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问题探赜

    郭文琳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走进小校园并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走进小学校园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开展途径单一、教学内容有限等问题需要解决。面对以上问题,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首先,在开展途径上,除了依靠自身师资力量外,可以利用社会力量、高校资源及网络、多媒体等手段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适当增加传统礼仪文化、传统节日文化和传统德育文化等内容。最后,还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去伪存真,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前提下,要全员参与育人、全过程育人等。

    【关键词】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途径;教学内容;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D669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10-0065-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1],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积极继承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对提升民族凝聚力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用。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3]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纲要》《意见》的实施加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校园进程,不仅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还指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途径如识读汉字、背诵古诗词、学习传统美德故事等。

    一、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拓展途径

    (一)借助社会力量及利用高校资源

    小学的师资力量毕竟有限,不能全面而又系统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每个学校只能依靠本校的师资力量进行选择性授课,如识读汉字、背诵古诗词、学习传统美德故事等,不可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专门的岗位,师资力量不足成了开设本门课程的障碍。学校可以利用社会力量拓展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聘请社会上的知名学者,或者聘请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外聘的这些教师既要对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热情,同时又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方面有着较高造诣。只有聘请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才能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学校可以给予以上人士相应的荣誉称号如“特聘教师”“客座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师”等,这些特聘教师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到学校为学生授课,讲授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此外,小学教师本身由于种种原因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和系统,他们可以借此机会与学生一起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以便将来更好地为自己的学生授课。

    (二)利用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

    小学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的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多媒体、校园广播站等媒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播放一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视频,如讲授古诗时可以播放相关文化背景的介绍视频,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视频了解传统文化,如《中華传统文化故事》《孔子故事二十则》《中华五千年》等。校园广播站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能发挥积极作用,校园广播主要面向全校师生,受众较为集中。至于广播的时间与时长,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较为灵活多变。学校可选拔优秀学生成立中华传统文化宣讲团队,让学生们自己主动宣传、学习、传播传统文化。此外,学校可以利用宣传栏划出固定的专栏,由师生合作,一并传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内容可以是传统美德故事,也可以是传统礼仪规范,还可以是传统名言警句等。

    二、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

    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除了识读汉字、背诵古诗词、学习传统美德故事外还可以适当增加传统礼仪文化、传统节日文化和传统德育文化等内容。

    (一)传统礼仪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小学阶段不可能将全部内容都传授给学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只能选择部分传统文化内容进行传授,其中传统礼仪文化就是较为适当的内容。中国历来重视礼仪教育,“礼”是孔子传授弟子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是弟子们必须掌握的技能。理学家朱熹也曾说:“礼之小者,自为童子而不可阙焉者也,然后及其大者,又必服习之久而得焉”。[4]朱熹认为“礼”对于儿童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需要长时间学习才能熟悉。小学阶段对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家庭、社会层面,学校的教育尤为重要,它要求教师在礼仪文化教育方面起到表率作用,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教师也有责任将传统礼仪传播给学生,如在待人接物、坐立行走等方面。传统仪礼文化精髓仍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像“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等传统礼仪目前已经进入小学教材中。许多传统的礼仪规范也有可取之处,如吃饭睡觉方面有“食不言寝不语”,宴饮方面有“虚坐尽后”“与人共食,慎莫先尝”,行走方面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等,这些礼仪规范可以在小学推广,让学生们从基本的生活礼仪学起,有利于熟悉和掌握传统礼仪文化。

    (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节日,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传统节日教育已经进入小学校园但具体的方式目前仍处于初始阶段。教师可以将课上授课、课下作业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传承传统节日文化。除了课堂讲授传统节日的基本知识外,课下可以布置作业,如学生在春节与家长一起包饺子、端午节与家长一起包粽子、观看龙舟赛、中秋节一起赏月、参加月饼的制作等。此外,一些传统节日礼俗如三月三、九月九是古代举行乡射礼的日子,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乡射礼活动,通过此项活动学生既可以学习传统的“射艺”技能又可让学生接受乡射礼中的礼让、敬人、克己、正德思想,提升道德水平。

    (三)传统德育文化教育

    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该将德育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目前小学普遍开设德育课程,其中涉及一些传统道德教育内容,但需改进完善。随着传统美德教育的深入可以在相关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如“四书”“五经”“十三经”《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传统的儒家经典中有很多优秀内容可引入德育教材中。传统典籍中的名人名言也可以适当增加,如在爱国爱民方面有孔子的“士不可不弘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人处世方面的名言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等,这些名言警句具有超越时代的魅力与价值,可以成为小学德育教材的组成部分。

    三、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突出问题需要解决:首先,对待传统文化要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材料多出自于《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古代典籍,这些典籍毕竟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其中关于君臣、男女等封建礼教的论述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在使用时应该去掉其中的糟粕以及与时代相背离的内容,保留那些具有永恒价值的内容。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不能成為学生的负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并不意味着学生负担的增加,至于如何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让学生们掌握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教育工作者们深思。实际上除了部分小学开设国学课程及在语文课本中增加古诗词、古典文学作品外,还可以在其他课本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在德育课程中增加传统美德故事教育;在数学课程中增加太极八卦图、古代天圆地方说、古建筑的对称性等;在音乐课程中增加古典音乐欣赏、传统乐器演奏等;在美术课程中增加传统剪纸、传统名画欣赏等。最后,小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全员参与,全过程育人。全员参与不仅需要国学教师、语文教师、德育教师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还应包括其他任课教师与行政人员。全过程育人不仅指课堂教学,还包括课下学生自学,师生互动、教师家长互动,全方面推进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

    总之,在坚持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走进小学课程并在小学生素质教育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功用。然而,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仍处在初级探索阶段,尚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需要相关教育者反思与应对又需要学校联合社会、家庭力量协同解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闭幕会上的讲 ? 话[N].人民日报,2013-03-17.

    [2]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 ? ?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

    [3]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 ? [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4-04/01/content_? ? 2651086.htm.

    [4]朱熹.四书或问//朱子全书:第6册[M].上海:上海 ? 古籍出版社,2002:762-763.

    [责任编辑:马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