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模式在高校学习共同体中的运用与启示
李家黎
摘要:信息化时代为我国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线上教学模式更加关注学习者主动建构与创造生成个体知识的意义,使得学习共同体在建构过程中重塑教学主体、革新学习模式。线上教学模式由传统的标准化知识习得转变为关注学习者个体学习程度与效果,从而使教学活动具备自主性与个性化,更加符合学习共同体特点。在对线上教学进行内涵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线上教学模式具有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体验”“动静结合”的交互教学资源、“多元发展”的学习评价方式等主要特点,并基于其在学习共同体建构中的应用,提出“先学后教”“合作共赢”“立体全方位”等教学启示与思考。
关键词:线上教学;学习共同体;启示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16-0197-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数字化和全球化的交融共生中,线上教学模式已然成为现代教育的“新常态”。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1]
2019年10月,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提出“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要求高校教师结合信息化时代的特征,主动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着力打造一大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金课”[2]。
1 线上教学模式的意涵与特点
1.1 线上教学模式的意涵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类似于“工厂标准化、流水线式”的线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活动是一种运用相对统一的教学方式和相对单一的教学媒介,采用相对标准化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价方式的“单向度”闭环过程。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只能依据中等层次群体的学习能力水平作为参照进行教学目标确定、内容选择、进程安排以及组织策略实施,其教学效果也只能呈现中等层次,无法关注学习者个体需求,必然导致学习者的学习成效不均衡现象的出现。
随着对学习者个体认知与主体性发展的重视,教学范式的变革也意识到需要融合对“学习共同体”的共性与个性的和谐发展。研究者认为,传统教学模式较多关注的是学习者的共性满足而忽视了个性的需求。线上教学较好地弥补了传统教学的这一缺陷,以开放课件项目和视频公开课融合创新为特点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 MOOC)”以及“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简称 OER)”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实践方式。
从线上教学概念提出直至运用至今,有研究者(冯晓英等)认为线上教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初的“以技术视角、物理特性进行界定的技术应用阶段”到“以教师视角进行界定的技术整合阶段”直至现在的“以学习者视角、教学特性进行界定的“互联网+”阶段”[3]。有研究者(薛成龍 李文)重点剖析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多伦多大学以及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三所大学的线上教学实践模式,认为线上教学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空间、教学过程、教育评价等方面带来了积极影响,并能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主动学习以及社会学习[4]。
总的来说,线上教学是基于信息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将互联网、多媒体、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全过程,促进教学活动的互动交流与融合发展。较之传统教学模式,线上教学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体验”,关注学习者的学习成效,完善学习者主动建构与创造生成个体知识体系。
1.2 线上教学模式的特点
基于人本主义、行为主义以及建构主义的相关学习理论,线上教学模式运用互联网、多媒体、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互动与融合,对教学资源及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与整合、呈现与重构,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实现学习者“真正”的自主性。有研究者(薛成龙 郭瀛霞)认为线上教学改革的影响主要有:教育资源从分割向共享转变,学生学习从线性向非线性转变,课程改革从结构化向非结构化转变,教育技术从辅助手段向与教学深度融合转变[5]。
相比较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线上教学模式与之不同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体验”
信息化时代,线上教学模式更好地促进知识高效灵活地传递与交流。线上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时空的固定性以及“授受式”的单一学习方式,注重学习者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线上教学,教师可以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因材施教,个别教学,根据学习者学习特点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发挥引导与启发、支持与组织教学过程的教学主导作用,培养学习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学习者可以不拘泥于学习的空间,灵活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结合个体认知结构与能力水平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设计学习进程,最大限度地实现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体验,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动静结合”的交互教学资源
信息科学的发展,带领人类进入到视觉化、影像化学习的时代,个体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主要方式已由资源的“扁平化”转变为资源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也由传统的单一媒介发展为多样化、结构化、层次化、系统化的教学资源。人机互动、可视化资源、虚拟化教学环境等多种媒介的交互与融合促进了线上教学模式的发展,其教学资源一般可分为静态资源与动态资源两类。
