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语感培养
【摘要】初中是学生学习的关键阶段,也是语文自启蒙起可以有很大提升与质的飞跃和改变的一个重要时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觉,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语文的学习之中。文章针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现状,为教师如何改进教学模式,调整初中语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可帮助老师在日常授课中注意培养学生语感,深入了解学生需求,也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启迪思维,增强学生的大脑想象能力,而后拓展思维等,从而使学生在日常语文阅读学习中,增强自我的文字感知能力,进而提升语文学习境界。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培养语感
【中图分类号】G633?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16-0070-02
【本文著录格式】陈连枝.试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语感培养[J].课外语文,2021,20(16):70-71.
一、在课堂教学中体会语感,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优秀语感,就需要不断地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阅读技巧。教师可针对学生自身素质条件有选择性地为学生提供阅读参考,或帮助学生以正确的方式进行阅读。例如教师在授课《红楼梦》时,文章人物关系复杂,情节多变交织在一起,读者很难在短时间内理清人物关系并理会到文章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和主旨,因此,教师就需要教学生既正确又高效的阅读方法。教师教学生绘出简单的思维导图,并标注出主要人物的身份以及性格特征等等,从而在了解文章大背景的基础上,明白每个人说话的语气代表何种意思,有什么样的潜在意味,从而学生就能很好地理会出文章的中心大意,了解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特征,懂得作者的写作意图到底是什么,进而使学生在阅读中提升了语感,帮助学生提升自我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可以增强学生对于语文的感知度,也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二、在吟咏诵读中培养语感,让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中外名篇,对于这些文章,教师在课堂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指导学生进行诵读,从而使得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别有一番的风味。例如在教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一首小令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的朗读训练:(1)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一边读一边揣摩节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2)教师再进行示范朗读,学生仔细聆听,并对老师的朗读做出评价。(3)点一名学生朗读,由其他同学点评。(4)在前面评价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朗读这篇作品的要求:①读出节奏。前几句是222停顿,最后一句是312停顿。②读出语调。注意押韵的字的声调变化;注意声音的高低,总体是低沉的;注意语速的快慢,总体是缓慢的;注意语调的轻重,重读“断肠”。③读出情味。这首曲子古代是可以歌唱的,我们在歌唱时,常把带有抒情意味的短小的诗句反复吟诵,因此,我们做一次尝试,把“夕阳西下”读2次,第2次读出日暮思家的喟叹。(5)让学生根据朗读要求结对练习,大声诵读。(6)学生推荐代表,进行配乐诗朗诵。(7)最后全班齐读。
学生通过有序的诵读训练,在对诗歌进行反复精细的推敲中,学生能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真切地感受到诗歌中作者想要流露出的别样风情。因此学生也可以在多层次的诵读中感受到作品所带来的别样精神感受,学生完全沉浸在诗歌之中,仿佛就像那离家多年的游子一样“断肠人,在天涯”……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将自己代入诗歌之中,脑海里有了非常形象的画面,于是与作者感同身受,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思乡的泪花。
由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找准自己在教学中的定位,给学生自我释放的空间,让学生在自我感受和学习之中收获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这才达到了教学的真正效果和目的,也使学生在语感的培养方面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提升。
三、在揣摩品味中增强语感,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内涵
揣摩品味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咬文嚼字、体会语境、品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篇作品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彻,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而对语言的揣摩也是讲究方法的,不能够对语言盲目推想、按照自我的思维想法来进行思考。
首先,在揣摩语言时要抓住关键字词、咬文嚼字,体会特定语言氛围中语句的内涵。例如在教师教学冰心的《繁星·春水》时,诗集中有许多短句组成的小诗,“阳光穿进石隙里,和极小的刺果说:‘藉我的力量伸出头来罢,解放了你幽囚的自己!树干儿穿出来了;坚固的磐石,裂成两半了。”这首小诗看似简单,实则韵味十足,教师可先让学生揣摩品味两个“穿”字的妙处,再让学生抓住“极小”“坚固”“裂”“幽囚”这几个词语通过反复体会语境、品味语言文字背后的意味,学生最终体会到第一个“穿”字形象地写出了阳光的热情,第二个“穿”字形象地写出刺果的力量和反抗精神;“幽囚”写出了无边无际的孤寂和黑暗;“极小”“坚固”“裂”字写出了刺果坚定的信念、反抗的力量。学生最终理解了这首小诗的含义:冰心以刺果作为主人公,它借助阳光战胜了幽囚,使自己得以解放,它在阳光的沐浴之下拥有自己的信念和力量,以坚定的意志不断顽强拼搏,使得自己最终战胜了黑暗,迎來了光明。诗句简单短小却韵味十足,学生们在阅读过后都如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那小小的刺果,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之间寻找光明。其次,要善于捕捉意味深长的语句对其进行反复阅读和思考,甚至逐字拆解理解。例如在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一书中,“那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一句话其实就对全文起到了一个总结性的概述,要引导学生对这句话进行反复阅读和思考以体会其深意。这句话表示文章可能将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不仅指傩送不再会出现,也暗示了翠翠和爷爷终将以悲剧结束生命,而尾句“也许明天回来”则表示或许结局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坏,也留给读者更多期待和想象,让读者与作者产生更多的思想共鸣,耐人寻味。再次,就是要培养学生对文章中反复出现语句的独特的洞察力,引导他们反复揣摩其多次出现的意义所在。例如在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一文中,“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来:
“好一个安塞腰鼓!(13段)
好一个安塞腰鼓!(17段)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22段)
好一个痛快了河山、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24段) ”
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一个“好”字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由衷的赞美之情,但这几个“好”的内涵是否一样呢?能不能说说它究竟好在哪里呢?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品味,一步一步来感受体味并表达安塞腰鼓的与众不同的“好”,最终理解完善“好一个________安塞腰鼓!”这句话的反复出现,既可以渲染气氛,造成循环往复的效果,增强了散文的诗意美,而且是文章的主线,起到了提示层次的作用,而且由外在鼓舞、鼓声、鼓人,到内在的鼓文化、鼓精神的层层深入,终于完成了对安塞腰鼓的艺术鉴赏。这个“好” 字背后的丰富内涵是要学生自己揣摩品味的。另外,对于结构复杂、篇幅冗长、信息量大的文章,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拆分和总结每一部分的中心意思,进而再对文章进行概括和全面分析,把文章化繁为简之后再进行揣摩品味。
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学会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去反复揣摩、体会语境、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意念,然后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文章语言丰富的内涵。学生代入感增强,无形中也提升了自身对语言的理解和独特“翻译”能力,既能够准确地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真实想法,也能在了解中心意思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四、结束语
在当今时代的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作为十分关键的一项教育目标,指引教师转变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积极定位、做好全面分析,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可帮助学生有效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语感的培养是否到位将影响到学生后续的语文学习,若是一个学生拥有好的语感,那么他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也将大大增强,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使用语言、将表达完美化。文章针对在语文阅读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这一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了方法性指导和建议。主要从“教师起到带头作用,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并寻找语感;多阅读诗歌文字,从中感受独特的表达方式;学生体味独特的文字语言,站在作者的角度感同身受”三方面,为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正确高效地培养学生语感提出了方向性建议,可帮助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更好地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语感、增强语言敏感度。
參考文献
[1]任美云.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J].文渊(小学版),2018(11).
[2]鞠娟.试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语感的培养[J].启迪·下旬刊,2019(9).
作者简介:陈连枝,女,1974年生,山东武城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