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高绘画风格形成探析
龚强 王相生
摘 要:在欧洲绘画史上,尤其是在19世纪的时候,法国无疑是一个大放异彩的国家。这一时期兴起了各个艺术流派,而法国引领了整个欧洲的文化与政治思潮。这一时期也诞生了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其中就包括后印象主义的荷兰油画大师文森特·威廉·凡·高。凡·高在色彩上的造诣无与伦比,对绘画创作始终饱含激情。他的作品不仅对表现主义以及野兽主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20世纪的现代绘画提供了沃土。
关键词:凡·高;绘画风格;后印象主义
凡·高绘画风格的形成一共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前期
凡·高1853年出生于荷兰津德尔特的一个牧师家庭,1869年16岁的凡·高被送到画商的画廊当学徒,这也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与绘画的接触。1873年,凡·高被派往伦敦工作。在伦敦的一年里他经常走访当地的平民窟,了解底层人民的疾苦。他在伦敦的见闻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很多的灵感,比如《新门监狱》《椅子》等。后来遭遇了一些变故,凡·高成为了一名牧师,在比利时西南部的博里纳日矿区传教。在此期间凡·高创作了许多的素描作品,其内容多反映底层矿工的疾苦。他这一时期的作品都是灰暗的色调,水平粗鄙笨拙,绘画技巧像幼童一样。为了提高绘画水平,1880年10月凡·高回到了布鲁塞尔,开始了他的绘画学习生涯,并决定成为一名画家。
二、早期
在布鲁塞尔的学习期间,凡·高大部分时间都是通过临摹大师的作品来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拓展自己的眼界。1881年凡·高回到了父母在埃頓的家。此时凡·高创作了许多的作品,画的都是当地农民劳作的场景以及自然风光,绘画的技法都是以线条为主。此时凡·高的绘画水平早已摆脱了粗鄙拙劣,线条逐渐成熟,绘画风格与米勒很像。凡·高对米勒推崇备至,一直想像米勒一样成为一名农民画家,他从1880年直到去世都在临摹米勒的作品,数量不下百幅,其中与米勒的作品同名的有《午休》《播种者》《拾穗者》等,可以说米勒的作品对凡·高的创作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1881年圣诞节前,凡·高又一次离开了家,来到了海牙。他在海牙住了一年,在此期间他和一名名叫西恩的妓女关系亲密。西恩给他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灵感,此时他最好的作品也是他的第一幅杰作,画的就是西恩。这幅画是一幅素描作品,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西恩一丝不挂的身体,她坐在一块石头上弓背弯腰,将头埋进放在膝盖上交叉的臂弯里,给人一种落寞无奈的感受。虽然画面仅以线条为主,但是却勾勒出了一位饱经折磨的底层工作者的疲惫身躯。凡·高的初衷是想让她看起来像树根,抓牢土地以求生存,而事实也是如此。然而,当他的父亲得知他和妓女同居后,立刻把他送进了精神病院,这也是他第一次被关进精神病院。
几个月后,凡·高来到了阿姆斯特丹东北部的一个小城市德伦特,这里是荷兰最穷困的地方。当地人像穴居人一样生活,人们靠捡煤和挖土豆艰难度日,生活气氛压抑,而这种氛围与凡·高的心境不谋而合。任何人来到这样的地方都只能看到压抑的褐色,但是在凡·高的描绘中这里显得富有魅力并且多姿多彩。当所有人都只能看到心碎和凄凉时,凡·高却能发现美。但人们公认的他最阴暗的作品便是在德伦特的期间所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十分阴郁,画的内容都是劳动人民弓腰俯首在茫茫田间日复一日的劳作,没有一幅欢快的作品。
1883年圣诞节前几周,他来到了纽南。纽南当地都是饱受贫困的农民,在农田里起早贪黑地挖土豆。凡·高在纽南时期的作品鲜明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是多么黑暗、多么悲惨、多么劳苦。在纽南他有了人生中的第一间画室,是由父母屋后的一间烫衣间改造而成的,屋子里只有一个火炉以及几件简单的家具。在这间画室里,凡·高开始了疯狂地创作。他以织布工为主题,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后来,他开始就地取材地画其他人物作品,饱含创作激情地一次又一次地画农民头像。1885年3月凡·高的父亲去世,这对凡·高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凡·高这一时期的巅峰之作就是《吃土豆的人》,他自己也对此引以为豪。《吃土豆的人》画的是一个典型的纽南家庭一起共进晚餐的场景,人物笨拙可爱,典型的凡·高风格。这幅画充分反映了凡·高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他选择画那些农民,是因为他发现自己与这些贫穷劳动者之间有某种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共鸣。
1886年1月凡·高进入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学习,虽然凡·高厌恶美术学院,但是为了免费的模特他还是选择了妥协。1886年3月,凡·高因为与老师的绘画理念不同而选择了离开安特卫普美术学院,投奔身在巴黎工作的弟弟提奥。
