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动漫教育多层次格局非科学性设置的批判与策略
余天亮
21世纪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动漫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新亮点,成为政府重点扶植的发展对象。在政策利好的推动下,动漫产业生机勃勃,一时间人才紧缺,加之这一时期适逢教育部高校扩招政策开启,动漫专业成为各高校竞相开设的抢手学科。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10月,447所大学建立了动画专业,1230所大学的院系开办相关的动漫专业。全国动漫及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达 6.4 万人,在校学生46.6 万人,而这一数据仍在逐年增长。[1]我国共有高校2198所(不包括一校两地办学),以此推算,近乎一半学校创办了动漫及相关专业。除了传统美术本科学院,遍及综合本科高校、民办学院以及高职专科院校。一些并不具备学科条件的高校,在从众心理和大而全高校建设思想的驱动下,火一般热情投入了这场专业大跃进中。新生的幼苗自然难以抵挡风雨,近年来政府对动漫产业的行政作为减少,把权力逐步归还自然市场,动漫专业在社会大环境强烈震荡下逐步降温,人才培养不合格,就业率低下等问题日渐突出,成为各类别高校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 高校动漫专业不合理现状
(一)专业生源阶梯式分布格局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过大,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决定了国内教育很难参照发达国家所倡导的因材施教理念。为了让更多学生平等接受学习机会,应试教育仍旧是目前主导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存在自身弊端,学生总是处在一个为读书而读书,为考试而考试的困境之中。根据入学规则,动漫专业应试考生除了接受文化教育,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美术绘画能力,因此被称为美术生。艺考是面向大学的另一种途径,在他们当中,不乏天资优异的学生,以艺术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参差不齐的学生在高考制度筛选下以阶梯形式进入了不同层次的高校体系之中。
首先是美术本科类院校,良好的艺术氛围,专业的共通性对于建立和拓展动漫类学科相对便利,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央美院等。这类院校具备自主招生的权力,有机会从全国范围内选拔最为优秀的专业人才。优秀生源有着良好的美术专业功底,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小接受艺术熏陶,热爱动漫艺术,入学前就具备了优秀的专业素质。另有一部分考生,他们的美术功底也很优秀,但是专业选择比较模糊,甚至一些生源是在第一志愿落空情况下调剂到动画专业之中,这类现象也不少见。
第二类综合本科,这类院校为综合类大学,如理工类学院等,艺术专业只是该类高校锦上添花的学科。动漫专业身在其中相对孤立,很难与其他既有学科建立联系,学习氛围相对薄弱。但是由于其同样享有该品牌高校本科学历及毕业文凭,又可以相对较低的文化分数录取,仍旧吸引着大量的美术考生前往学习。
第三类民办本科,民办本科虽是三类本科,也是国家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文化与美术成绩均不理想的学生提供了大学机会。动漫专业也在这一时期成为民办本科的重点招生专业。此类生源更注重文凭与学历,在专业选择时对该行业缺乏了解,而在入学后往往缺乏信心。
最后一类为高职院校。学院生源仅接收本省职业技术高中学生,这些学生接受过高中三年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美术功底,文化成绩偏弱。
(二)师资力量不合理构建
动漫专业兴建之初,教师人才极其紧缺。2000年之前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仅北京电影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寥寥几家,每年本科毕业生不过几十人,硕士毕业生数人,其中一部分人才未经社会检验直接进入教育系统,工作选择范围由美术本科院校阶梯状蔓延至其他各类别高校。而这一途径远远不能支撑动漫专业在全国高校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于是,高校转而聘用符合学历要求的其他学科人才加入动漫专业的教学工作。作为知识弥补,这一类老师往往被要求在成熟高校动漫专业进修学习或是去动漫公司实习以提高能力,然后将所学知识现学现卖,传授给学生。一部分高校选择雇佣外聘教师辅助专业教学,而兼职教师在社会上还有其他工作安排,也难以全身心投入教学。等等情况使得动漫教师构建处境尴尬。
