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挑战与建议
孟凡超 李旭平
导语:为进一步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商业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中国银保监会于2018年7月1日正式实施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最显著的变化是突出了按照资产规模开展分类监管,对中小银行实施差异化流动性监管指标。民营银行作为中小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时间短,体量规模相对较小,资源禀赋有限,有必要结合流动性监管指標导向要求,对其资产负债的结构特点,以及流动性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关策略建议。
流动性监管指标政策导向及对民营银行的影响流动性监管指标政策导向
《办法》针对资产规模为2000亿元(含)以下的中小银行设置了三个流动性监管指标,分别为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充足率和流动性匹配率,其中后两个是新增流动性监管指标。从计量标准看,指标对于资产负债结构和久期均设置了不同的折算系数,差异化的设置体现了明显的政策引导:一是鼓励一般存款,加大信贷投放,引导中小银行回归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二是多渠道拓展负债来源,引导同业负债线上开展业务,拉长久期,提高负债的多元化和稳定性,减少资产负债久期错配;三是强化流动性储备管理,凸显存放央行、利率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流动性资产的重要性,引导储备品种差异化管理。
流动性监管指标对民营银行的影响
《办法》自2018年7月实施以来,对民营银行流动性监管指标管理和资产负债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已逐步显现。
流动性监管指标达标情况
按照《办法》的达标要求,流动性比例应满足不低于25%,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应在2019年6月底前满足不低于100%,在过渡期内应当在2018年底前达到不低于80%,流动性匹配率从2020年1月1日起执行不低于100%的监管要求。截至2019年末,共有17家民营银行开业运营,从考核覆盖范围看,除微众银行资产规模超过2000亿元外,其他16家民营银行均适用2000亿元以下流动性监管指标达标要求。
流动性比例均达标。在2019年年报中,17家民营银行披露的年末流动性比例数据均满足不低于25%的最低监管要求,其中有10家年末流动性比例超过100%,说明年末短期流动性资产较为充裕。
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达标存在一定压力。在2019年年报中,有8家民营银行披露了年末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数据,指标多在100%~110%之间,高于最低达标要求,但指标的安全边际相对较小;另外8家未披露相关数据,部分银行年报中提到要通过加强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管理等措施提升该指标。由于未披露的8家银行大多属于第二批成立的民营银行,在2019年末大多成立不足三周年,属地监管可能设置了一定的达标容忍度。从整体看,民营银行该指标达标存在一定压力。
流动性匹配率达标情况披露较少。在2019年年报中,有6家民营银行披露了年末流动性匹配率指标,数据从127%至183%不等,相比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指标,民营银行该指标具有一定的安全边际。由于流动性匹配率从2020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监管标准,民营银行2019年年报体现不多,另外10家未披露该指标数据。
民营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变化情况
根据《办法》引导,对比民营银行2018年、2019年年报数据,民营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呈现积极变化,对流动性监管指标达标管理起到了基础支撑作用。由于微众、网商两家头部民营银行的体量和结构与其他15家差异较大,为避免平均值分析结果失真,部分资产负债结构分析以15家民营银行为样本。
一般存款占比明显提升。2019年末,民营银行负债规模达到8300多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一般存款占比为76%,较年初增加近12个百分点;同业负债占比为17%,同比下降近14个百分点。民营银行负债结构持续优化。
