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导向视域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设计研究

    李蒋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传统职业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岗位技能,但终身发展能力明显不足,已经远不能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需要。汽车车轮改装更换任务横跨三门专业课程,是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笔者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旨在探索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职业教育教学设计全过程的新途径。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起源

    学界普遍认为,英国的瑞恩斯(Reginad Revans)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行动导向教学法。从20世纪80年代起,德国将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于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了关于行动导向教学法(Handlungsorientierter Unterricht,简称HU)的大讨论。之后,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德国职业教育领域获得了巨大成功,对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90年代以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发展与应用逐渐趋于成熟。直到21世纪初,行动导向教学法才被引入中国并率先在职业类院校推广。目前,行动导向教学法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广泛认可并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逐渐成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方法之一。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概述

    行动导向教学法指的并不是某个具体的教学方法,其本质是一种先进、科学的职业教育学说与理论,是由一系列教学方式及技术组成的。国际职业教育领域很多专家学者都认為,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一个先进的教育观念,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模式,一个教育教学改革的代名词。

    一般来说,职业教育领域所讨论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个用于指导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教学方法论概念。它的实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只是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学生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目标明确的行动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从而最终实现认知体系、情感认同和劳动技能等三个方面的综合构建和提升。

    事实上,行动导向教学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教学者通过项目教学、头脑风暴、卡片呈示、文本指引、模拟讲习、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等手段,能够培养学生的关键职业能力,如独立思考、信息检索、拟定计划、团队协作、沟通表达以及社会责任意识等,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负责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的目标。因此,笔者认为,行动导向教学法应当成为当下职业教育最主要的教学方式。

    三、“行动”与“行为”的区别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最初引进国内时,由于翻译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出现了行动导向教学法和行为导向教学法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间接涉及了行动主义学习理论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两大教育教学理念。

    所谓“行动主义”学习理论,其主要研究的是认知结构与个体活动之间的关系,强调人在学习过程中是主动的、不断优化自身的,并且能对自我负责,在达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中也能进行自我纠正。因此,“学习”在行动主义学习理论中不是由外部控制的,而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过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则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至70年代末,其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桑代克和斯金纳等。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其以S—R(刺激—反应)公式作为所有心理现象的最高解释,强调学习过程中外部强化的因素;认为通过设计学习程序和练习,并及时提供反馈就能促进学生技能的形成,这就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内因作用。

    其实,西方学界在区别“行动”与“行为”的内涵时,重点关注的是人的活动是否具有意向性,其出发点是在讨论自由意志。简而言之,就是人的有目的或者是有动机的活动就叫行动;没有目的、没有动机的客观表现出来的活动就是行为。

    因此,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行动导向学习理论在基本指向上是对立的。行动导向学习理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其教学内容往往基于职业实践或日常生活中有实际运用价值、层次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教学过程会呈现出系统性特点,有助于促进学科融合。第二,其更为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已掌握的经验,主张通过迁移学习应用对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进行探究。第三,其教学实施过程强调学生之间的协作、沟通和交流,多以分小组的学生自学为主,给学生留足尝试实践新想法、新创意的空间。第四,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往往以组织者和专业对话伙伴的角色出现,并尊重、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实践证明,行动导向教学法能显著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并且更适用于处理复杂的教学问题。

    四、“职业技能”与“职业能力”的区别

    很多人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先从基础理论开始学习,通过反复的技术练习就能够掌握劳动技能,就能够学会工作,适应社会。这是一个在职业教育领域广泛流传,然而却是错误的理念。这套理念在职业教育发展之初或许还能够培养出一些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但如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我们发现这套模式培养出来的所谓的技能型人才,已经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然,也许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职业技能,但其大多并不真正具备实际生产岗位的职业能力。那么究竟什么是职业技能?什么是职业能力?什么才是职业教育需要培养的职业能力呢?

    其实,我们所谓的“技能”是指从事某项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客观条件,人通过学习和接受培训可以获得技能,因而人是技能的载体。而“能力”是指特定范畴的心理认知表征,能力的获得在人格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能力的应用是灵活、开放的。职业能力是满足当前岗位工作需求和个人终身发展的能力,是理解、反思、评估和完成工作任务以及在承担社会、经济和生态责任的前提下,一同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因此,现代职业教育真正需要着重培养的应该是学习者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发展的逻辑规律(如表1)应当是:新手(初学者)→生手→熟手→能手→高手(专家)。

    综合职业能力由专业能力和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共同组成。专业能力是以专业知识技能为基础,根据特定方法的指导,按照专业需求有目的地自主解决问题,并能够对结果加以评判,属于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又分为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两者都是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指标如表2所示)。

    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设计

    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考虑哪些问题?第一,教什么?第二,教到什么程度?第三,什么时候怎样教?第四,在哪里用什么教?第五,教的怎么样?