(三)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不明确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动画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动画制作技巧,还需具备一定的综合修养。大学动漫教育是点拨学生如何把具备的综合能力运用在动漫创作中,而这种综合能力如音乐、文学等是长期艺术熏陶所形成,并非几门课程所能解释清楚。因此,生源美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高低差别,决定了高校很难采用趋同模式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高校系统应该建立有区别的培养定位与目标,实行多元化教育,为不同境遇的学生提供更合适的教育。遗憾的是,仍有不少高校动漫教育培养目标模糊,以至于在教育安排上缺乏轻重,平均用力,无形中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负担。
(四)课程内容非科学性构建
动漫专业建立之初,除少数美术本科院校,绝大多数高校此前并无相关课程安排经验,为了应对新专业启动,一开始往往借鉴或套用成熟高校教学模式模板化安排自身课程体系,并未考虑自身条件的差别。
在意识到照搬成熟美术本科院校课程经验并不符合自身院校各方面教育条件之后,匆匆上阵的综合本科和紧随其后的民办高职院校逐步调整自身的课程体系构架,针对自身生源专业基本功薄弱,一部分学院开始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除去动画核心课程之外,加强基础课程如素描、色彩及应用美术教育。虽然初衷很好,遗憾的是这些内容并未有效与动画专业结合在一起,加之某些任课教师为公共艺术老师,对动画并不熟悉,缺乏教学指引,以至课程孤立,对学生进阶的动画创作难以提供帮助。
动画片制作流程严密,前期、中期、后期各环节工作明确细致。动画课程虽是参照各流程所需掌握相应能力而建立。但是授课顺序并不完全按照动画片制作顺序推进,各院校需要根据自身学生接收能力科学化调整。例如一些动画中期制作课程如《动画技法》《动画运动规律》可能在低年级就需要介入,这样学生可以有更长的学习周期勤加练习。而另一些前期课程如《动画剧作》《动画分镜头绘制》则需要学生具备其他专业课程积累,逐步对动画创作理清头绪后加以点拨,可能会更有收获,因此更合适安排在高年级阶段推进。
(五)高校管理体制对于专业建设的约束
虽然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大力建设动漫专业,但不同类别院校对于艺术类专业建设发展政策有着较大区别。美术本科院校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其所有专业均为艺术类别,专业之间容易建立联系,相互促进。而学校高层领导也多为艺术专业出身,因此能够为动漫专业建设提供更为灵活的教育资源与政策。相比之下,艺术类专业在综合本科类院校之中并不属于其优势学科,往往处于从属地位。
二、 多层次格局多元化发展策略
面对高校动漫专业建设面临的诸多困境以及市场大环境趋冷,动漫教育急需深化调整。不同高校多层次格局需要多元化发展以适应自身办学特色。而这将是一条不断摸索前行之路。
(一)明确培养目标
由于生源阶梯式分步,高校教育环境差异以及师资力量分配不均衡,社会需求多元化等原因,使得各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必须明确学生培养目标,务实安排学生培养计划。
1. 主创型人才的培养。通过有效的大学教育使学生成为未来的制片人、编剧、导演等动漫主力创作人才。中国动画之所以在世界商业影片中反响平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长期以来内容形式缺乏创新。一味跟从国外创作思路或美术风格,缺少自身特色。这一局面需要逐步加以改观。美术本科院校由于各方面先天条件优势,应该有能力以此标准为培养目的。
2. 复合型人才培养。动画专业的应用范围远远不止传统意义的电影、电视动画制作,很多新兴行业如新媒体、虚拟现实、游戏等都有求于动漫人才,而在未来这一需求还会持续增加。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应该鼓励学生接触更宽广的动画及专业衍生知识,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和应用范围。综合本科院校如某些理工类大学,更是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专业,融入动漫课程进行专业拓展。培养出独具特色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3. 加工型人才培养。这一类人才定位为优秀的动画制作人员,要求能够根据动画设计熟练完成制作任务,达到商业标准。由于动漫行业对从业人员美术功底要求严格,制作工序复杂,涉及的知识面宽广。与其无从下手学习,不如有所取舍,才能集中精力做得更好。这一明确的培养目标,将会为学生降低学习压力,转而把精力更多的集中在动画中后期制作等技能学习上。民办本科及高职院校可以参考这类培养目标调整自己的教学方针。