各项贷款占比持续上升。2019年末,民营银行资产规模达到9000多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各项贷款占比达52%,较年初增加近5个百分点;以非标为主的应收款类投资占比为4%,较年初下降近3个百分点。民营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增强。
优质流动性资产持续扩充。2019年末,15家民营银行年报中的现金及存放央行款项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为13%,较年初稳中微升;以债券投资为主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占比为8%,较年初增加4个百分点;同业资产(存放同业、拆分同业和买入返售等)占比为8%,较年初下降8个百分点;以同业理财、公募基金等为主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占比为8%,较年初整体保持平稳。总体来看,民营银行储备资产中优质流动性资产扩充明显,占比提高。
同业线上业务趋势明显。2019年末,民营银行同业负债的规模和占比持续下降,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在15家民营银行年报中,同业负债线下融入的规模较年初下降29%,在同业负债中的占比较年初下降18个百分点;而线上业务(卖出回购、同业拆放和同业存单等)在同业负债中的占比为38%,较年初提高了18个百分点。民营银行同业负债线上开展业务的趋势明显,主要是线上业务场内交易,具有标准化、电子化、公开化、市场化等优势,稳定性要优于同业线下融入。
零售业务改善久期错配。2019年末,共有10家民营银行披露零售贷款数据,在各项贷款中的占比达55%,较年初提升11个百分点,规模增幅高达108%。负债端,共有4家民营银行披露相关数据,零售存款在一般存款中的占比达53%,较年初提升35个百分点,规模更是呈数倍增长。从整体上看,近两年民营银行线上零售存款发展迅猛,对负债渠道多元化发展贡献较大。零售贷款一般具有小额、高频、分散、周转快等特点,而零售存款原始期限一般较长,整体稳定性较高。因此,零售业务的快速增长,有助于民营银行久期错配的改善,对流动性监管指标起到了重要的正向提升作用。
民营银行流动性管理面临的挑战
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成立至今刚满五周年,第二批成立至今大多刚满三周年,作为新设商业银行类型,民营银行整体资源禀赋有限。近两年根据《办法》指引,民营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持续优化,但流动性先天不足,流动性管理仍面临较大挑战。
线下吸储能力有限。受限于“一行一店”和基础客群薄弱,民营银行无论是在物理网点、品牌信用等方面,还是在线下吸收存款的能力上,均无法与传统银行相比,零售业务更是面临天然弱势。目前民营银行线下存款主要依赖对公存款,客群主要为股东相关客户以及中小型存款客户,其他基础的结算类和小微客群数量较少,对公存款集中度较高,且中长期稳定存款不足,整体久期偏短,付息率也要高于同业机构。
线上吸储受限于合作平台以及政策的不确定性。民营银行线下吸储能力薄弱,近两年通过线上存款实现了一般存款大幅增长,解决了部分流动性压力,但也面临外部合作平台的相对集中和强势地位,以及政策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受限于品牌影响、互联网技术和线上场景等客观因素,民营银行无法通过搭建自有线上入口实现大规模客群营销,目前主要依赖与外部互联网平台合作进行线上客群导流,合作平台相对集中且在整个业务链条中处于强势地位,民营银行需要支付较高的平台导流费用。平台同质化的产品和客群营销也会因个体定价行为,迫使其他合规民营银行成为产品和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导致线上存款产品整体成本较高。另一方面,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加强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要求,部分靠档计息产品面臨合规整改要求。近期主要互联网平台相继下架线上存款产品,线上存款面临较大的政策不确定性,一旦业务连续性中断,将导致存款流失,民营银行将面临较大的流动性压力。
同业负债依赖性仍较强。民营银行同业负债占比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对同业负债的依赖性仍相对较强,主要是因为其仍处于发展阶段,吸储能力和资源禀赋相对不足,主动负债工具缺失,在规模快速扩张过程中,负债业务滞后于资产业务,需要依赖同业负债提供流动性支持。因此,在多元化负债来源短板无法有效突破的情况下,同业负债占比较高是民营银行一定时期内负债结构的明显特点。根据同业负债占比不超三分之一的监管要求,民营银行日常流动性管理已经面临较大限制,持续地压降同业负债并不现实,不利于民营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此外,受包商银行事件影响,民营银行同业存单发行等线上业务面临明显的信用分层,增加了发行难度。
