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元素在水彩主题创作作品中的应用
赵永春
摘 要:挖掘黄河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自古以来,奔流向前的黄河滋养着中华民族,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奔腾不息的九曲黄河以势不可挡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文化根基。源远流长的黄河根祖文化,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与魂,作为年轻一辈的新一代,需要不断去挖掘、去传承、去弘扬、去创新。在黄河文化水彩画创作过程中,运用黄河文化符号,将水融色的干湿浓淡变化与画纸上的渗透效果结合,使画面形成层次丰富的变幻效果,透明清爽、淋漓酣畅的视觉效果,并具有鲜明的艺术效果。在运用水彩绘画技法和表达对所生活环境的感受的共同作用下,黄河题材水彩作品构成了独特且不可替代的地域文化内涵。
关键词:黄河文化;水彩作品;主题创作
一、黄河文化元素水彩创作打造独特时代旋律和
中国气派
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作为华夏五千年重要文化的符号,从古至今,在这片黄土地上浩浩荡荡,奔流不息,凝聚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基因,养育着一个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这条九曲蜿蜒的大河,在各个历史时期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文化现象。早在上古时期,炎黄二帝的传说最早就产生于黄河流域,尧、舜、禹都曾在黄河流域周边建都定居。研究人员在陶寺遗址的考古挖掘充分证明黄河文明是中华历史的源头;舜帝陵等也坐落在附近,向我们演绎着当时的时代气息;此外,大禹治水的遗迹在向我们不停地诉说着辉煌的古代中华黄河的文明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水彩画的创作主题十分广泛。从画些抒情小品,到表现重大社会内容的主题创作,从写实再现风景、花卉,到能表达画家内心世界的思想变化,水彩画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世间万物的认知与把控,这是水彩画划时代的进步。如今水彩画的表现方式呈现多元化态势,艺术风格日趋多样化,写实或写意、象征或抽象,各种手法争奇斗艳,充分显示了画家独到的艺术个性。部分艺术家将水彩绘画与黄河等地域文化主题创作相结合,促使水彩画从一种只能画些草图或小品的极为简便的绘画方式,发展成为能够结合文化特色、抒发画家情感、深刻反映地域现实生活、表现技巧非常丰富、深为广大人民喜爱的绘画形式。
二、黄河文化元素水彩创作与农耕、生态、
旅游产业建设的关系
黄河流域自古就是农业的重要耕作地区,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发源地。挖掘黄河农耕文化,促进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孕育了中华儿女,黄河农耕文明是构成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仍需要我们进一步做好相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运用水彩创作可以表现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
依托黄河生态治理典故与文化历史,促进当下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历史上大禹治水,清除淤堵、疏通河道,理通水脉,依水道之理而行治理之工。禹凿龙门,疏理水道,大兴灌溉,治理洪水,造福民生,并留下了“鲤鱼跃龙门”的传说,是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与保护的典型案例,书写了我国古代最早的黄河治理文化,这为新时代推进高标准生态保护提供了丰富的治理理论。通过水彩主题可以创作描绘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成果。
不断挖掘黄河旅游文化,提升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美好向往。黄河流域壮丽的自然山水风貌,以及丰富的人文景观,不仅为周边旅游产业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也为当地人民追求高品质生活提供了契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不断满足黄河流域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宣扬黄河旅游文化,推进黄河流域居民的高品质生活也是新时代黄河儿女的使命担当。利用水彩主题创作,宣传黄河流域的旅游资源和人文风貌,可以为推进黄河旅游文化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三、黄河文化元素对水彩主题创作的影响
