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村鳏寡老人养老现状构建和谐家庭

    关键词 农村 鳏寡老人 养老 和谐家庭

    作者简介:李星,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C913.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7.234一、和谐家庭的含义及其特征

    (一)和谐家庭的含义

    1. 和谐

    人与人之间需要和谐,事与事之间同样需要和谐,和谐是一种心灵美。所谓和谐,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下是指所对立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原本对立事物的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一种协调关系。对于和谐这一理念,西方侧重于自然和谐观,毕达哥斯拉曾明确提出“天体和谐”的理论,西方学者认为和谐之美在于对立面之间的斗争与冲突,是通过斗争不断发展变化的。 而中国则更加强调社会和谐观,从伦理、政治等角度注重社会人伦和谐,倾向于静态和谐之美,并主张调和,以和谐家庭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

    2. 和谐家庭

    对家庭和谐的追求古已有之,中国家庭十分重视家和万事兴的理念,尤其在2005年研讨讲话中首次全面阐述和谐社会的理念后,和谐家庭成为一种社会成所追求的新风尚。在学术界研究者们对和谐家庭的理解不一,但共同点是首先和谐家庭是一种家庭内部氛围的和谐,其次是外部环境的和谐。总结各学者的观念,笔者认为和谐家庭是社会与家庭共同组成的,类似于数学中的同心圆结构,内部小圆是各家庭的和谐,最外边的大圆便是整个社会的和谐,是和谐共处的新型文明家庭模式。 和谐家庭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需要家庭成员真爱爱人、孩子、父母与社会。而敬老关系和谐更是家庭和谐的仁爱智师,父母给予我们生命,给予我们人世间最浓情的亲情和最深的挂念,敬孝老人也是愛的传扬和延续。

    (二)和谐家庭的特点

    家庭是社会组织中一种特殊形式的团体,运行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家庭秩序的支持,其具体又体现为长幼有序、兄弟和睦、夫妻相敬如宾等等。适当的家庭秩序的运行对于家庭关系有着优化的作用,因此,在家庭秩序下的和谐家庭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归属感,即认同感。家庭成员热爱自己的家庭,对家庭主流意识产生深刻认同。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中,家庭教育中出现家训、家规和家风的家庭主流意识形式来约束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采用一种以家庭为教育范围的形式,它蕴含着一个家庭基本的价值观念与道德风貌。同时,成员对于家庭的认同感深深地根植于这些家庭主流意识的教育。其次,责任感,成员对家庭责任的承担。责任感的产生建立在对家庭认同的基础之上,是更进一层的表现。承担家庭责任包括物质经济上支持,还包括精神情感上的承担。例如,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夫妻就是孩子精神的寄托,夫妻和谐相处就承担孩子情感上的责任,使家庭和谐有了保障。另外,重要的一点是家庭要和谐,敬老、尊老、养老非常重要,这一点如果做不到的话,和谐无从谈起。父母是孩子为人处世的榜样,是孩子价值观形成的启蒙,如若父母对于老人养老问题上表现出不敬,甚至厌恶,那么孩子价值观可能会因此产生扭曲,长此以往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

    因此,对于老人的养老问题,尤其是鳏寡老人的关怀上显得尤为重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农民随着经济水平改善,也需要更高层次的满足。因此,对于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对于构建和谐家庭来说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养老问题中鳏寡老人这类弱势群体更需要帮助,本文就该问题进行探讨。二、当前农村鳏寡老人养老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现状分析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9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根据官网通报的数据得知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同2019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在农村普遍存在子女外出上学、打工,由于经济等原因多数人选择将父母留在农村老家养老。子女对于老人的养老问题投入的精力还不够,尤其是对鳏寡老人。原因是鳏寡老人居家独自养老可能会出现许多安全隐患,一旦晕倒遇到生命危险却因没有得到及时救治而错过最佳抢救时机,甚至鳏寡老人独居时会出现病逝于家中几天才被发现,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多么令人痛心。对于农村居民来说,还是存在一个普遍的共识,对于有儿女的老人去养老院养老称为爱心院,是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对于鳏寡老人来说,如果在经济条件支持、养老环境不错的情况下还是非常愿意选择去养老院的,在养老院会有三五好友一起打牌聊天,比独自居家养老这个选择更好。

