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户心系天下”作文漫谈

    梅晴

    

    

    

    2020年的新年,是个不平凡的年。

    在令人恐慌的疫情新闻的笼罩下,人人自危。在催人泪下的生离死别的气氛中,日日忧心。

    空中课堂已经启动,让孩子们能继续学习。可是,在安静的书桌前,谁人能够安心?发生在身边的这件大事,将成为武汉市每个孩子长长一生中难以磨灭的一段记忆。这段记忆到底能给孩子们留下什么呢?如果只是留下伤痛,那是教育者的失职;如果能留下一些思考,则是每个亲历者的幸运。这些思考源于真实的观察和感受,才有可能让人痛彻肺腑、痛定思痛,更好地去建设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更努力地去构建一个人人都爱的社会环境。

    于是,我提笔写下了“足不出户 心系天下”作文漫谈系列文章,送给初中阶段的学生——谈谈如何搜集和处理这段特殊境遇中的生活素材,结合实例给学生提供一些观察生活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期望他们能在这样的境遇中拥有心系天下的情怀,能在这样的情境中修炼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十篇文章是:

    1.你的眼里有什么——如何搜集素材

    2.你的手中有什么——如何整理素材

    3.你能“看见”什么——如何挖掘素材

    4.你能悟出些什么——如何琢磨素材

    5.你会选择什么——如何点亮素材

    6.你从哪里进去——如何切入素材

    7.你往何处出来——如何展现素材

    8.你愿意相信吗——如何甄别素材

    9.文字里的良心——把你的心融进素材

    10.你还愿意做医生吗——观点藏在素材里

    借此,我想告诉学生,这段特别的生活经历能给你留下非常宝贵的写作素材,还能送给你一个思想成长的契机,只看你能否把握。同时,这些文章,也可以给教师作为写作教学设计的参考资料。在此,分享其中的两个章节。

    3.你能“看见”什么——如何挖掘素材

    建立和建设好自己的素材库,终究还是为了能用好素材。

    用好素材,要区分清楚两个概念:“看”与“看见”。看,需要用眼睛;看见,还需要头脑和灵魂。世间万象,每个人能“看见”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如何能做到,不仅“看”了,还能“看见”呢?

    我们先看看这两则图片新闻:

    从新闻报道中,我们都能了解到的新闻事实是:钟南山院士,在确认了武汉的疫情“有人传人”的事实后告诫大家“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的同时,自己却坐上了奔向武汉前线的列车;李兰娟院士,在了解了疫情,强烈建议武汉封城之后,亲自带队、带技术、带物资来到了武汉,并做好了长期战斗的准备——这是用眼睛可以“看”见的事实。

    此时,如果要提笔写文章,你可能会表达你的激动,认为武汉人民有救了。如此思考,未尝不可。然而,仅止于此吗?——那就要运用头脑和灵魂,才能“看见”更深一点的内容了。

    一、你可以问“为什么”,从原因追溯进去

    比如:为什么两位院士会有这样的惊人? ? ? ? 举动?

    探究现实,你会有疑问——如此高龄,应是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的人生阶段,为什么还要冒险披挂上阵?这时,你会从人物的行动所蕴含的精神去寻找答案。你可以看到人的美好品质:真抓实干、迎难而上、不惧危难、挑战精神、忠于职守、无私奉献、严谨治学……你也可以看到人的精神追求: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對科学无止境的探究,医者的仁心仁术,铁肩所担的道义……你还会看到科研工作者的境界:科学研究不为名利,而为解决实际问题;做研究必须站在研究的最前沿,寻找最有价值的研究对象;科学研究的乐趣在于可以克难攻坚……这些都是每一个人在成长中需要慢慢修炼的品质、慢慢追求的境界,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晚,你现在能悟到真是幸运!

