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精准扶贫中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刘璐
党中央提出2020年前要打赢精准扶贫这场硬仗,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新形势下,农牧区基层党组织作为精准扶贫的关键核心因素,必须要在精准扶贫这场硬仗中有所作为、有大作为,引导、带领广大党员和群众积极参与、共同努力,服务于全面小康的大局,成为脱贫攻坚强有力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推动者。2012年初,同德县贫困问题得到中央和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2012年3月,省委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同德县贫困问题,提出用3到5年时间集中力量解决同德县特殊类型贫困问题。同年11月,经省委、省政府研究同意,编制批准了《同德县特殊类型三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涉及水电路、住房、农牧业、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6大类重点项目357个子项目,总投资42亿元。《规划》分3年分批实施:2013年计划投资17亿元,占总投资的40.5%;2014年投资12.7亿元,占总投资的30.2%;2015年投资12.3亿元,占总投资的29.3%。提出力争3年内解决5个乡镇48个村的无电地区通电、51个村部分地区及17个宗教寺院的通路、30个村饮水安全,以及1227户无房户和4100户贫困农牧户的住房等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使全县3.69万贫困农牧民生活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彻底改变同德县特殊类型地区的贫困面貌。
一、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扶贫攻坚助推民族团结,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同德县县情特殊,寺院多、僧人多,人员流动频繁,寺院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加之地理位置特殊,农牧民贫困程度深,诸多社会矛盾和纠纷日益突出,经济发展长期滞后。《规划》实施以来,同德县基层党组织严格按照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工作要求,及时建立了社会管理、寺院管理、学校管理、基层组织、思想教育“五个长效”机制,设立了覆盖县城和5乡镇集镇治安监控指挥中心。同德县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各族干部群众思和谐、谋发展、盼富裕的热情空前高涨。实践表明,只有把维护民族团结当作扶贫攻坚的“根基”,对贫困区域和弱势群体存在的紧迫问题优先解决,对不均等、不到位的公共管理和服务主动解决,才能实现民族团结融洽,才能筑牢民族团结进步基石。
(二)扶贫攻坚助推“三基”建设,基层组织不断夯实
《规划》实施以来,同德县把扶贫攻坚作为连接民心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統筹实施了34个重点村综合办公服务中心、33处文化活动广场建设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基层工作条件。省、州、县下派干部102名,招聘社区工作人员56名,近两年开展县、乡镇、村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培训810人(次),今年县、乡、村、社区党组织层层召开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对违反相关规定的5家单位、12名干部进行了通报批评,对长期无故不上班、长期病假无备案等干部进行严肃处理。通过开展“三基”建设工作,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面貌焕然一新,服务群众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营造了风清气正、政通人和、干事创业、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实践表明,只有着眼服务、发展大局,不断加强基层建设;着眼强化制度建设,不断夯实基础工作;着眼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基本能力,才能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能力真正得到提升,干部作风得到根本转变,能够形成加快发展、实现脱贫的强大合力。
(三)扶贫攻坚提升党政威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规划》实施前,公路等级不高,电网设施落后,农牧区人畜饮水困难,城镇化率低,城乡统筹发展缓慢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同德县经济发展和农牧民生活水平提高。2011年底,同德县仍有156个自然村不通路,尚有48个行政村部分地区4630户不通电,2.3万人、44万头(只)牲畜存在饮水安全问题,有无畜户2901户、无房户1227户、危房户4057户。《规划》实施以来,同德县以完善县域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投入资金7.6亿元,实施水电路房等工程102项,通路539公里,通电2169户,解决8000余人、16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问题,4036户农牧民群众住进了新房。坚持以城建规划为龙头,旧城改造、新城建设同步推进、同步发展,投资2.3亿元县城供电、供水、供热、道路、排水等公共设施项目和农牧区小集镇建设进展顺利,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一系列惠民工程的实施,项目区交通、水电、住房、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极大地鼓舞和凝聚了民心,全县干部群众发展信心不断提升,创业热情空前高涨,党群、干群关系显著改善,尤其是贫困农牧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心系群众、关怀民生充满感恩,自我发展奔小康的信心不断增强。实践表明,扶贫就是贫困地区最重要、最迫切的群众工作,只要找准路子,对准焦点,把扶贫当作坚持群众路线的“大舞台”,心系民生,真抓实干,下功夫努力缩小区域差别和贫富差距,就能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就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四)扶贫攻坚凝聚社会力量,整合资源集中攻坚
扶贫攻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同德县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健全省、州、县、乡、村“五级联动”、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广泛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形成一条政府大投入、资金大整合、项目大集中、社会大参与、群众大建设的综合性一体化扶贫之路,探出了一条政府主导、部门主抓、行业主帮、社会主动、群众主体的“五位一体”的扶贫新路。不断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坚持政府投入在扶贫攻坚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增加金融资金对扶贫攻坚的投放,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扶贫攻坚的做法为特殊类型地区扶贫攻坚创出一条新路子。只有积极开辟扶贫攻坚新的渠道,争取多渠道增加扶贫攻坚资金,才能形成强大合力,打好“攻坚拔寨”决战。
