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课程对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邓璐

    

    

    

    【关键词】高中生;时间管理课程;时间管理倾向;学业自我效能感

    一、绪论

    (一)时间管理倾向的概念

    时间管理倾向指个体在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它反映了时间维度上的人格差异。时间管理倾向包括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它们分别是价值观、自我监控和自我效能在个体运用时间上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根据黄希庭2001年的研究,时间管理倾向是一种具有多维度、多层次心理结构的人格特征,这种人格特征具有动力性,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程度、跨情境性和潜在的可测度。[1]

    (二)时间管理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Macan研究发现,时间管理行为量表上的总得分与角色意识模糊、躯体化症状、工作满意度、生活满意度、自我评价和平均学分绩点这6个项目上的成绩分别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2]研究表明,时间管理倾向对个人的学业成绩有好的预测作用,与个人的成就动机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4]总体而言,好的时间管理有利于个体取得更大的成就,有利于缓解消极情绪,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其中时间效能感在时间管理倾向中占重要地位,个体的时间管理技巧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

    (三)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心理学家Bandura在1977年的一项研究中对“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即个体对自己有效控制日常生活各方面的能力的信念估计。行为者会对自己开始和坚持某种行为时的能力形成一种自我评估,这种自我评估就是自我效能感,它在人类许多活动领域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随机抽取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第一中学高一年级A、B两个班的学生作为被试,其中每个班随机抽取50%的学生(每班30名,两班共60名)作为实验组进行时间管理课程教学;余下50% 的学生(每班30名,两班共60名)作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结束后为其补齐教学内容。

    (二)研究工具

    1《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

    《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由黄希庭等人于2001年编制,共44个题项,包含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的分量表,量表的信效度良好。

    2《. 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

    《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周宗奎和梁宇颂根据Pintrich 和De Groot 在1990年研究编制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中的相关维度重新修改编制而成,包括两个维度的分量表: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6]该量表可以用来测试被试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3.高中生时间管理“D-M-S”三阶段课程

    笔者自编的高中生时间管理“D-M-S”三阶段课程包括预备阶段、教学核心阶段和结束阶段。其中,预备阶段包含1节《时间管理课程之团队建设》,教学核心阶段包含3节“D-M-S”时间管理核心课程,结束阶段包含1节《时间管理之旅的Happy Ending》,一共是5 节课。“D-MS”指的是教学核心阶段的3节核心课,具体内容见表1。

    (三)研究程序

    实验前,使用量表对两个班级进行团体施测;实验中,A班30名、B班30名学生作为实验组参与时间管理课程的学习,A、B两个班余下的共6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后,再使用量表对两个班级进行团体施测。

    (四)数据处理

    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后测试数据的组间比较

    1.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各量表维度上的比较结果。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时间管理倾向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各个维度上的数据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教学实验开始之前的起始水平是基本一致的,两组被试具有可比性,为后测结果的比较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各量表维度上的比较结果。

    经过时间管理课程教学的实验处理之后,笔者使用前测的两个量表对两组被试再进行一次测试。如表2所示: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时间管理倾向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各个维度上的数据产生了显著差异。

    (二)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量表各维度上的前后比较

    1.对照组在量表各维度上的前后测试比较结果。

    笔者对对照组的前后测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对照组在时间管理倾向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各个维度上的前后测数据不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知,对照组因为没有进行任何处理,没有参与过时间管理课程学习,所以不论在时间管理倾向还是学业自我效能感上都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2.实验组在量表各维度上的前后测试比较结果。

    笔者对实验组的前后测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实验组经过时间管理系列课程学习之后,在时间管理倾向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各维度上均有显著提高。这表明:时间管理课程学习对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均有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

    四、讨论

    综合以上教育实验的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高中生时间管理“D-M-S”三阶段课程能够有效改善高中生的时间管理倾向,提高高中生的时间管理能力;时间管理倾向和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本研究设计的优势表现如下:

    (一)高中生时间管理“D-M-S”三阶段课程设计独特,突显学生主体地位

    本课程将时间管理的相关训练以体验式活动课的形式进行推进,具體教学内容按照“发现问题(D)”—“方法探究(M)”—“解决问题(S)”层层递进的顺序进行设置。学生通过时间管理课程的体验学习,能够在认清自己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学习到时间管理的方法和步骤,进而提升自身的时间管理能力。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到主体地位,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二)教学分组实验对比明显,较好地检验时间管理课程的实践效果

    本课程研究通过教学分组实验,用量化数据来检验课程的实践效果。教学分组实验后,笔者进行了异组的组间数据比较和同组的前后数据比较。异组的组间数据比较分析,一方面排除了前测差异对后测数据的干扰,另一方面检验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存在的差异。同组的前后测数据比较分析,一方面证明了对照组的无变化,另一方面发现了实验组在时间管理倾向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各维度分数上都有提高,从而验证了时间管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五、反思与展望

    (一)验证时间管理课程的普适性

    本研究只选取了本校学生作为实验对象,样本选取面不够广。如果时间管理课程想进一步推广,还需要在不同层次的高中建立实验组进行实践检验,以验证该课程的普适性。

    (二)检测时间管理课程是否产生长期效果

    在后续的研究中,笔者考虑在一个月后、三个月后对实验组的被试进行追踪测量,检测时间管理课程教学是否会对学生产生长期的教学效果,进而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丰富时间管理课程的设计

    由于高中生的学习任务繁重,本研究设计的时间管理课程只有三个阶段,以方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时间管理的技巧,掌握时间管理的方法,并能及时将其运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后续的研究中,笔者计划结合各年级学生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将时间管理课程设计得更加详细具体,为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提供更多助力。

    (四)拓展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路

    学校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时间管理,并且分阶段进行调整,让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规划生活,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