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区定点形变观测异常特征与地震预测研究

李智蓉 付虹 高华宴



摘要:对1966-2007年正式出版的《中国震例》中云南定点形变异常震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云南地区6级以上地震前均有形变异常,且随着发震时间的逼近,定点形变异常数量有增加趋势。对2000-2015年云南定点形变观测异常进行分析,发现云南及其邻区6级以上地震发生前,定点形变均有显著异常出现。当显著形变异常数量N≥2,1年内云南及其邻区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概率可达75%。6~6.5级地震震前形变异常分布的震中距最远为470km,7级地震达到700km,且具有震级越大分布范围越广的特征。因此,形变异常台站数量可以作为云南及其邻区有6级以上地震的中短期预测指标。
关键词:云南地区;定点形变;地震预测;预测指标
中图分类号:P315.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66(2018)01-0090-08
0 引言
定点形变观测作为前兆观测重要手段之一,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在日常数据跟踪及地震危险性判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学者也对定点形变的异常机理做过分析(罗桂安等,1996;卢艳清,王贤仁,1992;张燕,吴云,2010:王小平等,2010)。1970年通海7.8级地震发生后,云南省内发生多次5.0级以上地震,积累了许多定点形变前兆异常资料,在已出版的《中国震例》(张肇成等,1988,1990a,b,1999,2000,2006;陈棋福等,2002a,b,2003,2008)中均有详细记录。许多学者对这些震例进行了再归纳,并提取了基于震例分析的前兆异常统计特征。郑兆苾等(2006)以1986-1999年中国大陆地震震例为基础,对中国大陆及其不同分区的测震和前兆异常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蒋海昆等(2009)以1966-1999年中国大陆地震震例为基础,得到中国大陆5.0级以上地震前兆异常综合特征。付虹等(2008)对1970年以来云南38组M≥5.0地震震前异常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到云南M≥5.0地震的异常共性特征。前人的统计多为综合性分析,而不同观测手段在不同地区震前存在差异性,因此本文从定点形变观测资料入手,一方面对已有震例进行统计,寻找能用于指导今后地震预测的共性特征,另一方面结合2000年以来云南的定点形变观测异常与M≥6.0地震,更深入地分析震前定点形变异常特征。
1 基于1966-2007年震例形变异常的统计结果
1.1 震例资料选取及典型异常
基于1966-2006年正式出版的《中国震例》(张肇成等,1988,1990x,b,1999,2000x,b,2006;蒋海昆等,2013)和2007年云南省震例总结报告,对云南的定点形变异常进行统计研究,该时间段内云南省内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41组,有记录的定点形变异常83条。其中,5.0~5.9级地震27组,占全部地震的66%;6.0~6.9级地震8次,占20%;7.0~7.9级地震6次,占14%,小震级地震多、大震级地震少,符合地震活动总体规律。
根据异常形态特征将定点形变异常分为破年变、速率加大、矢量打结、其他(固体潮畸变,相关系数降低)异常4类。各类典型异常形态特征如图1所示。
1.2 不同震级范围形变前兆异常分布
不同震级前兆异常表现形式有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将所选取的41组地震按照不同的震级范围分别统计,具体见表1。从表1可知,83项定点形变异常中,98%为倾斜类异常,线应变异常仅为2%。这与云南倾斜仪数量较多,且多年观测资料质量连续性较好有关。
1.3 异常数量、持续时间与震级的关系
从表1可知,并非所有地震前都可以观测到形变前兆异常,随着震级增大,出现异常的震例数未成线性增加趋势。5.0~5.9级地震,对应形变异常的地震占地震总数的50%左右,6.0~7.4级地震震前基本都可观测到形变异常。7.5级以上地震只发生2次,其中,1970年通海7.8级地震前周边没有形变观测台站;1988年澜沧—耿马7.6、7.2级地震震中靠近边境一带,没有在台站觀测集中区,加之统计范围限定,所以2次7.5级地震震前统计到的异常数量较少。但将异常数量平均到每次地震,从平均异常数量与震级的关系可以看出(图2a),除7级以上地震,平均异常数量总体上随震级增大有加速增长的趋势,这与7级以上地震多发生在远离台站集中区域,且研究范围限制有一定关系。