三、中期
1886年3月,凡·高再一次来到了巴黎,这一次的经历让凡·高迎来了他绘画生涯的一个小高潮。此时的巴黎正是印象派大放异彩的时候,在弟弟提奥的帮助下,凡·高临时成为了名噪一时的巴黎荒诞派画家费尔南德·科尔蒙的学生。在这一时期,他结识了许多的画友,尝试了许多的绘画风格,包括在当时十分流行的点彩画。所以凡·高在巴黎的作品就像是一大批样品画,不知该归于印象派还是点彩派。凡·高还曾一度沉迷于日本的浮世绘,收集了各种题材的浮世绘作品。因此,凡·高也临摹和创作了许多浮世绘风格的作品。凡·高画风的分水岭也正是以浮世绘为标志,相较于之前,他的用色更加明快,构图逐渐摆脱了西方的传统,摒弃了阴影,在画面中融入了日式的平面风格。在巴黎的两年期间,凡·高共创作了230幅画,几乎所有作品的画风都是迥异的。
四、后期
1888年2月凡·高来到了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小镇,在这里凡·高找到了自己对自然的信仰,绘制了大量的以自然风光为题材的作品。他的这些作品画出了大自然静谧的美好,画面色彩鲜明,线条舒展,表现了此时的凡·高内心的平静,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向日葵在阿尔勒只是一种廉价的经济作物,但是当它们遇上了凡·高,这种一文不名的黄色花朵便摇身变为美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凡·高一生中共作了11幅《向日葵》,有10幅在他死后散落各地,只有一幅目前在凡·高美术馆展出。凡·高笔下的向日葵,像闪烁着的熊熊的火焰,是那样艳丽、华美,同时又和谐、优雅甚至细腻,那富有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凡·高在阿尔勒的代表作品除了对向日葵的赞美之外,还有就是对阿尔勒夜晚的沉迷。他宁愿牺牲睡眠时间也要在漫漫长夜中进行创作,因为他觉得夜晚比白日更绚烂。《罗纳河上的星夜》以及《夜间的露天咖啡馆》这两幅代表作便是在此时创作的。这两幅作品都表现出了一种安静平和又美好惬意的氛围。1888年10月,高更答应了凡·高的请求来到了阿尔勒,但高更仅仅陪了凡·高63天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创作了许多的作品。然而在1888年圣诞节前夕,凡·高和高更大吵了一架,在争执中凡·高将自己的左耳割下。这吓坏了高更,使得他离开了阿尔勒。在阿尔勒的医院治疗时,凡·高创作出了他著名的“一只耳”自画像,画面中的凡·高蓬头垢面,左耳缠着绷带,面容憔悴。出院后不久,凡·高的精神开始崩溃,胡言乱语,朝着讥讽他的人咆哮。1889年5月,他被送往了圣雷米疗养院。
凡·高在圣雷米疗养院生活了一年,这时的凡·高已完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了用心灵作画的大师。这一时期他的大部分作品画的都是疗养院花园的景色,《鸢尾花》就是其中的代表。《鸢尾花》(图1)色彩丰富,线条细致而多变,整个画面充满律动及和谐之美,洋溢着清新的气氛和活力,但又有点忧伤,有点孤独和不安,甚至有一种近乎挣扎的姿态。第二次发病后,凡·高的画作开始扭曲变形,如梦似幻,也正是在这时他创作出了最著名的画作《星夜》。这幅画的整个画面似乎被一股洶涌动荡的蓝色激流所吞噬,旋转、躁动、卷曲的星云使夜空变得异常活跃。脱离现实的景象反映出凡·高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疯狂的幻觉世界。1890年5月,凡·高“痊愈”出院独自来到了人生的终点站——美丽的奥维尔。
凡·高在奥维尔只度过了69天便离开了人世,在这69天的时间里他一共创作了80幅油画,还有一系列的水彩、水粉和素描作品。凡·高此时的创作题材时而是幽闭的村庄,时而是辽阔的平原,平静美好。《麦田群鸦》是凡·高去世之前的创作的最后几幅画之一,也许这幅画是作者在极力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压抑,就如画面上的麦田被乌鸦压住的感觉。这幅画给人以震撼的感受,像是在宣泄着一种悲剧的情感,似乎也预示着凡·高的死亡。1890年7月27日,凡·高在外出写生时开枪自杀,一代大师就此陨落。
凡·高前期的艺术风格主要以阴暗的色调为主,这与他悲惨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他关注底层人民的疾苦,同情他们的生活,殊不知那贫苦的生活也是他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巴黎印象派的影响和弟弟的陪伴让凡·高的生活有了一丝的光亮,因此他中期作品的画风变得轻快明亮,充满激情。在阿尔勒的时光让他找到了对自然的信仰,因此他这一时期的画风既富有激情又饱含静谧的和谐。后期他受着病痛的折磨,表现出的扭曲躁动不安的画面和疯狂的幻觉世界一样令人震撼。他这一生乐少悲多,把生活中遭受的痛苦磨难转化成了画布上激情洋溢的美,痛苦很容易表现,但他以痛苦表现出了世间的激情、喜悦、壮丽。
参考文献:
[1]刘椿会.鸢尾花[J].艺术品鉴,2020(9):1.
[2]柳洋洋.浅析梵高《向日葵》[J].明日风尚,2016(8):5.
作者单位:
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
通讯作者:
王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