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赵勤贤 潘书才

    [摘 要]《教育部? 财政部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中提出,高职学院要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实质推进协同育人。为了解高职学院工程造价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培养现状,课题组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对江苏高职学院中开设工程造价专业的相关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工程造价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合作方式、制约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工程造价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关键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最后提出了几点建议:政府宜出台适宜的激励政策,校企双方共建实训教学培训基地,有效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共建校企协同育人的监管机制。

    [关键词]高职教师;工程造价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5-0163-03

    校企协同育人就是通过高校与企业资源的优势互补与融合,在共同协商和制订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培养既符合高校人才培养标准,又适应企业发展需求,满足社会行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毋庸置疑,校企协同育人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有利于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使学校与企业联系更加紧密,实现双赢。2019年1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强调,要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2019年4月,《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指出,将校企合作水平作为5个重要提升任务之一,提出高职学院要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实质推进协同育人。国家的政策与指导方向很明确,但如何让这些政策落地实施,需要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为了解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一线工程造价专业教师对工程造价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看法,我们基于高校教师视角设计了调查问卷,对江苏省高职学院的工程造价专业相关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然后在对这些院校现行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进策略,以期為高职院校进一步优化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一、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我们采用了网络答卷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完成后共收回有效问卷31份,参与调查的教师中有87.1%的教师承担工程造价的专业课教学,平均教龄为15年,职称以中级和副高为主(分别占35.48%和41.94%),这些教师有较长时间的从业经历和对职业教育的深刻洞察,能全面反映有经验的一线教师对工程造价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意见和建议。

    其一,关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及个人发展重要性的调查。我们的选项分别为非常重要、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参与调查的教师没有一个人选择一般和不重要,选择非常重要、很重要、重要的比例分别为67.74%、29.03%、3.23%,可见,广大教师非常认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对于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不可替代性,这也是由工程造价专业的特征所决定的。当前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而每个工程从可行性研究到竣工都需要工程造价人员的参与,从业主到施工单位及造价咨询单位都要求有自己的造价人员,工程造价专业人员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工程能否获得最大利润,而工程造价人员水平的提升需要在真实的项目中经过反复锤炼才能达成。

    其二,关于教师是否愿意参加校企协同育人活动的调查。我们的选项分别为非常愿意、很愿意、愿意、一般、不愿意,问卷统计表明,参与调查的教师没有一个人选择不愿意,选择非常愿意、很愿意、愿意、一般的比例分别为58.06%、22.58%、16.13%、3.23%,这表明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师是非常有意愿进行校企协同育人的。高职学院应构建好的激励制度,使教师能积极投身到校企协同育人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其三,关于校企协同育人制度与现状的调查。我们的选项均为是、否、不太清楚。关于高校在发展规划中是否对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参与调查的教师选择以上三个选项的比例分别为90.32%、3.23%、6.45%;关于高校是否与企业签订了相关的制度来规范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相关事宜,参与调查的教师选择以上三个选项的比例分别为80.65%、12.9%、6.45%;关于高校是否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管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相关事宜,参与调查的教师选择以上三个选项的比例分别为70.97%、6.45%、22.58%;关于高校是否对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实施进行跟踪检查与评价,参与调查的教师选择以上三个选项的比例分别为64.52%、6.45%、29.0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各高校对校企协同育人的规划制定、制度建设、日常管理及跟踪检查与评价是逐渐变弱的(教师选择“是”的比例依次为90.32%、80.65%、70.97%、64.52%),这可能是校企协同育人提出了多年,但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见,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不仅要写在学校规划里,更要重视落地实施;不仅要进行制度建设和加强日常管理,更要重视跟踪与评价,这才是提高校企协同育人效果的重要路径。

    其四,关于高校与企业进行工程造价专业协同育人合作方式的调查。教师认可程度比较高的包括学生到企业实习(93.55%),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90.32%),企业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及课程开发(87.1%),企业内的技术专家参与学校的教学(80.65%),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74.19%),校企共同进行技术研发(70.97%)。可见,教师认为学生到企业实习和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是最好的合作方式,因为工程造价企业真实项目与场景的实践锻炼,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和职业自信,能培养学生学习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也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实践能力和职业实战能力,增加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的对接。

    其五,关于制约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积极性的主要因素调查。教师选择较多的依次为政府缺少有关鼓励、优惠政策的引导(83.87%),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经济损失得不到补偿(64.52%)、校企双方职责不明确(58.06%),校企之间缺乏沟通、信息渠道不畅(54.84%)。的确,长期以来校企合作一直遭遇“校热企冷”的困境,这主要是因为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很多文件政策更多是指导性的,对合作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等并没有详尽的规定和说明,并且不少由教育部门出台的政策性文件对企业和行业根本没有强制性和约束力。其次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当外部约束和激励机制缺失,企业的利益诉求又无法得到满足时,必然会导致校企合作驱动力的丧失,致使校企合作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其六,关于在工程造价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哪些支持?90.32%的教师认为高校可以提供顶岗实习生,83.87%的教师认为高校可以提供优秀毕业生,74.19%的教师认为高校可以根据企业的特殊需求提供人才培养服务以及为员工进行培训。可见,校企协同育人中企业对学校是否依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资源的配置情况。当学校本身已具备让企业对其产生依赖的实力和资源配置(能为企业提供优秀毕业生,能根据企业的特殊需求提供人才培养服务以及为员工进行培训),双方能达到资源互补的状态时,校企合作的目标才能达成共识,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得以保障。