(二)教师队伍多元化拼配
高校教师人才构成提倡多元化拼配。通常国内高校在人才录用方面,注重血脉传承,更多吸纳本校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如此一来近亲繁殖,因循守旧,缺少教学突破,很难把一个专业办活。如果改变观念,有目的吸纳兄弟院校创新型人才,一方面可以把更多教育特色引入自身专业融合创新,又一方面高校之间能够建立更加紧密的学术联系,相互促进。另外,对于社会实践型人才的吸纳,高校可以适当放宽学历政策,以社会资历抵学位证书。为这一批骨干力量敞开高校大门。这样一来,创新思维人才与社会实践人才相互平衡、制约,既不会走入逃避现实的象牙塔死胡同,又不会一味顺从循规蹈矩的商业模式。此外,跨界人才引进对于动漫专业发展也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专业背景多元化,可以打破动漫教育固有模式的僵局。
(三)强化教师激励机制
动漫教育属于实践类专业,教师需要强化理论与实践双重能力,如果仅仅满足于书本知识应付教学工作,只能使高校教育在脱离社会需求的轨道上越走越远。因此,对于教师能力要求的政策督促是必要的。目前,不少高校已经开展了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建设,纵向课题要求教师完成一定的学术论文研究以及艺术作品创作。横向课题则要求教师直接参与或主持商业项目制作,积累经验。专业教师自身的能力需要在商业社会中得到认可,才可能培养出社会承认的合格毕业生。
(四)深化教学改革
面对动漫教育的种种困境,调整固有教学模式,引进新理念新思路,在实践中深化教学改革。学分制改革是国内大学教育的研究热点。目前不少高校动漫专业正积极推行这一课程模式,虽然在形式上类同于国外高校,但实际上每学期课程仍旧被学校先期安排。学生之间存在着综合能力的差异,因此他们的课程选择应该是不一样的。比方说文学功底扎实的同学,在大学早期就可以直接选修动画剧作类课程。而对于美术功底薄弱的学生,也许更适合从动画基本功开始逐步加强课程难度。这样学生们可以自主调配时间,并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课程学习顺序,从而增强了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这一模式使得不同年级的学生有机会同在一门课程里学习交流,打破班级模式,给与大家一个更为宽广的学习空间。
随着各高校动漫教育的逐步成熟,特色课程建设成为了可能。不同能力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开设特色课程,并以此为长期课题研究方向。如雕塑专业背景的动画老师,利用自身跨专业优势,可以开设偶动画、动漫衍生产品开发等特色课程。
当特色课程逐步成熟,工作室建设成为实践教学的进一步方式,工作室将由特色课程教师负责建立和管理,用来完成纵向课题或横向课题研究。实践类课程可以直接安排在工作室进行或者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加入工作室参加项目实践。这样一来,固有课程安排结合灵活的工作室学习,将会使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另外,为了保持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强化在校学生实践能力,校企合作也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教育模式。如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案例,高校邀请企业进驻,结合企业动漫项目,将实际生产任务灵活贯穿于教学过程,采用“公司化管理”的模式组织教学,在课程体系、教学组织、评价标准、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系列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专业建设任务,探索“生产与育人相结合,教育教学与技术服务相促进”的创意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虽然动漫专业在市场大环境震荡下逐步退热,回归理性。但是在未来,除去传统动画,社会新兴行业如虚拟现实、游戏、影视等对动漫人才的需求将会保持在一个相当的高度,面对社会发展,动漫教育思路也应该由传统教育走向多层次格局多元化发展思路,以此赋予新的活力。动漫专业改革是一个长期推进的过程,不同类别高校需在实践中调整自身发展策略,做出自己的特色,培养合格的毕业生服务社会,这样才能使动漫教育真正进入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