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制教育论”与“新体育学说”的浅析
陈郑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5-043-01
摘要 在学校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进行学校体育的教学一直是体育教育中延续的话题,而体制教育与“新体育”的出现也对体育教育有了不同的冲击与分类。本文研究体制教育与“新体育”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我国未来体育思想的发展。
关键词 学校体育 新体育说 体制教育论
一、概念与定义
倘若要弄清楚这两种体育教育流派的不同点,我们首先必须清楚他们的概念。“新体育”学说是指在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和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由美国学者托马斯伍德和赫塞林顿提出的体育理论,也被称为自然体育学说。其中包括“体育是通过身体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体字意味着整个机体的活动,而不仅只有智力才是教育的手段”“教育既不是单为身体,也不是只为精神,而是要发展因教育活动而实现的人类的一切能力。”体育应该包括机体教育、神经肌肉活动教育、品德教育和智力教育四个方面。
而“体制教育论”是从学习主体应该获得的能力的侧面,把“增强体质”定位为体育课程的目的,其教学内容范围、教学方法体系必然要以能否“增强体质”(主体的能力侧面)为标尺。
二、现今学校体育的发展
谈及教学的理念与方式就不得不谈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从《教育大词典》中可以得知,教学目标被定义为“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这样就可以理解为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要达到师生双方预期的要求。而根据国家以及基本的公民素质要求,学生体质又有一个绝对的硬性指标,为了这个最基本的指标,体制教育一直是现今学校体育教育的教育方式。
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各种体育运动兴趣爱好十分广泛,然而一提及素质测试则会难免大打折扣,因为素质测试的测量太过于“残忍”,以分、秒、米来衡量身体标准,也将会打消学生积极性。然而现今国家发展需求也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身体素质要求的标准,所以学校体育教学中必然会把体制教育纳入学校体育教程的主要手段和目的。
三、“新体育学说”与“体制教育论”在现今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新体育学说”与“体制教育论”在中国体育教学中是不同的流派,一直是体育教学流派里主流的两大不同的体育教学方式与观念。
从各自的历史意义和作用对现今社会发展来看,“新体育学说”在当时20世纪,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各国重视学校体育,“新体育学说”对此时体育改革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和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创建的,更是带来了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场革命,促进了体育的科学化与社会化,促进了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教学过程的研究。但又过分强调儿童兴趣和自由,会导致体育教学组织的松散,也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
而现今我国“体制教育论”的“体制教育”思想以“体育的真义在于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身体”为前提,在批判“我国学校体育长期以来以增强体质之名去搞运动铸造型教育之实,用竞技体育代替体育,把身体发展当做副产品”的基础上,提出“体育的科学化必须从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转移到增强体质为中心上来”。进而对学校体育的地位、属性、功能、目标、内容方法等等诸多问题进行演绎判断。
四、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未来发展
随着我国国情的不断变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的发展,学校体育思想也将不断的变化,新的教育和体育理念对学校体育在思想上有了新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必然要进行思想观念的改革。
(一)放开学校体育的界限
对于现今体育得发展,不能局限与学校体育的发展,社区体育也将是体育发展的重要性关键。现在学校体育课程的教授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而社区体育的建立是对学校体育的复习与巩固,就像学校课程上面教授的是基本理论知识,而社区体育更像是课后的自我练习,发挥的是学生的自我能动性。所以社区体育是放开学校体育界限的重要因素。
(二)重视学生“主观性”
未来体育的发展必将重视学生自我的“主观性”,更加注重个性化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自发自主从事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使其形成相对稳定的主体意识并转化成行动能力,这将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注重体育文化思想的发展与传承和人文价值
学校是文化的承载体,而体育文化的思想以及人文价值自然是要靠學校体育的发展与传承。体育传播的不仅仅是运动的知识与技能,更是要肩负起新时期发现所要求的时代精神与体育文化使命,发掘体育的人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