流动性储备资源禀赋有限。流动性监管指标,尤其是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指标,对民营银行流动性储备管理既是导向也是压力。作为刚性考核要求,民营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需要时间和空间的积累,在达标存在压力的情况下,短期内民营银行主要依赖被动增持利率债、存放央行等措施提升指标,但由于其负债业务存在天然弱势,现阶段流动性储备资源相对有限,被动提高储备规模,意味着信贷投放等可用资源将会受限,资产收益率也将明显下降,对服务实体经济和自身盈利均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指标的达标和时效要求,给民营银行流动性储备管理带来较大压力。
业务资质受限影响负债多元化建设。目前,民营银行暂无结构性存款等业务资质许可,难以快速通过增强客户黏度来提高核心负债或资金沉淀,依靠传统存款产品,对普通客户的吸引力非常有限。根据金融债发行的政策规定,民营银行已逐步满足相关要求,但仍无发行普通金融债的资格,无法通过资本市场募集低成本稳定资金。而其他同业存单、大额存单的发行资格,也须满足全国性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基础成员标准才能获得,目前仍有较多民营银行无此资格。从整体上看,相比成熟的商业银行,民营银行部分业务资质仍受限,制约了主动负债能力的建设,影响了负债业务的多元化发展。
民营银行流动性管理相关建议
民营银行成立时间不长,先天资源不够丰富,流动性管理面临较大压力,需要从多角度、多层次给出策略建议,以提升民营银行流动性管理能力。
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强化存款业务支配地位。民营银行处在快速发展阶段,负债尤其是存款业务一般滞后于资产业务,多通过资产的需求来调整或组织负债,在这种模式下,其流动性管理压力尤为明显。因此,加强流动性管理的重点在于加强负债业务管理,核心在于存款业务的发展。一是要高度重视存款业务的战略和支配定位,将存款作为立行之本,将“稳存增存”作为业务发展的重要前提。二是要提升存款规模和占比,积极扩大稳定存款,拉长久期,加快推动同业负债回归流动性管理的本源,通过负债结构优化,提升对流动性管理的正向贡献。
多渠道拓展负债来源。民营银行线下渠道资源禀赋有限,对公存款吸储能力不足,零售存款更是存在客群有限和增长缓慢的劣势,线上零售存款客观上具备零接触、批量、高效、便捷等优势,是存款规模快速突破的重要来源,对民营银行流动性管理起到重要保障作用。因此,线上渠道是民营银行现阶段多渠道拓展负债来源的首要选择。此外,民营银行还应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完善利率定价管理,尽快满足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基础成员资格要求,积极申请包括同业存单、大额存单、再贷款等监管许可的业务资质,加快推进同业线上业务发展,多渠道拓展负债来源,提升负债的多元化和稳定性。
加强资产负债组合管理。民营银行规模较小,便于通过加强资产负债组合规划强化流动性管理。一方面,民营银行要主动开展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通过组合计划、FTP定价、流动性限额等综合管理措施,引导资源优先支持信贷投放,优化期限结构,鼓励稳定负债和短久期资产投放。另一方面,民营银行应根据资产负债协调发展的目标,加强资产负债调节力度,基于负债业务的发展情况,动态调整资产的投放,强化资产投放的刚性约束,努力平衡优化流动性管理和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确保资产投放和负债、资金流动性等资源禀赋相适应。
提升流动性管理信息化与精细化水平
加强流动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民营银行流动性基础薄弱,经营变化快,业务波动大,流动性管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通过加强流动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民营银行可以对表内外资金业务进行统一管理,将经营、投资、筹资和资金管理等统一纳入信息系统,为流动性管理提供集信息查询、统计分析、业务管理于一体的工作平台,实现日常头寸、流动性储备、指标监测、动态预测、客户行为分析、情景模拟、压力测试和报表生成等综合管理功能,有效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和报告流动性风险,提升流动性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