    (二)主要原因分析

    1.生产生活方式变化的冲击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传统理念强调了男子的社会地位,在封建社会制度中父母尤其是父拥有较高的伦理地位,代表着封建社会道德的权威,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点:首先是其社会地位,传统封建社会注重血缘宗亲,采用世袭制子承父业,世袭父亲在官场的地位;其次在物质经济上,古代注重考取功名在朝为官,十几年寒窗苦读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家庭积蓄,因此老人在家庭体系中占据统治的地位,对金钱物质拥有占有权和支配权。在这种社会体系之下,违反孝道伦理会遭受世人唾骂同时更会切断生活的经济来源。而现代多数青年外出上学工作,更加独自自主。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生活方式对养老造成极大冲击,原来传统社会中父为子纲的家庭模式已被打破,现代人更追求自由与平等,家庭结构也逐渐被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结构所取代。 但同时这种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负担也随之加重,每对年轻夫妻需要赡养两对父母,物质、精神各方面都面临很大压力。当家庭中新增小成员的时候,矛盾更易突显,年轻人对于下一代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了父母,相比之下年迈的父母成为负担则处于被排斥、被忽视的地位。随着社会各水平的整体提升,年轻群体们或是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或是工作、价值观念不同等原因更愿意独居,不再像过去依赖父母。但年迈的父母由于身体等原因不再出去工作,如果同时也缺少子女的陪伴内心会更加郁闷。尤其是像鳏寡老人,他们不仅失去了另一半,情感上少了依托还成为子女的负担。

    2.家庭孝道观念淡化

    自有文明,即有孝道,孝构建现代文明和谐社会的基石。“万事孝为先”更是中华传统美德之精髓。在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中由于受到三纲五常的思想渗透,会更加注重长幼尊卑的秩序。《弟子规》中提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对于子女的教育都是建立在尊敬父母的基础之上,所以在传统家庭体系中父为当家人,手握家庭事项的决定权。但由于现代的生活方式冲击了老人在家庭体系中的地位,对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孝道德的社会约束力下降。

    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社会上出现严重的不正之风也会使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发生转变。对于中国传统孝文化的传承需要典型人物的榜样示范。例如《五伦书》以及宋代林同著有的《孝诗》一卷中在对实践孝行孝德的人物加以表彰和颂扬时就提到孝子房景伯,林同写道“亲见房太守,殷勤奉旨甘。那能不心愧,岂止是颜惭。”中国式养老之痛需要对传统文化中孝义的现代弘扬,培养现代人从内心深处认同与遵循,形成现代人的社会道德约束,形成良好的社会孝敬父母新风尚。三、提倡传统孝义的现代化普适性

    (一)弘扬孝义是社会道德之纲

    所谓孝道,就是关于关爱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价值观念,是中国古代社会道德规范的基本准则。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国思想道德形成的基础。

    孝不仅是一种日常伦理意识、规范和实践要求,它也是整个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的基本灵魂,影响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孝的含义很宽泛,最基本的第一含义是孝敬父母,其具体内容《孝经》中有明确说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毀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现代社会中的孝敬父母从身边的每一件事中都透露着孝的本质,对于学生来说认真踏实的学习是孝;对于职员来说恪尽职责也是孝;对于每个公民来说忠于国家、遵守社会规范也是一种孝。这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不断传承,是和谐家庭关系所积累起来的伦理规范,是历代人们所认同的孝道精神,在新时期仍须继承和发扬,因为其也是现代文明新思想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家庭和睦与团结的保证,也有利于国家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营造出和谐的社会氛围。孝是中华文化的中华伦理的鲜明特点,孝道也可以说即为中国社会道德的核心,是社会伦理道德之纲。

    (二)孝义是为人第一要义

    孝是出现最早的伦理观念之一,也是作为人的第一要义。在商周时期就曾产生孝的人文意识,后经蓬勃发展才产生了当代的伦理观念。孝廉也曾作为选官制度的考量标准之一,在以往文人都追求仕途的时代,以孝来作为为官的考核标准无疑在当时是加重了孝道文化的建设。孝在为人方面处于将社会连接起来的情感支撑,孝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是为人的第一要义。

