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
李海
摘要:介绍了非洲猪瘟的病原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治措施,旨在预防非洲猪瘟的发生,提高养殖效益。
关键词:非洲猪瘟;病原学;防控
中图分类号:S858.28? ? ? ? 文献标识码:B? ? ? ? 文章编号:1007-273X(2018)12-0037-01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具有接触传染性和高死亡率。目前世界上还没有预防非洲猪瘟病毒的疫苗。非洲猪瘟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之一[1],在我国属于一类动物疫病。
1? 病原学
非洲猪瘟病毒属于非洲猪瘟科、非洲猪瘟属。病毒粒子直径为175~215 nm,呈现二十面体对称状,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19~124 g/cm3。病毒粒子外有包膜,只有1个不同的血清型,有22个不同的基因型,病毒粒子的基因组由线状双股DNA组成,长度为170~190 kb。非洲猪瘟病毒在细胞胞浆内繁殖,开始在细胞核内复制,然后扩及到细胞质,其有很强的抵抗力和耐受力,即便是在腐败和干燥的环境中,仍然能存活很久,而在有机质环境中抵抗力更强[2]。
2? 临床症状
非洲猪瘟病毒的潜伏期最长可达28 d,一般是5~15 d。根据潜伏期长短可分为四种不同类型,病程时间不同,临床症状表现也有差异。
2.1? 最急性型
病程最短,表现为突然死亡,未呈现任何症状。
2.2? 急性型
急性型病程一般为1~7 d。病毒一般在体内潜伏4~6 d发病,表现为突发高热,体温可高至42 ℃。后持续稽留热,3~5 d后体温开始下降,出现呼吸困难、脉搏动快、咳嗽、共济失调、便秘、呕吐或腹泻等。急性型死亡率高达100%,康复后动物体内终生携带病毒。
2.3? 亚急性
亚急性型病程一般为5~30 d。病毒一般在体内潜伏6~12 d发病,临床表现与急性型相同,但症状较轻。感染后体温高于40.5 ℃,无规律性变化。病程较长,但死亡率较低,仔猪更易死亡。康复后动物体内携带病毒。
2.4? 慢性型
急性型非洲猪瘟可转化为慢性型。慢性型病程一般为2~5个月。感染者体温在39.5~40.5 ℃不规则波动,染病猪形体逐渐消瘦,毛色杂乱、变暗,生长发育减缓。可能导致怀孕的母猪流产、死胎,一般情况下死亡率不高,康复后终生携带病毒。
3? 病理变化
非洲猪瘟尸体剖检类似于猪瘟,但比猪瘟的病变更严重。慢性型非洲猪瘟的剖检一般表现为形体消瘦、淋巴结肿大,部分内脏器官呈现纤维素性炎病变。急性型、亚急性型非洲猪瘟的剖检结果为耳、鼻、下腹、四肢等无毛部位呈现紫色斑块。全身器官出血范围大,肾脏、膀胱、消化道出血,心耳、心内膜出血,淋巴结肿胀、出血,喉头、会厌软骨出血,脾脏出血,并肿大2~3倍。淋巴结切面呈现大理石样。肺小叶水肿,成胶状浸润,黄色。胸内、腹内积液增多,有时混有血液,一般为黄色,颜色清晰。
4? 防控措施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治疗非洲猪瘟的有效方法,也没有有效预防的疫苗,对非洲猪瘟的防治重点在于防[3]。由于国内一些区域气候较适宜蝉虫存活,传播非洲猪瘟病毒的风险更大。首先要从海关抓起,对种猪、精液、猪肉及其制品、运猪工具的入境都要严加检疫、消毒。尤其是针对已经发现疫情的国家,引进种猪、精液时更要加大检疫力度,严防非洲猪瘟病毒传入。对于国际旅客的行李包裹也要严格检查,不允许入境的猪肉制品要进行销毁。此外,要加强对野猪出没地区养殖场的管控,严禁家猪接触野猪,以防家猪通过野猪感染病毒。如果发现疫情,应将发病地区迅速封锁隔离,并取病料诊断确诊将活猪扑杀无害化处理,严禁病猪在市场上交易。发病区养殖场内的粪便、表土都要进行清除,堆放30 d后才能再利用。對发病区的设施、交通工具、周围场地都要进行彻底消毒。
参考文献:
[1] 王凤武,李晓奇,耿万恒,等.非洲猪瘟与典型猪瘟的诊断与防控[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8(11):103-106.
[2] 张? 志,康京丽,李晓成.非洲猪瘟的流行特征和传播路线[J].中国动物检疫,2018(11):48-51.
[3] 王? 颖,缪发明,陈? 腾,等.中国首例非洲猪瘟诊断研究[J].病毒学报,2018(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