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传统文化类图书插画的编辑加工要点
洪滔 谢琹
摘 要:本文以《食见中国》一书的编辑工作为例,从责任编辑的策划与统筹、插画的设计思路与辅助功能、传统文化的挖掘与表现三个方面探讨传统文化类图书插画的编辑加工要点。除了回溯插画创作的步骤与细节,作者还强调了责任编辑在远程协助状态下对编辑工作的全流程把控,以及在处理传统文化题材时对历史的求真态度、对读者的服务意识。同时,本文也对传统文化类图书的策划与编辑初步总结了一些操作性的实务要点与探索性的思维框架。
对编辑工作的全流程把控是责任编辑的职责所在,在编辑加工带有插画的书稿时,插画的制作往往是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尤其在编辑加工以文字为主体、插图为辅助的传统文化类图书的过程中,插画工作更是重点中的难点。因为内容的限定,传统文化类读物的部分文字有可能让今天的读者有陌生感、疏离感,怎样让穿插在主体文字中的图画与文字形成呼应,成为传递有效信息的重要介质,是插画制作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食见中国》是传统文化类普及读物,根据作品文字内容和读者定位,策划之初就确定了增加插图,以图文互照的形式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为做好《食见中国》的插画设计制作,责任编辑牢记主体责任意识、立足编辑本职工作,从组织联络、专业整理审校等角度入手,抓住组建团队、制订计划、确定风格、打磨细节等几个关键点,经过团队的通力合作,保证了插画成品的高水平呈现。
一、组建小团队确保沟通流畅高效
環环相扣的图书出版工作,需要不同环节、不同岗位的通力合作。责任编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对图书制作的全流程负责,在插画设计制作环节,团队合作尤为重要。一本图书的插画制作,相当于一个独立的美术项目,在《食见中国》书稿初审完成后,一个迷你的任务中心型插画团队迅速搭建起来。团队成员由责任编辑、作者、插画师组成,责任编辑出任团队负责人。
因为责任编辑、作者、插画师不在一起办公,建立一个专门的微信小组非常必要,专项实时通讯小组相当于一个网上虚拟办公室,聚合起身处各地的团队成员,保证了团队之间信息的及时沟通。
作为召集组织人,责任编辑初次会议就明确团队成员各自的工作职责以及工作流程,包括文件的传送与交接、插画作品的审读与定稿、最终稿件的格式等。
专项迷你型团队特别适合插画量不是特别大、插画要求特殊的制作任务,几个团队成员之间沟通成本很少,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去相互熟悉便能各自开启正确的任务模式。虚拟办公室还有一个显著的优势是不受时空限制,在新冠肺炎疫情封闭期间,借助微信群的便利,团队成员能随时高效沟通,插画的制作进度按部就班正常推进,并未因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得不可控。
二、制订计划明确工作目标
没有目标的工作,犹如在茫茫大海上摸黑航行。在图书编辑加工中,插画虽然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制定出相应的目标也必不可少。针对《食见中国》插画制作任务的特点,团队制定出有操作性的阶段性工作目标,并据此目标展开工作。
插图是穿插在主体文字中起到辅助表达文字内容和思想感情的作用,插画师的工作是依据作品文字内容进行二度创作,《食见中国》是传统文化类读物,所需插画内容分属不同朝代,其中部分还涉及抽象内容,插画难度相当大。通过对书稿插画工作难度与特殊性的评估,工作计划中包括拟定一份详细的“插画说明”。经过团队的讨论,挑选出需要配图的内容,然后由作者与责任编辑共同编写“插画说明”。“插画说明”编制时关照不同的侧面,包括插画对应的文字内容、图书制作的成本与周期、插画师的个人能力等。借鉴动画脚本的写作方式,“插画说明”中详细说明了插画的时代背景、故事场景、人物造型等,并附上相应的参考图片。因为有了详细的“插画说明”,插画师在创作之初就拥有了蓝图,“插画说明”协助插画师在创作时能真正做到“成竹在胸”。
在制订计划环节,责任编辑不但承担团队的组织工作,还深度参与计划、说明等的编写工作。从《食见中国》插画最后的完成度来看,明确的任务目标和详细的“插画说明”为插画任务的圆满完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确定风格着力阐释传统文化特质
《食见中国》的内容聚焦特色鲜明的中华饮食文化,从食物种类、食物制作,到炊具餐具、餐饮礼仪、饮食审美等不同侧面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及其深远影响。《食见中国》的插画属于与文字内容联系紧密的关联配图,插画要求不单具有独特的审美功能,还要具有对内容进行阐释说明的功能。
团队成员在插画工作开工前会对“插画说明”进行仔细研读,并就部分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在团队中进行讨论。责任编辑综合多次讨论的结果,同时结合图书读者定位的校准、发行市场的预估、印制成本的测算等不同因素进行综合考量,确定插画风格的方向,再由插画师先绘制草图方案。然后经过对草图的讨论修改,最终敲定插图的基本风格:仿古而不泥古。