(五)扶贫攻坚严肃党员作风,心系民生真抓实干
扶贫效果好不好,群众富裕水平高不高,是检验党员干部工作能力高低、作风扎实与否的试金石。像同德县这样的贫困地区,不怕经济贫困,就怕思想贫乏、作风松垮。进村连户的干部不是指手画脚,而是给老百姓手把手办事,小到一砖一瓦,都精打细算,每一个实施扶贫项目了然于胸,真正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扶贫工作考验的不仅是扶贫效果,也是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身思想和作风考验。只要各级领导干部把扶贫当作坚持群众路线的大舞台,心系民生,真抓实干,就能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就能赢得群众拥护。
二、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党组织领导力仍需提高
当前,扶贫工作已经由“漫灌”进入到“滴灌”的攻坚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决断力、执行力等是扶贫工作精准发力的关键,直接关系到扶贫政策的有效落实。通过对该县多个乡镇贫困村调查发现,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对精准扶贫的驱动力,班子建设对精准扶贫的凝聚力,队伍建设对精准扶贫的战斗力,制度建设对精准扶贫的执行力,示范带动对精准扶贫的牵引力等,都与精准扶贫的要求存在差距。
(二)部分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弱化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一些地方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不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怎样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领导、组织、引领、示范、监督、协调等作用被弱化、虚化甚至边缘化。
(三)基层党组织领导人才缺乏
贫困村往往自然条件较差,发展能力不强,党员总体素质不高,群众发家致富能力不足,而相应的思想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参与激励、经济激励、政治激励等激励机制建设不足,让贫困村留不住人才,尤其是留不住较年轻、基本素质较高的人员。
(四)党员干部队伍带头示范和引领不够
部分农牧区党支部由于党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以及外出务工诸多原因,削弱了党组织在推动精准扶贫中的引领示范作用。以同德县各级党组织为例,很多年轻党员外出务工、经商,留守在家的一般都是年龄较大的党员,有的行走困难,严重影响基层党组织推动精准扶贫的效果。
三、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如何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作用
(一)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促进角色转换
农牧区基层党组织需要根据精准扶贫工作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挑戰,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一是当好宣传员。将精准扶贫政策向村干部、被帮扶对象宣传到位,得到认可与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当好组织员。按照精准脱贫计划,运用有利条件抓好工作落实。
三是当好联络员。加强上、下、左、右沟通协调,争取有利条件支持。
四是当好统计员。抓好建档立卡、资料管理等基础工作,实现扶贫开发工作“精准”。
(二)强化村党组织领导核心,构建强有力的组织体系
对于基层农牧区党组织来说,在推动精准扶贫过程中应切实强化领导核心作用。
一是优化组织设置。加大在农牧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党组织力度。
二是发挥表率、引导、阵地作用。积极转变观念,谋求脱贫致富新思路。
三是完善配套组织建设。健全村民自治组织、村民监督等制度,将党的意愿转化为群众实现脱贫的自觉行动。
(三)建立健全人才机制,充实精准扶贫的储备人才库
为促进基层农牧区党组织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一是落实好人才成长、激励机制,打通农牧区基层人才政治上升通道,彰显政治待遇;二是落实提高贫困地区补贴政策,将扶贫效果与绩效奖励挂钩,增强经济待遇;三是积极宣扬基层典型与“草根英雄”,提升社会待遇;四是发挥好下派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农技人员的作用,储备高素质后备人才。
(四)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增强服务精准扶贫的本领
一是结合“三严三实”与“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活动。为贫困村党员开展专题党课,增强农牧区党组织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
二是发挥党组织带头模范作用。采取智力扶贫、项目扶贫等方式,整合筹措扶贫资金,做好扶贫项目实施,把贫困村的劣势转变为发展经济的优势。
(五)强化人才保障,提升贫困农牧民致富技能
贫困村脱贫要着眼于外接智力、内挖潜能,用好人才的杠杆。
一是把农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二是深入摸底“田秀才”“土专家”等人才资源。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由乡土人才充当贫困农户产业发展“讲师”,技术指导“技师”,提高贫困对象脱贫致富能力。
(六)丰富培训形式,强化技能培训结果应用
农牧民是农牧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牧业科学技术转化的重要载体。贫困村脱贫摘帽,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攻坚脱贫效果。基层党组织可组织党员群众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学、培训讲学+典型带学、结对帮学+座谈互学、基地践学+网络助学”等形式切实提高素质,增强脱贫能力。同德县农牧区各级党组织应推动党员开展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下到田间地头、农林草场,让党员接地气。同德县农党委以组织党员干部分期分批到同德县委党校和省委党校培训学习、外出考察,拓展技能,提升空间。实录镇三江村通过“讲、说、学”等方式,将党组织生活与村民说事、专业技术培训、征求拆迁等中心工作相结合,通过这些形式,极大提高了党员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