线上教学模式的静态资源主要是指线上存储资源,包括作为确定教学目标的任务性资源、作为教学内容的知识性资源、作为教学过程的指导性资源以及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所需的拓展性资源等;线上教学模式的动态资源主要是指线上生成资源,包括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研讨、网上答疑、学习效果实时监控与反馈等资源,实现深度学习。
静态和动态教学资源在线上教学模式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两者随着教学进程的发展不断为教学活动提供支撑与帮助,两者结合共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与程度。
(3)“多元发展”的学习评价方式
发展性评价是基于多元智能、建构主义理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以评价对象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过程性评价模式。
线上教学的评价方式遵循发展性评价模式,采用多元评价方式,运用线上平台的技术特点与优势,随时存储与反馈,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多维度、多形式的客观、全面、系统的多元发展评价模式,使学习者及时了解学习程度与效果,从而查漏补缺,更好地建构自身知识体系,达成深度学习。
2 线上教学模式在高校学习共同体中的运用
高校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地与平台,承担着为国造才的重要使命。传统高校教学模式要求的是对客观知识的认知与掌握,大多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使用的是“授受式”课堂教学模式,学习者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缺乏,被动学习占据主导地位,学习主体间对话意识不强,学习成效不高。
基于此种现象,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提出“鼓励和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和学习兴趣。”[2]
线上教学模式的出现改变了高校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学习共同体”对学习环境的要求不高,学习者能够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共享资源,共同解决难题,通过个体的进步促进共同体的发展,从而形成“双赢”。
线上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权威者、命令者和决策者,而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引导者、激励者;而这些新角色和新身份,也正是“学习共同体”所强调的共享精神、对话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具体体现。
线上教学模式重新定位了“学习共同体”的职责。作为设计者,“学习共同体”的成员结合自身需要进行个性化设计,确定选择适宜个体自身发展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整合适宜的学习模式与评价方式,以学习体验的形式呈现。作为促进者,“学习共同体”的每一位成员都是其他成员学习的合作者、助力者,在问题解决或任务探究的过程中为成员间的学习搭建支架。
线上教学模式扩展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线上学习环境不仅承载了传统课堂的知识传递功能,成为“学习共同体”成员间社会化交互活动的主要场所与途径,同时增强了“学习共同体”成员间协商互动的平等性与参与性,拓展了“学习共同体”成员个体知识建构的主体性与主动性,促进了“学习共同体”全面发展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3 线上教学模式在高校学习共同体运用中的启示
作为变革传统大学教学模式的实践组织形式之一,线上教学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支架教学理论等对其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依据学生学习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期探寻适宜的教学成效。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与思考:
1)教學流程由“先教后学”变成“先学后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
教师提前将知识点上传至学习平台,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与练习,发现自己的不足与疑惑,通过自我反思与探究,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习共同体成员间的研讨与探究,培养学习者的合作探究精神。在线教学活动中,教师系统地梳理知识点、重点提炼、针对性讲解,通过线上的互动交流答疑解惑,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与创造生成个体知识的意义,关注学习者个体的学习程度与学习效果。
2)教学资源由“单打独斗”变成“合作共赢”,多渠道丰富课程资源。
线上教学可自由使用“动静结合”的教学资源。师生随时可以将适宜的教学资源上传至平台共享使用,有效提升了线上教学资源的使用频率;同时,还可以通过平台的生成资源,在“学习共同体”中进行互动研讨与答疑、学习效果实时监控与反馈等,实现深度学习。
3)课堂互由“安静沉默”变成“轻松热闹”,多样态增进师生互动与交流。
线上教学,教师运用平台的讨论、头脑风暴、互评及投票等功能,极大地消除了课堂教学中学生互动的顾虑,实现了即时互动与点对点交流;同时,平台实时反馈参与互动的学生人数、展示出多样性的学生答案,通过点赞、送花等方式肯定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4)教学评价由“扁平单向”变成“立体全方位”,多层次完善评价体系。
线上教学,运用后台进行评价权重分配,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过程评价与分析,随时反馈,进而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学习共同体”中个体间、群体间也可进行互评,实现多维度全方位的教学评价,学习者及时了解学习效果,调整学习计划,更好地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9):26-30.
[3] 冯晓英,王瑞雪,吴怡君.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18,36(3):13-24.
[4] 薛成龙,李文.国外三所大学线上教学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20(4):12-17.
[5] 薛成龙,郭瀛霞.高校线上教学改革转向及应对策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7):65-74.
【通联编辑: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