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伯牙必鼓《高山流水》之曲

    姚燕 严仍

    摘要:小古文《伯牙鼓琴》教学中教师习惯加一个拓展环节,很不恰当。首先,容易破坏“高山流水”文化的面貌及其建构;其次,容易误导学生偏离对伯牙鼓琴本意和课文的准确理解;再者,拔高了小古文教学要求。

    关键词:教材环节? 破坏文化? 误导理解? 拔高要求

    听课中发现,不少市内外教师在教学小古文《伯牙鼓琴》(六上)这篇课文时,总喜欢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前三句(伯牙鼓琴……巍巍乎若太山)之后,进行教学拓展,来个“一问一练”。

    问:伯牙除了弹奏《高山流水》外,还会弹奏描绘什么事物的琴曲给钟子期听?

    练:仿照课文填空:伯牙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乎若_______。”伯牙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乎若_______。”

    于是乎,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答案纷呈:伯牙弹奏了清风、明月,绿树、红花,蓝天、白云……“善哉乎鼓琴,凉凉乎若清风;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教学很是热闹。

    这相互关联的一问一练,其设计目的,想来主要有三个:一是继续深化文章主题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感知钟子期对伯牙的乐曲很理解;二是让学生通过想象,发展思维能力;三是通过模仿迁移,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范式。乍看,这个环节安排在这里似乎很合理、很必要,但细想深究它却很有些问题。

    首先,容易破坏“高山流水”文化的面貌及其建构。

    伯牙与钟子期二人因为《高山流水》琴曲成为知音的故事,通过多个时代古书的记载和演绎、历代文人的慨叹和吟咏、世人的代代传说,已经固化为面貌美好的知音文化,“高山流水”也成为这种文化的指示符号或代名词。只要一谈到“高山流水”,人们总会想到琴曲《高山流水》,想到伯牙与钟子期,进而想到高妙的音乐,想到知音和知音难觅。知音文化中,只有用“高山流水”之曲来觅知音,没有用“清风明月”“绿水红花”“蓝天白云”等其他事物来喻知音。作为教育,我们不能拿“高山流水”之外的东西去糟蹋知音文化。学生学习此文,是在初步理解、建构知音文化,初步见识、感知这种文化的符号——高山流水。我们需要将“高山流水”及其相连的知音文化,根植学生心田,不宜用其他事物去模糊和干扰它。小古文阅读教学不能脱离文化背景。

    其次,容易误导学生偏离对伯牙鼓琴本意和课文的准确理解。

    伯牙为什么要弹奏《高山流水》去觅知音?或者说他会弹奏以其他事物为题的琴曲去觅知音吗?这值得我们备课时深思。伯牙贵为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列子·汤问》有载:“伯牙善鼓琴。”《荀子·劝学篇》有载:“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扬秣。”伯牙要寻觅的知音,不仅要能听懂他的音乐形象,更要能听懂他的心态和情志。在中国古代“天地人合一”文化里,主张“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高山大河更为君子、士大夫们所钟情。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之中(《列子·汤问》有载:“……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寄托着伯牙高大宏伟的志向、辽远丰富的情怀。高山、流水中有他的情怀在其中。伯牙先后用“高山”“流水”形象和融入他情操志向的琴曲去觅知音,《高山流水》成为音乐的最高境界。所以,课文说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他不会弹奏无“志”的“清风明月”之类难度不高的曲子去寻觅知音。如此,他将寻觅不到真正的知音,世上也不存在“知音难觅”之说了;也将不会有后文所写伯牙“破琴绝弦”了。而钟子期恰恰就能战胜伯牙给予的高难度挑战,又快又准地听懂伯牙的音乐形象,听懂伯牙的情怀,既懂乐又懂人。他在音乐的高端平台,在伯牙的心灵深处,与伯牙相拥,成为他的知己。由此可见,上述拓展无疑是在未对教材完全正确解读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不恰当设计。小古文阅读教学不能脱离文章语言环境。

    再者,拔高了小古文教学的要求。

    小学阶段安排小古文学习,主要目的和要求是:让学生知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有很多这种用文言写成的文章,了解它的大致面貌是什么样子,初步认识它;读一读,注意语调、韵律、节奏等,找到文言文的语感,觉得有趣,喜欢上它;借助注释、插图、课后链接等,结合想象,大致理解它的大概意思;通过朗读、理解等来体会文章的内容、情感或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了解它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为小学之后学段的文言文学习做个铺垫。小古文(包括古诗词)教学不要求仿写文言句式,更不作仿写小古文要求。因此,前面提到的拓展练习,涉及文言特殊句式的迁移学习,属于拔高要求,加大了学习难度,耗费教学时间,增加负担,且在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表达中也极少用到。教学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符合儿童阶段认知特点。

    综上可见,上述课中的“一问一练”的环节安排是欠妥的,建议大家教学时不用为好。如果要问,可以问:伯牙为何要弹奏《高山流水》來觅知音?如果要练,可以练:先想象,再说一说钟子期在伯牙的《高山流水》曲子中听到的内容、看到的画面、感受到的情怀。如此,紧扣单元和课文的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深入理解课文、深刻感受音乐艺术之美。

    所以,教学中的拓展,不能脱离文化背景、语言环境和课程标准要求,不能凭教学惯性,不假思索,随手安排;要考虑必要性、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