,不能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产业链延伸能力较弱,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增加了成本,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另外,东川矿业企业彼此之间的发展联系较小,产业产品结构较为单一,产业化程度低,专业化分工不强,整体效益不高。东川区区内各生产企业上下游生产联系较少,企业之间合作共赢意识较弱与,忽视产业链条的延伸,做不到资源共享、利益共沾导致部分资源浪费,加之东川的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矿业经济对东川整体经济的关联带动作用。

    (三)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

    在产业转型及融合过程中,东川区面临着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除轿子山外,景区植被较差,现有植被系统均为退耕还林后培育起来的,旅游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主要表现在:首先是红土地的保护与开发上,红土地是东川最为出名的景点,东川也正在开发红土地景点,但是生态的脆弱性对红土地区的开发与保护是难平衡的点,红土地农业种植的经济效益低农户对于土地撂荒现象突出,影响到景点效果;其次牯牛山采石开矿与旅游开发之间也存在矛盾,采矿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环境,而旅游业需要较好的生态环境,这也是东川发展的旅游业一个难题;最后是轿子山东坡旅游开发与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矛盾,一方面轿子雪山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轿子雪山又是自然保护区,二者之间的矛盾使东川旅游业发展难度加大。

    (四)传统产业占比高,产业融合发展受阻

    东川矿山、冶金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生物制药、新型建材、资源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总量小、发展缓慢。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精密加工产业少,产品技术和附加值低,产业链短,价值链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加工业少,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产业链短,价值链低端,导致东川工业企业一旦受安全环保、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就大面积停减产。加之以矿业发展为主产业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整个东川的产业转型和产业融合。

    四、东川区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一)推进生态化与产业化融合

    实现东川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将生态环境修复作为东川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建成政府督促、企业负责、社会监督、全民动员的矿区复垦和生态修复机制。根据生态绿化和环境保护的思路,以污染治理和废渣回用为重点,实施环境保护工程。并通过标准保留、转型升级、淘汰关闭等措施,达标的要保留、改造升级、整合重组、淘汰关闭的措施,推进资源、矿权整合和小型矿山关退工作,优化矿产开发布局。

    (二)推动以铜为主的有色金属产业结构调整

    将矿山转型升级作为新的调整重点,第一,要支持铜矿企业、公司进行合法勘探工作,保障东川区铜产业可持续发展资源储备。第二,要充分利用氧化铜资源,注重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回收利用。第三,改造提升现有铜冶炼工艺水平和产能。第四,对于同矿业要有集约化生产,并提高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与技术更新,不断提升以铜为主有色金属产业深加工能力。第五,巩固发展铜产业群,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需求量大的新型产品。

    (三)延伸工业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资源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的原则,第一,东川区要依托基地建设的产业聚集优势,使产业和行业之间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接,延伸产业链,形成完善的工业循环利用产业体系。第二,要充分利用资源,减少新的工业资源产生和排放,做到工业综合利用率最大化,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第三,依脱于核心企业来驱动,促进企业的发展,推动配套企业的与关联产业的发展,培育发展核心产业,通过技术、资金、产品、信息等生产要素传递、重组和渗透,建立起一个关联密切的产业链,并引导相关工业企业采用清洁的生产技术,让企业之间形成一个资源高效利用的产业链和区域循环经济生产模式。

    (四)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结构

    生产方式与经营结构的调整是东川农村发展的重点,要改变传统低效的粗放生产经营方式,改变山区低效农业经营情况。要鼓励支持引导农民对农产品的种植生产要以市场做为导向,发展养殖业、经济林果的种植、中草药栽培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对于产品的生产技术含量,通过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种植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当前东川可以发展的方向有對时令蔬菜要建立标准化的生产基地,找准时间差、做好特色牌开发;东川沿小江河流域区域的水利资源叫较好、热量充足、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等各种农业生产综合条件较好,适合发展具有干热河谷特色的特色农业;此外东川还可以对特色水果品种进行改良;高寒山区发展特色药材;发展准化果园;发展农业庄园经济促进多种经营和农林牧副协同发展。

    (五)坚持农旅深度融合发展思路

    依托红土地景区、泥石流越野赛、牯牛山旅游区,打造以景区依托型、城市近郊型、农业资源型乡村旅游模式。利用村庄闲置建设用地,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把发展旅游产品与新型工业发展相互结合起来,对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等进行新的研发,对产品进行深加工与精包装,提高产品质量与附加值,因地制宜发展旅游商品,支持发展城市果园、城市菜地、生态农庄等新型产业的培育。根据东川当前的产业结构、人文历史包装乡村度假型、文化村落型、农业观光型、城郊休闲型等乡村旅游产品,形成具有东川特色的全域乡村旅游体系。

    (六)完善“一产做特、二产做大、三产做活”的产业发展模式

    一产做特:根据“河谷地区调果蔬、半山区兴畜牧、高寒山区种药材”的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推进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扶持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等农业经营主体,促进规模经营和集约发展。二产做大:根据当前东川的“强园区、稳定铜、突破磷、整合砂,积极发展其他产业”的思路,确保铜产业全面发展,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扶持重点企业转型升级。三产做活:即实施全域旅游发展,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形成政府领导重视旅游、涉旅部门支持旅游、社会公众关注旅游的局面。同时,把旅游融入其他产业发展之中,积极培育休闲农业、工业旅游、水利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新型业态。

    参考文献:

    [1]刘晓慧.资源型城市的生命能延续多久[N].中国矿业报,2015-11-12(006).

    [2]王巧玲.河南省产业融合度分析[J].经济论坛,2015(06):20-23.

    [3]甘立勇,杨秦伟.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路径研究——以昆明东川区产业发展的强弱势分析为例[J].学术探索,2014(01):78-84.

    [4]郝国栋.昆明市东川区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4.

    [5]王楠.我国西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6]字军,金艳昭.关于金融支持调整振兴有色金属产业的调研报告[J].时代金融,2010(02):120-121.

    [7]田苗,武友德.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06,26(04):585-588.

    本文系2019云南农业大学重点学科培育学科“教育管理与区域发展”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9YNAUXJPY05)的阶段性成果;本文系2019云南省研究生導师团队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9YJSDSTD05)的阶段性成果;本文系2019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云南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编号:AC19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杨胜祥,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张凤仙,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凤仙为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