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多角度探析
叶肖
【摘 要】文化自信的形成和提出,是基于对中华文化精神内涵和价值底蕴真实而准确的认知和体悟,关乎中华民族精神底蕴的涵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深刻领会和把握文化自信的内涵和精髓,对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以及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有鉴于此,本文拟从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和来源、文化自信的当代意义以及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路径三个部分展开论述,尝试探索文化自信的深层肌理,从而加深对文化自信的理解。
【关键词】文化自信;理论来源;当代意义;现实路径
【中图分类号】D64?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11-0065-05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P.40-41)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进程中,既要有物质层面的支撑和保障,更要有精神层面的引领和规范。文化自信是一种深沉、持久的力量,与中国的社会变迁和现实情况紧密结合在一起,早已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建构和实践发展之中,对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创新活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挥了基础性和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一、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和来源
在中华文明发展演变的漫长岁月里,孕育和积淀了优质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国共产党作为拥有高度文化自信和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培育和造就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阶段,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特别重视思想文化的建设,依靠坚定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来探索和总结社会发展规律、瞄准和把握前进的方向和道路、凝聚和形成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从而稳步推进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P.39)文化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强弱。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没有出现文化断裂和消亡的国家,中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制度体系和文明形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足以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至今的辉煌灿烂文明,不仅建构了系统完备的思想体系和积淀了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深沉执着的精神追求,而且蕴含着厚重端庄、崇德向善、奋发有为的传统美德以及积累了珍贵的治国理政经验和智慧,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耀眼最璀璨的闪亮明珠,更是世界范围内最伟大最壮观的文化奇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饱含的经过打磨和淬炼而沉淀下来的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观念体系和思想精髓,在复杂多变的历史环境氛围和异彩纷呈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已经逐渐内化为中华民族独特而深沉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底蕴,从而成为中国人民在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知行合一和内外兼修等涉及为人处世的原则和规范方面有别于其他各民族人民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精神标识和身份认同。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和无法逆转的时代潮流。在这个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巨大作用,是开展对外友好交往、建立平等合作关系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也是坚定和加强文化自信的牢固基础和充足底气之所在。
(二)文化自信来源于革命文化的欲火淬炼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3](P.63)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为指导,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研究、分析和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从而形成的关于中国革命道路、思想理论和制度体系等饱含红色基因的文化形态,是20世纪中国民主革命时期颇具意识形态色彩和时代发展特性的文化景观。由于受到革命的斗争目标和具体任务因时而变以及特色分明的区域文化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根据形势和情境的变化而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比如,在建党初期形成的以红船精神为核心的红色革命文化;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为核心的红色革命文化;在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以西柏坡精神、两个“务必”等为核心的红色革命文化。这些不同时期形成的红色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思想演变和发展定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精神动力和强大支撑,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
中国的红色革命文化从产生之日起,便带有强烈的使命意识,教导和感化一切被压迫的民众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和奋起反抗的磅礴力量,从而投身到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保家卫国和舍生取义的革命实践活动中。因此,中国的红色革命文化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具体而言,因为其中饱含着中华各族人民为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从而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夙愿,以及民族复兴的强烈意志和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念,所以具有民族性。科学性是因为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革命实践中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饱含真理质素的科学理念。大众性主要指它是立足于人民大众并在服务和指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展革命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的一种文化形态,而且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現实需要。
(三)文化自信来源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涵养熏陶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4]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形成的崭新文化,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深度融合、取长补短,从而以饱满充沛的精神风貌向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新风尚、新气质和新形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实践之中,并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在灵魂和精神归依,坚持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基本价值遵循,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更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生动体现,能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以及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有益的思想启迪、可靠的智力保障和强大的精神支撑,具有鲜明的进步性、优越性和时代性。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引领和指导地位,凝聚着强烈的文化自信和保持着高度的文化自觉。第二,坚持并保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广度,因而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敏锐的前瞻性,实现了科学性和历史性的有机结合和相互统一。第三,饱含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价值底蕴和思想内涵,具有活跃的创新精神和牢固的现实基础作为坚强后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越性体现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5](P.314)此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性体现在它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立了紧密的内部联系,能够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普遍觉醒和持续增强以及整个社会文明素养的逐步提高和文化建设的有序进行。
二、文化自信的当代意义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6]在解决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的过程中,文化自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有显著的价值导向和深刻的当代意义。
(一)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培育、增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孕育,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立足实际,充分吸收和借鉴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是指导和规范人们增强社会主义国家观念、服务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和凝练表达,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集体意识,保持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转和社会秩序的基本稳定,维护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已经逐渐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一种理性认知和自觉追求。