水彩作品是通过运用水彩颜料与水进行调和来作画的表现艺术。水彩艺术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水彩颜料本身具有一定透明的特性;二是绘画过程中水的流动性会充分调动颜色的层次感,形成丰富的变幻效果。这种水彩材料的特性直接影响了水彩艺术的独特表现力。在水彩画发展的浪潮中,涌现了一些在水彩画领域有影响力的画家和作品,他们通过水彩画创作实践,独树一帜,另辟蹊径,画风、画品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水彩画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群众的艺术创作实践信念,为打造具有中国气派、民族风格、时代精神、个人面貌的中国水彩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国水彩画以其恢宏博大的民族文化底蕴、高尚的美学品味、充满激情的生活气息、酣畅精微的表现技法,赢得了人民广泛的喜爱。在黄河题材水彩画创作中,艺术家巧妙运用水彩技法和色彩搭配描绘黄河流域的风土人情,通过水彩绘画的方式倡导民众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的重要举措,也有利于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坚定文化自信,传承黄河文化精髓。
四、黄河文化元素在水彩主题创作中的应用表现
水彩创作一般利用干、湿两种画法相结合进行创作,水色浓淡、枯润相融,变幻无穷,妙趣连连。水彩的绘制中除了造型和色调的把控以外,最为关键的是作画时水分多少的掌控。作画过程中水分多少的把控和掌握是水彩创作的要点之一。画面上有渗化、蒸发、流动的特性,掌握水分应注意时间、空气的干湿度和画纸的吸水程度。水彩画创作的要点在于作画时把控水的运用,充分发挥水这种调和剂在调和与表现画面效果时的作用。
笔者在创作系列黄河题材水彩画作时常用基本技法有干画法、湿画法、罩色法等。在描绘画面中的农舍、羊群、母牛、干草垛、枯树等主题景物时,笔者巧妙运用干画法进行局部的细致描绘。画者用层涂的方法在干的底色的基础上进行刻画,通过干画法可以一遍遍反复着色,表现画面中形象的清晰轮廓、精微的形体构造和丰富的色彩变幻。通过不断分层接色、晕染、罩色、干湿衔接等手段将主体物的细节和肌理精细表现,强化造型和神态。局部使用层涂法在干燥的画稿上进行交叠,在先行绘制的底色干燥过后,再进行反复上色,采用层层重叠颜色的技法来表现描绘景物的层次感。由于在创作时,画面中涂色层数不一,有些地方只着色一遍,有些则需两遍、三遍甚至要反复多次上色,这样可以让主体物更加突出,但不可上色遍数过多,以免使得最终的画面色彩灰脏,失去透明感。事先预计透出底色的混合效果,可以增加画面的可控度。整体的造型通过干画法的组合表现可以更加有力地塑造黄河流域人们生活的苍茫和质朴。通过使用罩色法,画面中的色彩色层次变得更加丰富,进行分层的渲染,这样可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效果。
在表现几个色块的衔接和过渡时,笔者巧妙采用接色法进行画面效果绘制。干接色是在画面中相邻物体颜色干后从其旁涂色交接,其色块之间不会发生渗化与过渡效果。这种绘画方法的表现特点是让所描绘物体轮廓明晰、色彩明快。在使用枯笔法表现的景物时,画笔所含水分较少,运笔时画面中出现飞白效果或高光效果。
在黄河主题水彩组画画面背景的创作中,时间的把握至关重要,在运用湿画法创作时要精确把握时间节奏,如果叠色过早,水分过多的颜料会使被表现物体的形体失真,但是如果水分较少,叠色的时机过晚,则会使得底色的水分蒸发,水色无法渗化,导致画面中出现衔接生硬。一般在重叠颜色时,笔头含水宜少,含色要多,便于把握形体轮廓。如果重色时画笔所含颜色较淡,则需要等底色略微干燥再进行叠加。湿度和干湿度直接影响最终的绘画效果。再有,绘画时画纸的吸水程度也会影响最后的画面效果。
五、黄河文化元素是主题水彩创作的精神依托
浩浩荡荡的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先民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天人合一”观念的依托,蕴含“同根同源”的民族归属感、民族认同感和“大一统”的主流意识,形成了文明从未中断的中华思维体系,繁衍生息在黄河周围的多民族在这个体系的作用下形成了广泛认同。黄河文化在整个黄河流域根深蒂固,并且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千百年来,黄河孕育了伟大的文明,培育了优秀的黄河文化,筑造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精神。相信生活在黄河两岸勤劳刻苦、从容朴实的人们,能够在共同努力下保护黄河、守护黄河精神,并在这肥沃的土地上挖掘黄河文化更深層次的时代价值,续写黄河文化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陈鹏.黄河文化的多重精神特质及符号构建[J].人民论坛,2020(25):135-137.
[2]蔡相龙.传承黄河文化 凝聚精神力量[J].治黄科技信息,2020(2):15.
作者单位: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