    追溯过去,你可能还有疑问——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人?这时,你会去查找相关的资料,找到两位院士的求学经历、工作经历、奋斗经历、科研成果,从人的成长过程来解释人的行为表现,你会明白:英雄不是突然出现的,他们有着丰厚的知识积淀,有着美好的精神追求,有着人格的长久修炼……17年前奋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关键时刻再次站出来的钟南山,又勾起人们对这位当年敢讲真话、敢涉险滩、敢啃硬骨的抗击“非典”英雄的集体回忆,更有满满的敬意;携带“李氏人工肝”研究成果主动申请来到疫区的李兰娟,从当年的赤脚医生到现在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每一步都写满了勤奋、好学、艰辛、挑战、无畏、果决、正直、无私、严谨、务实。站在人们面前的两位英雄内心的强大非一日之功,这些都能给每个成长中的少年以启发和鼓舞。

    反观现实,你可能会质疑——如此高龄奔赴前线,年轻人在哪里?这时,你会去查找同时面对这场疫情的众多医学家,查找在这场大战中有多少人在为此奉献,又有多少人牺牲在一线。你会看到:全国驰援武汉的医务工作者,一批又一批,从天而降;已经战斗在一线的,长幼相携,薪火相传。那些极度疲劳的医护,早已忘却了家人,甚至忘却了自己;那些因为在一线奋战已经感染的医护,有的甚至已经成为先驱。其实,每一个医护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拿命相搏!你还会发现:钟南山和李兰娟院士,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们身后都有一个团队,年轻人就在其中,解读病毒基因序列、分离病毒株、培养新冠疫苗等一直是他们在参与。像这样的团队还有很多,研究治疗药物、开发老药新用的价值、推荐有效的中医方剂、中西医结合的实践、为大众辟谣纠错等,群策群力!找到这些素材的时候,你会明白:医学研究,后继有人;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传帮带能开辟一条年轻人成长的道路;年轻人的参与和磨炼对现在和未来同样重要……社会的良性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投身于这样具有极强公益性的行业!

    二、你也可以问“怎么样”,从事件发展跟踪询问

    比如:他们上阵搏杀,做了哪些具体的事情?

    李兰娟院士出征武汉时说:“我没考虑什么时候回来,希望危重症病人得到救治!”她也真的是这样做的:2月4日,她的团队就宣布了治疗新冠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建议将其写进最新版的诊疗方案,表述严谨,没有虚夸。

    根据初步测试,在体外细胞实验中显示:? ?(1)阿比朵尔在10~30微摩尔浓度下,与药物未处理的对照组比较,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达到60倍,并且显著抑制病毒对细胞的病变效应。(2)达芦那韦在300微摩尔浓度下,能显著抑制病毒复制,与未用药物处理组比较,抑制效率达280倍。

    因建议药物写进诊疗方案而遭受无端质疑的时候,她都能安心做研究、专心救病人。因为身负着无数人的希望,这位老人竭尽全力打出了一场漂亮的反击战。

    她一天只睡3个小时,率领团队与病魔赛跑,每一刻都在从死神手中抢人。她的团队一个月内分离到三株新型冠状病毒毒株。如她所说:“我们日夜兼程,把原来治疗SARS、H7N9的经验都用上了。”她改进的“李氏人工肝”疗法、独创的“四抗二平衡”疗法,在这次战斗中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她的成果从不私存,早先就做过这样的? ? ?承诺:

    “我们人工肝研究的中心也向全国推广。大家现在都要讲专利,当初我也没报什么专利,我每年办几期学习班,毫无保留地把技术通通交给大家。”

    敢于做实事,更敢于说真话。她说:酒精可以杀灭病毒,并不等于劝大家喝酒;她说:最快一个月可研制出疫苗;她说:没毛病,不要乱吃药;她说: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就是最大的快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江应安说:“这个老太太,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钟南山院士曾说:“奋斗不是一段时间内做某一件事,而是一个长期过程,奋斗的关键在于坚持不懈;大多数奋斗者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团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克服种种艰难困苦后,携手并进。”事实就是如此。

    2月3日,钟南山院士带领的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研究团队发布关于新冠肺炎的居家康复及防护策略。2月9日,钟南山及其研究团队发布最新论文,通过分析1099例病例后,得出了许多研究结论,其中提出对新冠肺炎的确诊要多管齐下,在卫生防疫保护措施上,除了呼吸道防护之外,也应考虑防止病毒通过胃肠道分泌物传播,而且由于传染力较高,需要尤为关注。2月13日,钟南山团队在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在患者粪便中检出活的新冠病毒,这意味着无法排除病毒通过“粪——口”“粪——呼吸”传播的可能。2月15日,钟南山院士指导研发快速检测试剂盒,仅需采取一滴血就可在15分钟内肉眼观察获得检测结果,且患者的血浆稀释500至1000倍后,仍能检测出阳性条带。3月8日,在首届新冠肺炎多学科线上论坛上,钟南山院士发布了其团队最新研究成果——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快速免疫球蛋白M(IgM)检测试纸、恒温扩增芯片,其简单快速、不易污染、试剂耗量低等特点,在新冠肺炎和流感盛行的当下再次得以关注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他和他的团队,一刻也没有停止奋斗!