    先回答“教什么”的问题。什么样的工作任务对学生最有价值?像汽车车轮改装更换工作任务,并不是新能源汽车一类的新事物,而是众多汽车后市场从业人员常遇到的问题,属于典型工作任务。这项工作任务的特殊性在于“整车维护”课程中只讲授轮胎检查及更换工作任务,“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中只讲授车轮基本构造以及轮胎的更换工作任务,“汽车营销实务”课程中只讲授轮胎的品牌、制造、销售等基本工作任务。这样学生在三个独立的课堂学到三块割裂的知识,却缺少一个开放性的工作任务将三部分知识和技能融合运用的实践,因此,选择“汽车车轮改装更换”工作任务进行教学设计虽然在技术层面不够领先,但对于学生整体职业能力运用和提升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其次回答“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汽车车轮改装更换工作任务的设计目标在于学生能够根据設定的情境,获取信息,明确任务,自主学习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客户提供最优解决方案并实施计划,对学有余力的组别可设计更高层级的挑战任务。

    再回答一下“什么时候教”的问题。汽车车轮改装更换工作任务的设计是基于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了“整车维护”“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和“汽车营销实务”三门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此时设计这样一个开放性工作任务,有利于学生系统性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集创造性、环保性、经济性、功能性于一体的职业能力。

    然后回答“在哪里用什么教”的问题。行动导向教学法鼓励小组施教,组员互相协助完成工作任务,因此教室的布局、分组的产生显得尤为重要。关于汽车车轮改装更换这个工作任务,最主要的教具车要准备好,相关维修手册、教科书、维修工具以及信息化设备等课前要为各组配备到位。

    最后回答一下“教的怎么样”的问题。这个涉及各组代表最后商定方案并汇报展示,组间对照职业能力的评价标准,客观评价各组的方案优劣以及可实施性。

    在此基础上,本次“汽车车轮改装更换”工作任务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一)情境设计

    一辆2012款尼桑轩逸轿车,车龄5年半,行驶11万公里,客户发现轮胎侧面有裂纹,雨天驾驶制动距离变长且易打滑。客户要出远门,出于安全考虑想更换轮胎,同时提出能否更换宽一点、大一点的轮胎,但同时要满足行车安全性和外观美观时尚的需求。客户的升级预算在2000~3000元之间,请为客户设计一套最佳解决方案。

    (二)学生分组

    20~30人左右的班级,一般分5~6个组,不建议让学生根据平时关系的亲疏远近自由分组,可以从1~6报数,报相同数字的同学编入一组,减少组员之间因为熟识而产生的依赖,充分发挥每个组员的作用。

    (三)明确任务

    教师要强调本次教学任务是根据企业日常工作实际的设定,需要各组学生认真研读、讨论、分析,以获取有用的任务信息,明确本组需要完成的任务。

    (四)制订计划

    各组根据既定的任务,采用头脑风暴等方法开始搜集相关资料,初步拟定工作计划。

    (五)做出决策

    各组派代表汇报工作计划,组间可以提出质疑,教师进行补充完善,协助各组做出正确且可实施的工作计划。

    (六)实施计划

    各组根据既定计划,运用已学知识和技能,协作实施计划,教师观察并及时予以必要的示范和协助。

    (七)评定反馈

    组织各组之间相互评判,前提是基于整个职业能力评价标准,教师总结评价各组的计划实施情况,并最终点明本次工作任务设计的初衷,以及各组实施过程中的优缺点。

    基于上述考虑,若将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贯穿本次汽车车轮改装更换任务的始末,它的教学过程结构性设计应如表3.1、表3.2所示。

    综上,本次“汽车车轮改装更换”工作任务的教学设计共6.5个学时,行动导向教学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帮助了学生完善知识与技能,使其对所学专业和所从事的行业产生情感认同,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全面构建课程知识体系,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也为职教同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范式。

    (本文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8立项课题“职业院校专业文化育人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81126)

    (责编? 李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