从图2b可见异常持续时间与震级未发现有明显关系,其中,6.5~6.9级地震异常持续时间最长。
1.4 震级和前兆异常数量与震中距的关系
从图3a可见,6级以上地震震前出现形变异常台站的震中距与震级有一定的相关性。5级左右地震震中距变化与震级关系不明显,而6级以上地震随着震级增加,异常震中距成线性增加,即震级越高,异常分布范围越广。
将所研究震例的形变异常数量和出现异常的台站震中距进行统计(图3b),发现7级以上大震前异常多出现在距震中较远的地区(>300km),5.5~6.9级地震前异常集中在震中距300km范围内,但基本没有震前预测能用的规律可循。
1.5 新出现异常频次与时间关系
对所研究的41组地震,将异常最新出现的时间(异常开始时间与发震时间间隔的天数)进行统计,统计新出现的异常数量与距离发震时间的关系,见图4。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异常出现时期多为中短期,且随着发震时间临近,异常频次逐渐增多,在震前75~150d范围内达到顶峰,后逐渐减少。
1.6 异常形态分布
从图5中可看出,统计结果中各震级档地震异常形态并无明显区别。5.0~5.4级地震,形变速率加大类异常占总数的60%,而5.5~7.4级地震异常多以破年变为主。7.5级以上地震震例较少,且受异常统计范围限制,可能记录不完整,并未发现明显规律。
从以上震例总结结果可见,除随着发震时间的逼近,异常数量有显著增加外,其它的统计特征基本上不能用于指导震前预测。
2 云南定点形变异常特征与M≥6地震关系
2000-2015年云南省地震局基于形变异常对多次6级以上地震进行过预测,因此对这些地震前形变异常图像进行时空扫描分析,有可能提取出异常的特征作为预测的依据。
2.1 显著异常特征分析
2仪刃年初以来,云南定点形变观测资料出现多次异常,尤其是一些变化幅度较大的在日常跟踪中容易被识别的异常变化,如破年变加速等,与6级以上地震都有较好的相关性。
将趋势异常变化持续时间在1个月以上,变化幅度大于正常年变幅度2倍以上的异常称为显著异常。对云南所有定点形变观测资料进行全时空的异常提取,得到表2。图6给出了部分定点形变显著异常曲线。
图6a为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云龙台水管倾斜EW向变化情况。水管倾斜自2014年初加速西倾,7月速率减小恢复正常,最大变幅为380.81×10-3"。图6b为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云龙台水管倾斜EW向变化情况。水管倾斜自2007年3月加速西倾,6月起速率减小,后转折东倾,最大变幅为1232.1×10-3"。图6c为1993年1月至2006年1月弥渡台水管倾斜EW向变化情况。水管倾斜自2002年初加速东倾,在2003年大姚6.2级地震后速率减缓,最大变幅为1458.8×10-3"。图6d为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勐腊台洞体应变EW向变化情况。洞体应变自2010年2月加速拉张,直至2011年调仪器后恢复正常,而后发生缅甸7.2级地震,最大变幅为21400.5×10-8。2013年10月又发生一次加速拉张,拉张过程中发生景谷6.6级地震,震后持续拉张至2015年2月变缓,最大变幅为34507.85×10-8(2010年及2013年断数部分为调仪器干扰)。
2.2 异常的群体特征与M≥6地震
2000-2015年,云南定点形变共观测到26个测项显著异常,异常持续时间均为1个月以上,异常形态均为破年变和加速变化。对表2给出的异常进行汇总分析,单个测项出现显著异常记为1,按月累计异常数量,结果如图7所示。2000年初以来云南及其邻区6级以上地震发生前,定点形变均观测到显著异常。异常出现后,云南及其邻区首发6级以上地震时间间隔最短为27d,最长为1767d,有88%的地震发生在2年以内(楚雄EW向洞体应变异常暂时未对应地震,统计未算人其中)。如果以1年为尺度,出现异常后1年内发生地震为对应,1年内无震为虚报。则2000年以来异常可以分为12组,其中有9组地震在1年内发生,地震对应率达到75%。
根据表2作震级和震中距关系图,从图8可见,6~6.5级地震异常集中分布在300km内,最远的是470km;而7~8.级地震异常主要分布在500~700km,500.km内没有异常。其主要原因为2000年初以来云南境内没有7级以上地震,震中附近没有观测点。