    国家困难之时,方显英雄本色。

    跟踪关注这些事实,在你的心里会引起怎样的回响?

    人应该活成什么模样?——他们和他们的团队给了最好的回答。

    人的“说”和“做”如何吻合?——靠的是人内心的准则,言行一致,方能受人爱戴!

    人怎样才能长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内心的坚定、脚下的坚持;心中的信念、手中的行动……

    人和英雄之间有鸿沟吗?——哪有什么战神,其实都是与困难作战的勇敢的凡人;哪有什么英雄,其实都是在挑战面前比别人多了一份孤勇。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三、你还可以问“怎么做”,从后续影响继續追问

    比如:他们的英雄行为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影响?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面对自己,你可能会这么想——这样去做人做事的人,应不应该成为我的“偶像”?或许,你会重新思考“偶像”的内涵,真正了解什么样的人值得你追随;或许,你会重新思考“英雄”的内涵,找到真正的英雄行为和英雄思想是怎样的表现;或许,你从此立下了学医的壮志,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在危急关头拯救万民于水火;或许,你想到要投身于公共卫生管理的研究,让人们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共同营造美好的生活环境;或许,你从此明白,其实想干好任何一行都需要有恒心和毅力;或许,你会懂得,今天很艰难走过的每一步都不会白走,都是成长路上的财富;或许,你会领悟到,以往觉得索然无味的某学科的基础知识,将来可能真的会派上用场!

    放眼四周,你可能还会发现——这个民族,需要更多这样的人来保护;这个国家,需要更多这样的人去建设。社会的发展,需要英雄精神来引路!所以人们才会盛赞他们“是院士,也是国士”!

    且看《人民日报》给钟院士的评价:

    17年前奋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如今再战防疫最前线,84岁的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一路奔波不知疲倦,满腔责任为国为民,的的确确令人肃然起敬!感谢钟南山,感谢负重前行的医生,感谢所有为防控疫情而努力的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

    再看《人民日报》给李院士的评价:

    李兰娟脸上的压痕是“勋章”,更是撼人心魄的责任担当。一位古稀老人,奔波在一线,坚守在最危险的地方。有这样可敬的专家,有这样不辞辛苦的医务人员,我们有何理由不努力?有何理由不致敬?又有何理由不抱持打赢硬仗的信念?

    这份精神,将成为全国人民面对这场战争的力量之源——这是他们作为英雄的最有影响力的价值。

    反思现状,你还会发现——如何引导优秀的年轻人投身于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如何激励年轻人多出成果解决实际难题?年轻人如何能安心致力于医学研究,更快地成长为钟南山们、李兰娟们呢?年轻人的安心不能只靠自我修炼和自我约束,国家要给政策,社会要给导向,病患要给理解,舆论要给宽容。李兰娟院士如是说:

    从这次疫情以后,希望国家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高薪留给才德兼备科研、军事人员,控制娱乐圈所谓的“明星”动辄上千万的片酬。少年强则国强,要为祖国未来发展培养自己的栋梁之材。这次危机让国人真正认识到,关键时刻还是得靠自己!希望媒体、教育部门、全社会能够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教育我们的孩子要崇尚科学,要尊重科学家,要努力成为科学家。疫情过后,希望全社会树立健康观念,树立生物安全意识,多科普健康知识,多一些忧患意识。

    李院士的呼喊,不仅是为了日夜奋战的年轻的科研团队,更是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社会的正常发展,这是全社会都需要关心的重大问题!

    运用头脑和灵魂,你才能从“看”走向“看见”。举一反三,你可以用这样的思路去解读其他的新闻素材,从多方面获得启示,“看见”别人看不到的“风景”。前提是你要站在积极面去看这些现象,才会有积极的发现和建议,那么,你的任何一点发现,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立意,成就一篇优秀的文章!