    孝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德之首。正如《孝经》所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基础,它不仅是传统伦理建设的基石,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基石。 到了现代社会,个人独立自主的倾向很强,过于追求个性化,尤其是受到西方各种思潮的冲击,使当代年轻人重功利、重金钱,对于社会道德伦理产生忽视。但孝是社会伦理之首,一个社会没有了孝文化,那么这个社会便缺少了思想的伦理根基,人缺少了情感寄托,这样的国家和社会成员无论处于什么时代都是可怕的,不敢想象的。因此,要培养孝义,弘扬孝义文化。

    对于个性化较强的子女,严格规范要求的孝道行为不易被接受,甚至会产生排斥心理。应以榜样示范的孝道教育代之,在这种教育过程中,父母与教师以身作则的方式教导子女理解孝敬父母及尊重其他人的重要与意义,必要时也可创设情境环境从而懂得孝道原则。这样的孝道教育不仅有利于提升自身的素养,更有利于从精神上理解把握其含义。并且在教育过程中没有靠权威或规范来监督,便能自觉的做出适当的孝行,这样的影响会更持久。当家长的是子女的人生榜样,因此培养孝义绝大部分是依靠长辈的行为熏陶,只有处于这样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下,子女才会更好地体会到孝对于为人的重要性。四、弘扬孝义,构建和谐家庭

    (一)借鉴“时间养老”模式

    2007年瑞士非营利组织曾做过一项有趣的尝试:鼓励市民照顾独居的陌生老人,并将做义工的时间积累起来,等将来自己年老或生病需要照顾时,再接受他人的义工服务。这个项目被形象地称为“时间银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间银行”这一概念便已传进中国,某些地区也已开展实验,但具体实施还需再探讨与扩展。

    笔者认为这一模式的实施一方面可以与高中劳动必修课相联系,在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与标准中提到开设劳动课程,其中志愿服务占两学分,并在课外时间进行。“时间养老”这一模式可借助这一最新政策展开,为每位学生都设置一人一档案记录参与志愿者的时间地点,搭建专有平台上线,可通过在线“接单”。在2017年《规划》中提出“鼓励老年人参加志愿服务,到2020老年志愿者注册认识达到老年人口总数的12%”。 现在每志愿服务工作一小时可换取自己今后退休之后可享受志愿者服务一小时,也可通过转让手续将享受服务转让于有需要的亲人。同时,在志愿服务中设置积分累计制,达到一定积分的志愿者也可通过一定的转化率将所能享受志愿时间转化为金钱奖励。“时间养老”这样概念的实施需要做长远的计划与准备,与高中的志愿服务必修课的结合可以更有效地推行。

    近年来,国家层面已开始重视养老相关法律建设,但就目前发展状况而言,仍不乐观。关于养老的专门法律,只有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时间养老作为国外的一个发展理念引入中国,需要法律为其保驾护航,加大关于时间银行养老模式法律保障机制建设。其次,需要构架起专门的网络服务系统,可以在农村老人养老系统中增加一栏,即老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通过社会保障部门专门的网络系统发布服务信息,征寻志愿者的服务。另外,社区、学校也应积极宣传这种政策,鼓励年轻居民参加“时间养老”的活动。这一模式的运营不仅改善了鳏寡老人养老的困境,还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居民对于孝义的认识与行为,使远在外地的子女尽管不在父母身边,也可以通过参加“时间养老”活动,来换取父母享受志愿者的养老服务。

    (二)智慧化养老

    改善鳏寡老人养老问题也可以通过与现代技术科技相结合解决养老问题。智慧化养老模式是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不同地区的老人与家庭、医院、社会等服务联系起来,同处于一个系统下的智慧化赡养老人,尽可能促成各种资源与服务精准达致老人的身边。在大数据时代每个人的需求可通过网络科技自动检测与生成,节省人力,并经过一定的数据积累和研发,将会做到自动推送给老年人,根据其需求提供精准服务。同时根据数据库的不断扩充,可对不同年龄段的老人进行类型划分,需求层次划分,尽量降低成本运营使每位老人都能享受到志愿者的服务,提高质量和效益。在一线或二三线的城市依据其特点进行划分,针对共同性的地方,可以尝试采取统一管理模式,资源信息共享、经验互通、实时监控,进一步实现高级的规模化效应,改变传统养老模式的 “无”“小”“散”“乱”的内耗型结构。