总体来看,震级越大,异常分布范围越广。6~6.5级地震异常分布的震中距可达470km,7级地震可达到700km,异常分布比原来震例总结得到的6级地震异常分布震中距为300km,7级地震500km要范围大,这主要反映了震例统计的范围增大。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1966-2007年正式出版的《中国震例》中云南定点形变异常震例以及2000年初以来云南定点形变观测异常进行分析,得到以下认识:
(1)云南定点形变观测出现大幅度的显著异常与云南及其邻区6级以上地震有一定的相关性。当定点形变有2项以上的观测出现大幅度异常,云南及其邻区一年内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概率可以达到9/12。且2000-2015年,云南地区所有6级以上地震发生前,定点形变均有显著异常出现,如果把异常数量N=2作为阈值,所有6级以上地震前,群体异常均达到预测判别指标。
(2)基于1966年初以来震例总结得到的结果显示,随着发震时间的逼近,异常数量逐渐增加,但临震前有可能减少;2000-2015年异常数量曲线也显示,6级以上地震发生前半年内异常数量开始增加,因此异常数量的增多也可以作为预测6级地震的中短期预测判据。
(3)从震级和震中距离的统计情况看,无论是从1970-2007年震例总结得到的结果,还是近年来显著异常的结果,均显示震级越大,异常分布范围越广。按照6级地震异常分布震中距300km,7级地震异常分布震中距500km进行震例总结的,如果震例总结的结果因为范围的限制不能真实反映场上的异常,则全时空的研究是更接近真实的。其异常的范围比震例总结给出的大,6~6.5级地震异常分布震中距达到了470km,7级地震达到700km。
(4)云南及其邻区6级以上地震前均出现显著定点形变观测异常,表明6级以上地震前有可能存在地壳变形异常现象,这种变形范围相对于震源区的范围大得多。形变异常与地震都是区域应力水平增加的结果(陈立德,付虹,2003),当块体受力后,变形区域应以整个构造块体为主体,这种状态下异常范围较大也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
参考文献:
陈立德,付虹.2003.地震预报基础与实践[M].北京:地震出版社.
陈棋福,郑大林,车时,等.2002a中国震例(1992~1994)[M].北京:地震出版社.
陳棋福,郑大林,刘桂萍,等.2002b.中国震例(1995~1996)[M].北京:地震出版社.
陈棋福,郑大林,高荣胜,等,2003.中国震例(1997~1999)[M].北京:地震出版社.
陈棋福,郑大林,车时,等.2008.中国震例(2000~2002)[M].北京:地震出版社.
付虹,李永莉,赵小艳,等.2008.云南M≥5级地震震前异常的统计特征[J].地震研究,31(4):335-339.
蒋海昆,付虹,杨马陵,等.2013.中国震例(2003~2006)[M].北京:地震出版社.
蒋海昆,苗青壮,吴琼,等.2009.基于震例的前兆统计特征分析[J].地震学报,31(3):245-259.
卢艳清,王贤仁.1992.澜沧——耿马大震的短临形变特征[J].内陆地震,6(4):377-382.
罗桂安,宋治平,梅世蓉,等.1996.1974年永善7.1级地震活动异常特征及其机理探讨[J].地震研究,19(1):1-8.
王小平,尹京苑,倪友忠,等.2010.上海定点形变异常特征及机理分析[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30(增刊1):50-61.
张燕,吴云.2010.2008年汶川地震前的形变异常及机理解释[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35(1):25-29.
张肇成,罗兰格,李海华,等.1988.中国震例(1966~1975)[M].北京:地震出版桂.
张肇成,罗兰格,李海华,等.1990a中国震例(1976~1980)[M].北京:地震出版社.
张肇成,罗兰格,李海华,等.1990b.中国震例(1981~1985)[M].北京:地震出版社.
张肇成,郑大林,徐京华,等.1999.中国震例(1986~1988)[M].北京:地震出版社.
张肇成,郑大林,徐京华,等,2000.中国震例(1989~1991)[M].北京:地震出版社.
张肇成,郑大林,徐京华,等.2006.中国震例(1989-1991)[M].北京:地震出版社.
郑兆苾,张国民,何康,等.2006.中国大陆地震震例异常统计与分析[J].地震,26(2):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