    6.你从哪里进去——如何切入素材

    请大家先看一组照片:

    不仅仅是因为那一双双“手”,更因为“手”后面的一颗颗心——“守”。

    手,是一个很巧的切入口。摄影师的镜头就是他的眼睛,镜头对准了所有医护的手,他的眼睛看见的是“手”的特别之处。当蓝色的防护服和厚厚的护目镜将所有医护模糊成一个群体的时候,手的不同表现则成了医护的特别之处,这是共同点中的不同点。且看这些手完成了怎样的任务:集体请战、挥泪作别、加油鼓劲、忍受伤痛、抚慰病患、前赴后继、共克时艰……厚厚的防护服遮蔽了人的面孔,却遮不住人的良心和善心。

    摄影师的眼睛背后是聪明的头脑,他巧妙地利用谐音建立起“手”与“守”之间的联系。“手”是医护们参与防疫大战“守”护病患健康的共同武器。手,无言;守,有情!这几个镜头足以展现出“手”的主人内心的坚定——“守”,守住医者的仁心,守住岗位的职责,守住对抗病毒的防线,守住病患的心理防线,守住人类的健康!

    可见,从细小处入手,往往能于平凡中见不凡。手,是一个不为人关注的细小之处,但其发挥的作用却是无比巨大的;手,是平凡的,但是却能将守职、守护、防守、扼守、坚守等表现得淋漓尽致,还蕴含着一份坚定和深情。

    再另一组新闻摄影作品《面孔》:

    这一组图片,表面是“面孔”上的伤痕,本质却是无私的奉献和无法想象的牺牲。最令人惊诧的是,你在这些面孔上看到的是微笑,这时你会重新理解勇气和坚强的内涵。摄影师展现的是人类难以面对的伤痛,可是这份伤痛中绽放着最美的花朵——人心之美、人性之美。

    可见,从隐蔽处入手,能让人看到更深处的力量。口罩和护目镜,隐藏面孔的同时也遮蔽了伤痕。不为人知的隐蔽处,是被表象遮盖的常人无法想象的痛楚。两相对比,能让人在巨大反差中感受到面孔上的伤痕所具有的意义。

    再推荐一组图片,这是一群90后,是抗疫一线中最特殊的群体。

    摄影师选择这一个群体,刷新了社会大众对当今年轻人的认知。他们一点也不比父辈软弱,他们一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摄影师选择这个角度去展现年轻人的精神风貌,让读者看到的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我辈中人,皆有担当!摄影师的眼睛瞄准这个特殊的群体,正是为了给所有人以希望,给所有人以信心!在惶惶不可终日的焦虑中,这一点太重要了!可见,从特殊处入手,能让人看到与众不同之处。

    还可以有怎样的切入口呢?再看一组图片:

    这是写在防护服上的语言。本来普通的文字,因为在这个特殊的时段出现在防护服上,别有情味。“武汉加油”是最近大家听到的最多的鼓励,可是在李兰娟院士的防护服上,我们能读到她内心真诚的期盼:她躬身入局的果敢,她率领团队直面挑战研究病毒、夜以继日研发药物,都能让人领悟到这不是口号,而是实干!“精忠报国”“奥利给”虽出自不同的时代,来自不同的群体,可是心中的宏愿和激情是一样的,穿越古今,不曾更改!“湖北姑爷”,这是身份的表白,更是担当的情怀——这是我们自己的家乡,自己拯救自己,别无退路!“逆行不独行,隔离不分离!”“等疫情过去了,我娶你!”“孙辰,好好学习!”这些最质朴的表白,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牵挂,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都是能让人类生命得以延续、生活更加美好的重要的慰藉。每一句发自内心的言语背后都有着感人至深的故事,摄影师的眼睛瞄准的是人的内心,是人类最柔软的地方,也是最易感的部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可见,从柔软处入手,常常能打动人的内心。以心换心,心心相通。语言来自内心,自带深情,其力量亦能直达人的内心。

    你从哪里进去?——从读者的心灵入口? ? ? ? 进去。

    摄影与文字的表达方式不一样,但是对如何找到材料的切入口的思维方式却是一样的,值得借鉴。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間往往有着奇妙的相通之处,这个通道其实就是人观察世界和表达认识的思维方式,当你用合乎逻辑的思维去理解世界的时候,就能够跳出形式的束缚了。相信大家还记得曾经学过的课文《重复与变化》(梁思成)和《科学与艺术》(李政道),道理就在其中,细细品味吧!

    (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4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