    在当前中国养老行业严重缺乏人才,其工作人员大多属于临时工,主要由外来务工人员和下岗人员构成,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并且由于工资待遇水平低而工作任务重,容易产生懈怠的心理,导致养老服务事故频发。养老模式向人工智能化发展是改变传统中国养老业困境的一个方向,养老事业急需发展一条专业化、职业化和高效率的发展模式。 在此模式下虽然仍是居家养老为主,但是这时家庭已经不再是养老唯一的供给主体,是各政府机关、企业、社区、市场以及市民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养老事业。但只有各个服务主体只有协调配合、资源共享才能形成最大限度的整体效益,提高养老人群的生活水平。

    (三)弘扬传统孝义观念

    弘扬孝义,是从思想上進行教育,从根源上强调家庭成员对老人的责任意识。就个人来说,孝是道德修养的基础和为人立身的起点;对于家庭来说,孝是家庭和睦的标志和良好家风传承的第一准则。和谐的家庭关系,不仅能够使一个人形成正确的三观,而且对于社会稳定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要讲好孝义故事,营造和谐的孝义氛围,从心理上影响并引导民众在无形中自觉接受教育内容,逐渐建立起知、情、信、意、行的过程,达到弘扬传统孝义的作用。讲好孝义故事,形式多种多样,从社会角度具体可采用组织社区、乡村进行孝义评选,对于一些典型人物案例进行媒体宣传。近年来,国家、各组织等评选和推出了不同类型的先进典型模范,充分发挥出了以榜样示范的功能,营造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当群众居于群体之中时极易接受某种思想的灌输,对于一定积极影响力的典型人物会产生崇拜心理,这些人物都是从平凡的社会生活中涌现出来的,由于群体之间的相互感染,因此对于这类人物所带有的价值观念接受速度更快。这些典型和榜样应该走进校园、社区,切身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通过寻找“最美家庭”、孝老爱老好家庭评选等活动,传播孝义正能量,构建和谐家庭。

    从学校角度,可以将孝义文化融入课堂教育,它属于隐性教育,因为它是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常能产生传统课堂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中高校思政课尤其要解决当前大学生面临的知行脱节问题,大学生大都明白孝的含义与价值但在转身投入实践过程中往往出现对自己最亲近的人最不礼貌的现象,因此必须探索稳定可行并可长期持续的、渗透着“孝”德教育内容的实践形式。可以举办一些活动但在活动过程中要尤其关注单亲家庭的学生情况,例如可以安排学生观看一些亲情影片或是情境创设,看到父母佝偻的身躯沧桑的面容激发学生内心的柔软等,学校也可以开展子女对父母的书信传情活动,通过系列活动让大学生懂孝道,更能化为外在的实际行动。高校“孝”文化培育更应着眼于学生孝道的实践中,从而形成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新型孝道文化。

    注释:

    李宝芳.和谐社会构建中和谐家庭研究综述[J].理论界,2010(1):23-24.

    和谐家庭 理论与实践探索[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21.

    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

    曾富生,腾明雨.农村家庭养老变迁的经济因素和家庭结构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9(34):56-57.

    弟子规[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0:1.

    赵萍编.孝经[M].吉林:吉林出版社,2010:21,23.

    李启明.社会转型背景下孝道观念的代际差异以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青年研究,2020(3):23-31.

    国务院.“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2017.

    于戈,刘晓梅.论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1(5):67-74.

    朱海龙.中国养老模式的智慧化重构[J].社会科学战线,2020(4):231-236.

    李长亮.中国传统“孝文化”融入高校美德教育的途径探析[J].理论研究,2016(10):197-198.

    参考文献:

    [1]张丽丽编.和谐家庭 理论与实践探索[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2]易宗军编.弟子规[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