提高流动性监管指标的动态管理。根据《办法》要求,流动性监管指标按月报送和考核,指标达标管理客观上成为流动性管理的重要内容。为此,一方面,民营银行要做好流動性管理资源配置和规划,在制定年度经营预算时,将流动性监管指标作为业务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统筹全年资产负债结构的布局和优化,为全年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指标达标提供源头保障和支撑。另一方面,民营银行要提高流动性监管指标的动态管理,将指标预测与月度资产负债组合计划有效结合,统筹管理,充分发挥月度经营计划的灵活性和前瞻性,通过日常跟踪和资产负债动态调整,提高指标的达标管理。
加强流动性储备资产精细化管理。民营银行流动性管理资源禀赋有限,考虑到资产负债结构的持续改善需要时间和空间的积累,流动性储备资产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尤为凸显。根据《办法》中储备品种的差异化设置,加强流动性储备资产的精细化管理,重点在于充分运用储备资产在品种、规模、期限和利率等方面的合理搭配,在保证为业务发展提供充足的流动资金的基础上,平衡好流动性监管指标管理和资金收益,支持实现“确保账户安全、防范透支风险、提高资金效益”的管理目标。
提高监管政策支持力度
逐步放宽相关业务资格限制。民营银行已逐步进入常态化发展阶段,监管机构也已参照成熟银行开展相关审慎监管;但相比成熟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在结构性存款、金融债等业务资质上仍受限,制约了多元化负债渠道建设,不利于流动性风险管理。建议适度放开民营银行经营限制,允许民营银行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提高其流动性管理能力。民营银行体量小,纠偏和容错能力强,可以充分发挥“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时推进民营银行远程开立全功能Ⅰ类账户试点,不仅有利于民营银行克服线下渠道的运营局限,同时也可以为其扩大存款客群范围,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客群,提供政策支持。
给予同业负债合理评估和政策支持。民营银行体量较小,同业负债占比相对较高,但总量相对有限,在快速发展阶段,同业负债承担了重要的流动性支持作用。同业负债尤其是线上业务,不仅是银行间市场流动性传输的主要载体,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宏观货币政策和市场化利率传导的重要责任。因此,建议监管机构综合考虑民营银行的负债短板和流动性压力,合理评估同业负债在业务发展和流动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给予同业负债更多合理的发展空间。
自包商银行事件发生以来,同业市场尤其是同业存单市场,呈现了明显的信用分层现象,制约了流动性的传导,对包括民营银行在内的中小银行造成了明显的流动性压力,导致中小银行的融资难度及成本均显著提高,流动性管理也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建议在同业存单发行上,从政策层面出台更多提升同业交易信心的利好措施,提高包括民营银行在内的中小银行同业市场融资能力,降低融资成本,畅通同业市场流动性传导能力。
建立线上存款业务发展长效机制。线下吸储能力有限,同业负债又受到监管政策限制,这些客观因素促成民营银行加快通过线上渠道拓展负债来源,为民营银行扩大信贷投放,尤其是民营、普惠小微等长尾客群信贷投放,提供了重要资金来源,也为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指标达标提供了重要支撑。线上存款对民营银行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监管机构对于线上存款的整改要求,本质上体现了规范线上存款合规发展的政策导向,但在操作层面对民营银行流动性管理造成较大压力。一方面,民营银行规模较小,压降整改带来了实际的存款流失,负债的缺口短期内无法通过线下渠道或同业负债补足,限制了信贷投放能力,给民营银行流动性管理和监管指标达标带来较大影响。另一方面,整改造成了民营银行品牌和信用的弱化,线上存款渠道将出现更加明显的品牌和信用分层,民营银行线上存款获客更加艰难,同时可能承担更高的溢价成本。
因此,建议监管机构在规范线上存款业务发展时实行堵与疏并存的策略。一是客观评估硬性清退整改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后果,制定分步落实、新老划断、以稳为主的应对措施,给予民营银行一定的自我调节空间,将影响降至最低。二是合理引导民营银行通过线上渠道发行大额存单,给予资格准入和额度审批的政策支持,通过标准化产品置换整改清退带来的负债缺口,保持线上存款业务的连续性。三是加强民营银行声誉风险的保护和正向引导,减少因线上存款清退整改带来的负面舆情,构筑业务防火墙,避免出现流动性风险事件。四是尽快制定和出台线上存款的规范要求,明确线上存款的准入要求、定价规范、操作流程、各方权益等合规指引,充分考虑现阶段民营银行负债业务的客观现状,探索差异化监管方案,为民营银行线上存款长期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所在单位无关)
(作者单位:上海华瑞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