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视角下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的活力性营建
刘昂
摘要:滨水景观空间具有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优势,是城市生活中促进市民健康、调动市民运动健身活力性的最佳空间。本文以健康视角下的城市滨水景观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剖析城市人群面临的健康问题、滨水空间活力营建的意义,提出健康视角下城市滨水空间的活力营建策略,最后以临汾市汾河湿地公园景观空间的活力性营建为例,对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的活力性进行分析。以期提升城市滨水景观空间品质,改善市民健康状况,增加市民的参与度,并为城市滨水景观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健康;城市濱水景观空间;营建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1)04-0113-03
人们需要健康的环境、城市也需要健康的发展,这是互相作用的双向良性循环。滨水景观空间作为城市中人与自然联系最为紧密的地区,对人类健康有着直接影响。城市空间作为高密度人群居住、工作、活动的空间,在某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及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滨水景观空间作为城市生态空间的一大组成部分,在营造健康的环境和引导人们产生积极的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人们的公共健康也紧密相关。健康的滨水景观空间的塑造和形成,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人们的活动参与性,也体现和反映了该空间的有效使用价值。建设生态活力与高使用率的健康型滨水景观空间,可满足人与自然环境、人文资源的共生,同时也能促进城市整体健康空间的良性发展。
1城市人群面临的健康问题
在城市现代化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繁华背后,仍然存在着日益严峻的公共健康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生活压抑、社会问题突出、城市灾害频繁等。加之不良的个人生活习惯、缺乏体力活动和运动时间、过渡依赖便捷出行方式、便捷的餐饮服务、便捷的数字信息时代的生活方式和远离自然的城市生活与工作空间,导致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中国儿童肥胖报告》研究发现,1985—2014年间我国未成年儿童超重肥胖率提高了15倍之多;另有报告数据显示,由于工作压力、缺乏运动、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原因,我国一二线城市中的上班族亚健康的比重占70%以上。
健康是人的基础,是社会的基础,同样也是城市的基础。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社会整体发展的完整机制。近些年,人们深刻地意识到“健康”“健康生活环境”的珍贵和重要性。人类开始注重身体、情绪、精神及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健康要求,反思城市建设的方向,重新审视人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从人群、环境、社会三方面寻求适宜人类健康生存和发展的城市环境。城市空间作为一种生活环境,已成为改善人居环境的重点,滨水景观空间作为城市空间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其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优势和绿色生态空间以促进的人们身心健康塑造。
2健康视角下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的活力性营建意义
2.1使人们的身心更健康
健康研究表明,在决定人类健康的各种综合性因素中,社会和环境因素占据了主要部分,比例高达60%以上。在城市化发展迅速的今天,健康性景观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甚者决定着城市空间的各个层次(包括生态、生物多样化、环境、有生命体等)的健康。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界和业界开始关注滨水景观空间在内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希望能使人们的身心更健康。
2.2使景观空间更具活力性
城市滨水景观作为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绿地资源,能够为居民提供“花气往来”“纳千倾之汪洋,收四时之灿漫”的丰富景观效果。滨水空间景观属于典型的带状空间,带状空间因其水流的作用会形成蜿蜒的河道、缓坡岸堤等特殊空间形态,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和内聚力,能使其空间秩序较强,更具活力性。
3健康视角下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的活力营建策略
3.1滨水景观空间生态活力的营建
吴良镛教授强调:“在巨型城市形态中,要保护好生态绿地空间”。盖迪斯的生活图式也进一步表明环境是通过其功能作用于生物体,生物体再通过功能作用于环境,从而论证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内在依存关系。因此,良好的、有活力的生态环境建设无论对于城市发展、健康景观营建、市民健康都是至关重要的。
3.1.1利用多样化生物提升生态活力
可以重建自然生态的河堤,以河流串联现存的溪流、坑塘、湿地和低洼地,孕育水草风貌、生机盎然的多样化完整生态生命体系。还可以以自然的方式,改善洪涝,恢复原生栖息地,建设健康景观。如各种浮水沉水植物、水鸟鱼虾等动物、生物等有活力的生存场所。在滨水景观空间生态多样化的活力性的建设上,秉持“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注重“自然先行”的创造性保护,合理组织、调配空间内“水—土—植物—生物”的有限资源,激活滨水的生态自然服务功能。
3.1.2利用自然亲水性提升生态活力
亲近自然是人的天然属性,提升滨水景观空间的活力性,就可以凭借天然的水资源,带动空间的活力。利用自然资源打造临水、亲水、嬉水、乐水空间,除利用自然形态的水体资源外,还可以人为打造亲水景观,如喷泉、浅水池等。因此,需注重自然水体与人工水体的共同作用。
