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策略

    郁水萍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5-060-02

    摘要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应用人才的专门教育。那么作为职业院校的学校体育工作,要提高准职业人员的健康的身体素质、职业体能和终身体育的思想,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 职业院校 体育课程 教学体系 构建策略

    一、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目标

    学生的素质不仅仅以知识结构为标准,应该是把从外在获得的知识、文化等内化于人的身心,升华形成稳定的品质和素养。这意味着人最需要的还是健全的、能适应现代社会带动生产特点的体质和素养。

    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职业体能素质目标:能够较好掌握相关专业所需求的体能素质,促进职业技能的学习,为今后走人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职业社会素质目标:具有较好的适应未来职业工作需要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礼仪、职业气质和团队管理和合作技能。

    二、职业院校体育课程设置

    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是必修课程,修满规定的学分及达到规定的要求是高职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由于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职业院校学制较短(目前大多是3年,并将向2年过渡),还有学生在校时间短、实践实训教学内容要求比例较大等原因,根据调查和专家访谈情况来分析职业院校在校体育课程最多只可能开设三个学期,一般只有两个学期。根据课程目标结构及分类,以施行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为前提,本课题研究对职业院校体育课程设定2~3个学分,分成普通体育课程和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两个模块构建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根据我国普通职业院校学制安排,人才培养重点,以及职业院校的自身实际情况为基础,积极贯彻《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将职业院校实用性体育课程设置为以下几种:

    “2+1+1”模式:根据的高职学生在入学前高三阶段起大部分基本没有进行过体育课程学习和锻炼,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大多达不到上选项课的要求,所以在第一学期开设体能恢复的普修课;在第二学期按照《指导纲要》要求开设体育选项课,前两个学期普通体育课程学分设定为2个学分;以同一专业和同类专业为基础,考虑到部分学校在第三、四、五学期开设相应专业的限制性职业实用性体育选修课,设定1个学分;在顶岗实习的那一学期由顶岗实习学生中的体育骨干带领主要进行同一专业和同类专业职业实用性体育实践课练习。这是实现本课题设计目的的最為理想的一种课程模式设置情况。

    “2+(1)+1”模式:在第一学期开设体能恢复的普修课;在第二学期按照《指导纲要》要求开设体育选项课,前两个学期普通体育课程学分设定为2个学分;以同一专业和同类专业为基础,在第三、四、五学期开设于其他选修课一同任意选择的职业实用性体育选修课,设定1个学分,主要进行同一专业和同类专业职业实用性体育理论和实践课教育;在顶岗实习的那一学期由顶岗实习学生中的体育骨干带领主要进行同一专业和同类专业职业实用性体育实践课练习。这是在实行学分制改革、开设校际选修课的情况下实行实用性体育课程体系操作性较强的一种课程模式设置。

    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一)普修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根据课程设置的情况,在第一学期开设以恢复学生体能为主要目的进行规定内容的普修课,在进行教学组织形式设计中主要考虑学生的性别差异导致的体能差距、同性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学校师资力量、入学初班级的凝聚力、各班实习实训时间差别等方面的因素。对授课学生原有班级为单位,对不同性别、同性不同身体素质的差异性,进行组合分班。尽量以原有班级学生为基础组合教学班的原则,对同专业、同性别、同级别身体素质的“三同”学生,人数控制在40人以内组合教学班,来开展教学。

    (二)选项课教学组织形式

    根据《指导纲要》有关课程结构及教学组织形式的要求,充分考虑职业院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实际情况,面向全体上体育必修课学生提供自选学习的课程内容、自选上课教师、自选不同层次、水平类课程的“三自主”的原则,在不考虑性别、专业等因素组合教学班。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要求,人数控制在30~60人。来开展教学。注意在编排时考虑尽量把实训时间相同的班级放到一次课来上。

    (三)选修课教学组织形式

    主要根据学生所在学科专业的职业体能和素养的不同需求,对相似职业体能需求类别的学生进行教学班级的组建,打破原来的班级、年级、性别、体能素质的差异等限制条件来进行组织教学。为满足学生主体对分配有限在校时间需要和避免与专业实习实训的冲突,提供学生在第三、四、五三个学期中任意选择一个学期来进行选修学习。为便于体育教师可以有较多的精力在自己的特长上有深入的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深度,固定体育教师负责相应类别的职业体能和素养课的教学任务;教学班人数控制在40人以内。

    四、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学习性评价模式

    (一)学习性评价的定义及建立体育课程学习性评价的重要意义

    学习评价是体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真接关系到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求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学习成绩,又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与传统的评价方式有很大的区别。根据调查发现传统的评价方式重视终结评价,轻视过程评价,不能为每个学生提供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制约了大多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立一种客观、合理、准确、全面、公正的评价新模式势在必行。

    (二)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内容和形式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情况、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体育学习效果状况。评价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反映学生学习及身体健康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第二,掌握并分析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过程;第三,全面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难,帮助学生科学的锻炼身体,了解学生的健康成长状况,使学生养成终身坚持锻炼的习惯。所以,评价中应该关注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既要注重锻炼的结果,更要关注锻炼的过程,提倡多把尺子衡量学生。

    根据学习行评价的理论基础结合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特点,以达到操作性强为目的将评价内容设定为体能测试、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体育意识四个方面来评价,具体实施过程中各个内容所占的比例情况,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来实施。

    1.体能测试:发展体能既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目标。体能的评定可根据各个学习水平的体能发展目标与内容框架,选择几次体能指标进行评价。

    2.体育与健康知识:健康知识评定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健康知识及其对社会价值的重要性的认识,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掌握职业体能的重要性及运用于实践工作的方法情况。评价的形式采用学生互评、师评相结合进行,评价方式采用提问、问卷、问答、实践操作等。

    3_运动技能:运动技能的评定主要评定掌握符合一定水平目标要求的运动技能及运用于实践的情况,在评价时应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师评、学生互评和自评相结合。

    4.体育意识:主要包括学生的课内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课外运动参与和体育锻炼情况。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是指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与锻炼过程中产生的态度和合作情况。包括出勤率、学习态度、学习进步幅度、课堂常规表现及合作精神等内容。评价依据:按照课程规定,对上课进行考勤,并登记考勤簿。合作精神以平时随堂考核为主。采取教师评、学生自评、互评、总评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