    其七,关于目前解决工程造价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主要形式的调查。83.87%的高校教师认为,高校可以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77.42%的高校教师认为,可以合作技术研发,联合培养培训;74.19%的教师认为可以实施订单培养。众所周知,校企协同育人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学生的协同培养,二是师资的培养。推动职业院校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支持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通过合作技术研发,联合培养培训,一定能达到同时提高教师和学生能力的目的。

    其八,关于解决目前工程造价专业校企协同育人问题关键的调查。87.1%的教师认为,政府可通过相关法规在项目申报、税收减免、技术改进、评比表彰等方面实行倾斜,对协同育人培养中的经济投入进行补偿,对不积极参与的组织机构提出整改意见并进行跟踪评估。评估结果可通过媒体公示,以激励更多的企业积极参与协调,提升社会形象。74.19%的教师认为政府可以出台政策,促使企业雇主发挥作用协同学校提高学生技能水平。64.52%的教师认为,政府可在教育教学、规划管理方面赋予企业新的权力,鼓励企业雇主将用人需求以一种“各类职业学校能够理解并能实施”的方式表达出来,以适应经济的发展。35.48%的教师认为,政府可以宏观指导,设立高职院校协同培养指导委员会。

    二、调研启示与建议

    其一,政府宜出台适宜的激励政策。一般来说,高校与企业协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较强烈;但企业受当前利益驱使,缺乏与高校协同的积极性。政府和相关社会组织要高度重视企业协同教育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突破现有政策环境和管理体制的制约,构建有利于校企协同的激励和保障机制,通过管理和激励等政策引导,厚植具有可持续发展导向力的外部环境,促使校企协同内生动力的持续迸发,推动校企协同有效开展。一方面,为了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协同培养人才,国家可以制订相关政策,为企业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根据消耗材料的费用以及接受学生的数量,使企业享受一定的税费减免。另一方面,政府应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主管部门,作为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平台,帮助双方寻找合作伙伴、制订育人标准、发布权威信息、共享社会资源等。

    其二,校企双方共建实训教学培训基地。高校应充分抓住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遇,与企业共建实训教学培训基地,建立校企双方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一方面,高校可利用实训教学基地开展教学活动;另一方面,企业可直接利用教学培训基地开展经济活动。比如,对于工程造价专业,可以校企共建钢筋实训室,以实际图纸为主导、三维仿真教学手段为辅助、实际操作为加持,重点培养那些喜欢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工程造价专业学生,使他们能够全面掌握钢筋平法知识、会识图并能翻样,学技术、练硬功,传承与培养工匠精神;对于喜欢交流与沟通的工程造价学生,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建设招投标实训室,让学生掌握标底制作、投标报价技巧与招投标流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其三,有效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为有效实施工程造价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学校应充分发挥能动作用。一是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和人才市场需求,将专业做大做强做特,不断扩大学校和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以此吸引企业订单。二是主动与区域内工商管理、发改委等企业管理部门、立项部门联系,随时掌握区域内企业建设与发展的最新动态,并到新建企业或新开发项目的企业了解人才需求状况,主动为企业送订单。三是加强学生实训实习场地及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围绕企业要求确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使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一致,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一致,不断提升学校履行订单的能力和水平。企业为确保订单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取得满意效果,应及时将自身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信息通报给职业院校,指导学校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及内容、安排教学活动。另外,还应主动为合作学校的学生实习提供场所及设备设施、配备指导教师等,经常邀请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使学校教学更具实用性。三是可以主动参与人才培养計划的制订以及培养具体过程中的相关工作,在专业实践教学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四是可以主动将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等融入订单培养工作之中,让学生尽早认识企业,增强服务企业的信心和意志。五是主动通过订单培养,与职业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使企业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相融互促、互利双赢。

    其四,共建校企协同育人的监管机制。为稳固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还应共建校企协同育人的监管机制。例如,设立由行业、企业、高校三方高层管理者参加的校企协同工作委员会,协调双方在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过程中的矛盾。此外,还可成立由高校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参与的技术合作开发与培训委员会,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研发及创新产品。在此基础上,高校与企业还可商讨建立校企协同管理及反馈机制,根据协同理论,建立校企协同、统筹规划、分工负责、互相协调、自主发展的管理机制,实现企业和高校机制上的依存、资源上的互补、利益上的双赢。

    三、结语

    校企协同育人有利于培养与市场接轨、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互惠互利是校企协同育人的前提。高职学院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含金量”,在争取自身利益的同时,尽可能地满足企业的利益诉求,以合作共赢来推进协同育人。

    [ 参 考 文 献 ]

    [1] 余思瑶.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以订单班人才培养为例[J].职教论坛,2018(6):138-141+147.

    [2] 杨路.校企协同的原则与机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2(5):513-515.

    [3] 刘耀东,孟菊香.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8(3):71-74.

    [4] 韩香云.生态系统视域下高职校企协同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6(24):32-34.

    [5] 刘轩.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困境及出路:以苏南地区高职院校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8(3):61-63.

    [6] 魏慧敏,闰志利.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类型及推进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1(20):5-9.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