3.1.3利用绿色生态理念提升生态活力
滨水生态空间除了水域中及沿水区域的生态活力建设,其周边自然景观环境建设也是极为重要的。大量相关研究证实,通过不同形式的地形设计、花卉植物配置、水景营造、绿地建设、慢行步道、公共活动广场等建设,对缓解精神压力、提高市民参与性、促进体力活动,增加社会交往、调节心理状态等都有着积极明显的作用。
3.2滨水景观空间使用率活力的营建
现代城市规划的奠基人帕特里克·盖迪斯(Patrick Geddes)曾将城市空间比喻人类文明的“主要器官”,而城市景观环境则是城市中人类进行多种活动的重要场所。在这片场所中,人们积极进行各项行为活动,是滨水景观空间有活力的体现。
3.2.1借助优美环境提升空间的使用率
空间多元活力的提升,在于滨水景观空间的合理制定。以自然的景观环境围合影响和优化人群的参与方式与参与活动,使缺失活力性的空间场所,能够通过景观环境的特色营造和设计进行弥补和优化。在大的规划上,应根据空间内的自然生态的承载力合理划分空间范围、定义空间属性。主动分配受用人群,提升各个空间的人群参与性,调动不同景观空间的使用活力,从而提升营造空间的使用率。
3.2.2借助交通便利提升空间的使用率
促进市民健康的滨水景观空间应对大众开放,体现城市重要活动公共空间的使用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考虑和改善从城市到达滨水空间的交通便利性、各个活动空间与入口交通的便利性,同时在空间的营建中应注重对老、弱、病、残、孕、幼等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和空间使用需求。
3.2.3借助基础设施提升空间的使用率
全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基础保障。便民的服务建设以及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能够保障周边和市区内的市民可以更便利的到达滨水景观空间。当滨水景观空间可以人性化的、便捷的服务市民、方便到达、空间环境良好,该空间的使用率就会明显提升,那么该滨水景观空间势必会成为城市中最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健康活动场所。
4临汾市汾河公园滨水景观空间的活力性营建分析
4.1项目简介
临汾市汾河公园位于临汾城区汾河岸畔,东临滨河西路,西临河西新城,北临锣鼓大桥,南临平阳大桥。汾河公园建设之前,是一片荒芜和被工业发展遗弃的景象,杂乱不堪,水质混着,空间活力指数寥寥无几。城市转型期间,该空间于2009年被重新规划修复,整体河段新增绿地8778亩,新增水面4017亩,市区人均绿地面积可增加15平方米。呈南北走势与东西走向的涝河、洰河河域将建设为大型城市河流绿网,形成“中心城区、两条生态绿线、三支天然水系”的格局,成为城市绿肺。新汾河公园的建设,为临汾城市转型、建设园林城市、健康城市、生态城市奠定了基础,并逐渐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公共空间。
4.2滨水景观空间活力性营建分析
临汾市汾河公园整体建设依據上述营建策略方式分为三大区域,分别为:精品治理区、上游生态治理区与下游生态湿地治理区。项目研究区域为精品治理区范围,根据滨水空间区域特色划分了六大功能分区,分别为:地域展示区、素质拓展区、体育休闲区、科普活动区、艺术休闲区和青少年活动区。共计28个景观空间节点。丰富的景观节点设置和不同主题空间区域的划分,积极调动了不同受众人群对不同空间属性的要求。
根据滨水景观空间的功能分区、景观节点属性、空间行为及适宜人群调研统计可以得出,适合所有人群参与的滨水景观空间属性为自然生态较好,且适合人群观赏、漫步、休闲的景观空间比例约占据78.57%,空间使用率较高,活力指数较强;适宜青少年、儿童活动的区域比例约占27.43%。空间人群参与度方面,其中主要可供游憩行为参与的空间比例为35.71%,观赏性行为参与空间比例为50.43%,运动行为参与的空间比例约为28.57%,娱乐行为参与的空间比重为20.29%。综上所述,根据空间性质可推测出汾河滨水景观空间参与度较高的为供全民游憩观赏的自然生态景观区域;其次为全民、青少年的运动空间;最后为供青少年、儿童娱乐的空间。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滨水景观空间的人群分布及多样化行为的活力性需求。
在此基础上,根据汾河公园六大功能分区,分别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节点空间进行定时、定点、定位的空间人群活力性调研。根据调研结构汇总,制定出春、夏、冬季不同时节随机抽选的公休日和工作日。从6时至22时的空间人群参与内容,制定ACIFC调研评测体系,即从空间人群的活动内容Activity Content、活动强度Activity Intensity、活动频率Activity Frequency、活动周期Activity Cycle四个方面进行统计和评测,得出结论,以夏季、冬季人群活力ACIFC数值调研分析为例(如图1、图2)。
如图1、图2所示,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不同人群在夏季汾河公园滨水景观空间的在不同场所、不同时节、不同形式、不同季节性的活力数值,对比夏季和冬季汾河公园滨水景观空间人群活力ACIFC数值可以看出:
1)夏季人群行为多活跃于气温凉爽的时间段,冬季则相反,但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参与空间活动的人群都很多,能够反映出空间的景观环境营造良好,使用活力高、受众喜爱度高;
2)从活动类型上看,夏季人群行为多倾向户外公共空间,多进行跑步、建设、散步等有氧运动;冬季人群行为多活跃于室内场所,倾向观赏、交谈等静态活动。不同的空间能为城市市民提供进行健康行为的自然空间;
3)从区域场所的人为活动分布上可以看出,除了青少年活动区人群相对单一,其余活动区域人群分布皆呈现多元化,反映出这些空间的功能复合性和多元性良好;
4)从人群行为密集程度看,现今每个功能区域空间承受各类型的活动的人群基数都较多,空间利用活力度较好,汾河滨水景观空间服务人群力度也较强;
5)夏季和冬季在人群活力范围上呈现了空间互补的现象,可以给予不同空间不同季节时段自我生长、自我修复的时间和空间,这一点,在恢复和营建滨水景观空间各方面活力性上是极为重要的。
5结论
城市滨水景观空间决定着城市居民的健康生活方式,极大地影响着人类健康。在其健康性建设上,应以对整体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为核心目标和落脚点,以促进以人的健康为目标和价值取向,追求人—环境—社会的有机融合与动态平衡,给予自然空间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使其自然而然以高活力的生态、高活力的空间使用性去服务好受众。在协调的基础上谋求生态环境—市民—城市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希望本文能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