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厚紧密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之中。坚定文化自信,可以帮助人们厚植文化根基,涵养文明素质,从而提高个人品质、魅力和竞争力,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培育、增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稳固的思想基础,使其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二)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提高、巩固和捍卫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作为精神层面的存在,文化发挥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和以文培元的基础性、建设性和先导性作用。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过程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作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重要基础和内在支撑,文化自信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本质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放在一起,统称“四个自信”,并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可以说,文化自信作为一种饱含具体的内在规定性和积极的外向引导性的精神状态,存在着有别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特殊功能和价值。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立足现实、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涵养文化自信,从而提高、巩固和捍卫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三)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促进、推动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延续着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具有系统完备的思想体系和非常丰富的价值内容,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沉淀,愈发显得熠熠生辉、光彩夺目。在新时代条件下,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使其进一步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更加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具体要求和现实需要。
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特征,且具有借鉴意义和深层价值的形式和内容加以适当的调整、改造和充实,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底蕴以及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又要有针对性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相应的补充和完善、巩固和拓展,在原有基础上加入别具一格的形式和内容,维护和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相对稳定性、动态变化性和思想前瞻性。
三、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路径
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思想源泉以及对外展示国家整体形象、对内维护团结稳定的软实力,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受到对外开放交流、社会发展变革、多元观念碰撞的深刻影响,逐渐成为判断综合国力强弱和把握民族发展进退的“晴雨表”。在这种时代背景和环境氛围的感召下,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措施,积极融入到改革发展的激涌浪潮中,持续增强文化自信,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
(一)端正价值理念,提高道德修养,将文化自信融入到公民个人生活中
公民作为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主体,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的培养和塑造,不仅是公民个人魅力、气质和形象的集中体现,更是新时代条件下促使公民增强文化自信的精神引领和价值支撑。因此,公民应该自觉地接受健康积极、向善向上等文化觀念和文明风尚的洗礼和净化,从而在整个社会形成彰显中国精神、追求中国价值和凝聚中国力量的良好风尚。
由于公民在推进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首先,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思想精髓,应该增强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和接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引导公民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巩固和夯实文化自信的观念意识和信仰基础。其次,科学文化素养是认识和把握规律、从而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公民应该将提升科学文化素养和传承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加强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构筑增强文化自信的牢固“堤坝”。最后,道德建设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有力保障。公民应该在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和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树立、规范和促进道德观念的养成,为文化自信夯基垒台、保驾护航。
(二)改善教学方式,充实教学内容,将文化自信贯穿到教学活动过程中
对于不同阶段的青年学生而言,由于思想观念处于成熟完善、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中,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此外,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从小接受文化自信教育,注重培养人文情怀,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从而增强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具体而言,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对青年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第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帮助学生学习和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智慧和价值原则,不断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人生理想,在循序渐进中培育和增强文化自信。第二,对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使其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学生的接受心理,在丰富和完善知识体系的同时,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审美观念,从而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第三,通过利用现代传媒手段,以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起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进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并通过新颖别致的方式,自觉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和弘扬者。
(三)创新文化体制,发展相关产业,将文化自信落实到经济发展活动中
发展文化产业,政府必须充分行使自己的职能,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系统性和整体性结合起来,既要加强科学规划,又要注重统筹兼顾,结合具体实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坚定改革的初心、决心和信心,从而进行相应的体制改革和观念创新。
文化产业要想获得健康长足的发展,体制的改革和观念的创新是首要问题。首先,政府要为文化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激发创业、投资和消费的热情和激情。在这个环节中,政府既要主动降低文化交易的市场准入门槛以及制定和明确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又要减免一些不利于文化市场繁荣发展的赋税,为企业“松绑”,并使其逐渐掌握一定的自主权,从而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政府要完善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支持社会企业和国有企业共同参与市场经营和竞争,并采取适当的方式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奖励,形成合理有序的市场秩序。最后,组织成立文化产业交流和发展协会,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企业人员等具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高端人才参与协会管理和政策制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插上“飞翔的翅膀”。
(四)加强国际交流,相互学习经验,将文化自信推广到更为开阔的境界
文化的发展应该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步伐,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得到充实和完善,从而彰显文化自信、民族风彩和国家形象。
在实现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过程中,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考虑。首先,在引进来方面,要以开放包容、海納百川的积极态度,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本原则,辩证地分析和看待不同国家、地域和民族的文化,既要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又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吸收和借鉴国外的优秀文明成果。此外,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开展文化产业研讨会,对国外文化产业研究、发展和推广过程中的有益经验进行讨论、交流和学习,从而致力于打造和提升本民族文化产品的品牌形象和核心竞争力,扩大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其次,在走出去方面,文化管理部门要主动作为,依据相关政策,加强对文化创意产品扶助、支持和保护的力度,合理采用和适当扩展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方式和渠道,积极输出中华文化的精品内容,鼓励有资质和有影响力的中华文化企业和相关国际机构直接对接和加强合作,广泛参与到国际文化发展论坛的讨论之中,并借机举办文化交流、展示和推广活动,介绍中华文化的特质和魅力,在交流互动中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当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拥有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局势,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期。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阶段,矛盾交织和利益冲突等各种问题此起彼伏、层出不穷,国际环境和局势波诡云谲、暗流涌动。因此,必须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遵循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原则和价值理念,充分发挥文化铸魂育人、引领风尚的积极作用和时代使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增强文化自信,使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 ? 社,2017.
[2]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4.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7.
[6]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责任编辑:马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