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施“方”,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
张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就幼儿语言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并对5~6岁儿童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懂得按次序轮流讲话,不随意打断别人。我认为《指南》已经对幼儿是否应该插话的问题做了明确的回应。那么,成人是否就可以直接制止幼儿的插话呢?我想,针对幼儿插话的现象,我们可以更多地去关注插话背后的原因,对“症”施“方”,才能取得良好的“功效”。
首先,要尊重幼儿说话的意愿,保护幼儿语言表达的欲望。正如本案例中的家长所说,插话的幼儿一般都是语言能力强、大胆的孩子,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这说明孩子的理解能力较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听懂别人的谈话内容,而且也想好了如何来回应。因此,我们首先要肯定幼儿积极表达的态度,切忌武断地打断幼儿的讲话,尤其是在其他人的面前,要保护幼儿的自尊心。但这不代表不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引导和干预,而是要寻找合适的时机,有目的地引导幼儿,以免适得其反。
其次,正确认识插话现象,深入挖掘幼儿插话的原因。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分析幼儿插话有可能存在以下几点原因:①因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出现的偶然性的插话行为;②成人给予的表达空间不足,因缺少表达机会而造成的表现性插话;③缺乏良好的倾听习惯,形成习惯性插话。针对以上三种情况,我们应该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
对于第一种原因造成的插话现象,成人不必过度关注,只需要在恰当的时机适当提醒一下即可。如果是缺少表达机会造成的幼儿爱插话,就需要我们进行反思,调整教育策略,为幼儿多创造表达和表现的机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不断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成人要尽可能多地创造幼儿与成人、幼儿与幼儿之间自由交流的机会。因此,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教师可利用区域活动、天气播报、新闻播报等,引导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为幼儿营造宽松、愉悦的表达氛围,从而满足幼儿语言表达的愿望。如果幼儿是在家长的谈话过程中插话,在谈话内容适宜幼儿的情况下,建议可以给孩子参与谈话的机会,试着让其融入大人的谈话中,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会倾听和表达。
而对于因倾听和表达习惯不佳而造成的插话,需要教师和家长进行适当的引导。在这方面,我园有以下两点做法,供大家参考。
用“情”帮助幼儿认识倾听的重要性。如果想让幼儿真正改变插话的习惯,首先还是要让幼儿知道认真倾听别人的讲话是一种尊重别人的表现。成人要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认真倾听讲话的幼儿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也可以创设模拟情境,让幼儿感受“被插话”时的心情,引导幼儿从情感上体验被打断带来的不好情绪,对打断别人谈话的后果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知。
用“规”引导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有一部分幼儿喜欢插话是由于未建立起良好的规则意识,因此,帮助他们建立好能够自觉遵守的规则至关重要。如果是大班幼儿,教师可以组织大家一起商讨关于倾听的规则,例如,“别人说话的时候不打断”“发言前需征求他人的同意”等。還可以利用多种方式鼓励幼儿良好的倾听行为,比如,建立倾听星星榜,大家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倾听表现,投票选举是否可以获得星星。同伴的监督和奖励的刺激,可以让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得到强化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