作为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出版物,《食见中国》的插图力求通过美术创意的仿古追求,在知识层面向传统文化致敬。为精准而具象地表现传统文化的特质,插画在场景营造、人物造型等方面与文字内容的时代背景相合,即通过建筑、家居陈设、食器、服饰、色彩、发型、肉食、面食等细节刻画,让不同朝代的人在各自对应的背景下活动,让插画既有审美价值,能捕捉读者的眼球,同时又能尽量复刻历史原貌,体现科学性与严谨性,避免不同朝代的人物穿着大致相似的古装、梳着相同的发髻在不同的时代之间散漫地穿越。
插画上色的流程如下。
1.确定整体色调
《食见中国》风格定位为“仿古不泥古”,绘制主题以食物、人物为主,样图绘制阶段由作者和责任编辑提供参考资料,插画师从古画纸张、绢本泛黄的色彩中先提取出一个暖黄色的大色调,其他的颜色根据这个暖黄色进行搭配。暖黄底色同时也作为画中人物的肤色,勾画线条则采用棕色而非黑色。
2.建立调色盘
在样图阶段,插画师还需要确认好常用的红、黄、蓝、绿、黑等颜色的用色,建立起全书用色的调色盘,后续插画着色都从调色盘中选取,保证全书用色统一。
单色的调色需要根据整体配色进行调整,以《食见中国》为例,插画整体色彩饱和度低,仿水墨画感,整体色彩较淡。黑色主要用来绘制人物发色及服装、鞋子,没有使用100%的黑,而是降为深灰色,黑色就不会在画面中过于抢眼。
此外,还可以从历代画作、器具中提取颜色,如《食见中国》的红色参考了朱砂的颜色,不是正红色,而是偏暖黄,绿色则参考了青铜器的颜色。
常用颜色选好之后,可以在这几种颜色上作轻微调色,增加画面中颜色的丰富度。例如一幅画中有好几个人物的服装都为绿色,但需要将人物色彩画出区分,就可以在绿色上叠加少量黄色、蓝色、紫色等来作出区分。
3.校正色彩
在插画说明中可以先明确颜色的限制,如元代皇家宴席中所有人服装都为统一颜色、某阶层人物服饰不能出现什么颜色等具体要求,这样可以减少插画的后期修改。插图绘制好后,插画团队需反复确认、校正颜色使用的准确性,避免出现错误的颜色。
因《食见中国》内容涉及礼仪、感觉等抽象概念,基于审美与实用结合的插画原则,強调插画作为文字补充的功能,在具体创作手法上对插画造型采用外轮廓描边的方式,以便更清晰、直观地表达抽象事物,让插图与文字相辅相成,有亲和力、有张力,促进读者的理解。
四、斟酌细节力求精准展现文字内容
责任编辑作为文字的加工者、信息传播的把关者,对插画制作的细节把控也是职责所在。要让插画有助于传达作者的思想和作品的内涵,同时增加作品的直观性与趣味性,提升读者阅读兴趣、加深理解、激发共鸣,就必须注重插画的质量,尤其是通过精细化的编辑加工,让打磨后的插画细节经得起推敲。
如在《筷子更名记》一章中,为了表现筷子名称发展的时间线,在最初设计线稿时,团队首先商定选用人物代表时代的方式,每个时间点下面标记代表时代的漫画人物。作者从古代图像资料中找出具有当时风俗特征的人物画像或雕像,其中的发型、服饰等诸多细节较好地传递了不同筷子名称蕴含的时间差异。基本方向确定,插画师的工作也就能顺利开展起来。但这才是第一步。线稿完成后,责任编辑还需要从读者的“第三方”视角审视插画最终的完成度。所谓的完成度,既包括准确表达作者文章的内容,展示插画作为一种表达方式的独特优势,又包括提供一条让读者容易理解的切近通道。正是基于后者的考虑,在线稿的漫画人物的下方,责任编辑又请插画师标注了具体的朝代和当时的筷子名称。最后为了引导读者在插画和注释文字之间建立强联系,团队还商议在保证历史细节不丢失的情况下让每一位漫画人物都拿起了筷子……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
同时,《食见中国》作为一本传统文化类读物,责任编辑必须时刻把握好历史严谨与阅读轻松之间的平衡。对于书中涉及的大量历史细节,责任编辑在文字初审阶段就要努力扫除潜藏其中的“硬伤”或“疏漏”,不断地提问、核实,并将这一规定动作贯穿始终。插画部分也是如此,虽然现存的文献留有大量可供选择的图像资料,但是插画本身有一定的“自由发挥”。在历史素材方面,责任编辑和作者需要给插画师以想象空间,也要圈定范围。如在《穿越回汉代做客去》一章中,提及“拥彗”这一礼仪。拥彗是汉代社交礼仪中一种特殊的礼仪规范,是指汉人待客常常安排手持扫帚的人在门口迎候尊贵的客人,以表达敬候之意。“拥彗”者则相当于现在司职门厅的迎宾员。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作者搜集到的汉画像砖显示确有此种仪式,这是保证历史准确的前提。但由于画像内容有限,“拥彗”者的人数、站位,扫帚的材质等细节都需要考虑并做谨慎的发挥。凡此种种,有历史也有想象,是还原也是创意,这是传统文化类图书插画的编辑过程中作者、责任编辑、插画师的“共谋”。
五、结语
上述梳理,是结合《食见中国》一书的编辑流程归纳而成的。其中我们可以发现传统文化类图书的插画,在编辑加工过程中始终需要抓住几条线索,一是作为标准图书制作时的因素考量,包括读者定位、发行市场、印制成本等;二是作为文化类图书设计时的风格把握,就如前文提及的《食见中国》最终确定的“仿古而不泥古”,其他选题自可按图索骥;三是作为传统读物开发时的读者服务。这种服务意识尤其重要,对于现代读者来说,去古已远,读什么、怎么读,甚至要不要读传统文化都是个问题,而作者、责任编辑、插画师在创作过程先期被“抛入”传统之中,在为读者精选内容的同时,本身又何尝不是一次“试阅读”呢?这种体验将伴随整个编辑加工的过程,并最终外化成图书写作、编辑加工、插画设计的隐性纲领。
(作者洪滔单位系浙江教育出版社,作者谢琹系著名插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