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研究性教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探析

    崔军伟

    摘? ? 要: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应是研究性教学。基于研究性教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要从构建课程新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考核四方面入手。必须注重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推行课程组教学,提升教学团队的课程建设与教学能力;重视研究生的平等参与,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课程建设;研究性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3?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10-0078-0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1]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大使命。自教育部出台《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后,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众多学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点。本文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具体做法出发,尝试构建一种基于研究性教学的研究生课程建设模式,以期切实提高课程建设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课程建设的短板

    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课程学习不但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而且在研究生成长中发挥着全面和基础性作用。因此要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要着眼于“研究”二字,要在课程学习中主动地进行探索、思考、实践,不断地对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达到提高自己知识获取能力、理解创新能力的最终目的。可以说,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是研究性的学习。與之相适应,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也应该是研究性教学。这是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应有之义。研究生课程建设应该回归本分,有助于开展研究性教学。

    学界普遍认为,研究性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兴趣的关键环节,有助于促进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这一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更显必要。这是因为由于受到观念、学科特点及培养制度、师资队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途径相对单一,更多依赖课堂教学。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张雷声教授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课程建设[2]。然而,现实问题是,当前很多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情况并不理想,严重影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性教学的开展。

    (一)课程设置模糊,主观随意性强

    研究生课程教学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设置科学规范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可以使研究生具备丰富、完善的知识结构,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潜力和实践能力。虽然自2005年底,国务院学位办多次发文规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研究范围和课程设置,但是相关部门对于课程设置没有建立起严格规范的审查制度。目前很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依然存在比较大的随意性。课程的设置不是围绕着培养目标,而是实行“因师设课”。开课后,对课程建设的指导监督不能及时到位,对于不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不能及时进行有效调整,凡此种种,整个课程难以形成一个科学规范、互为呼应的体系,也就难以为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提供有效的体系保障。

    (二)重视专业知识,轻视交叉学科知识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实践性、跨学科以及思想性的特征,涉及政治经济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内容,但有些高校学位点受限于各种主客观条件,课程内容的选择显得过于狭窄,过分重视研究生的对口培养,忽略了课程内容的整合和优化。此外,一些师资力量比较充裕、学科方向发展比较全面的学位点,本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具有明显优势,却因为过于重视分科原则,反而适得其反。这些高校大部分的专业课程根据二级学科设置,有些甚至根据研究方向设置,教学内容显得过于专业化、特色化。类似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缺乏相互之间的优势互补,使研究生的知识面仅仅局限于专业学科,知识面狭窄,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容易被专业方向所“束缚”,学习研究兴奋度不够,缺乏理论创新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不利于研究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反过来,研究生探究兴趣的减弱、创新能力的弱化又限制住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这种恶性循环无法适应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三)师生间主体地位异化,缺乏良性互动

    在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影响下,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即便是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灌输式教育方式,讨论式、案例分析式、调查研究等教学方式则处于次要地位。灌输式教学方式在课程教学中以导师为中心,片面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不注重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忽视了研究生在课程教学上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对研究生理论创新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授课教师与研究生之间缺少良好的学术民主氛围,教师取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单方面地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研究生在课堂学习中主体地位的丧失必然导致研究性教学难以开展。

    二、基于研究性教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课程建设路径

    针对前述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以实施研究性教学为出发点,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从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课程考核改革、课程实现载体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构建分工明确、相互支撑的学位课程新体系

    研究性教学突出教学的探究性,这种探究性是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及探究方法的科学性之上。因此,在研究生教育中实施研究性教学,必须加强对课程的整合和优化,既要强调基础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又要强调研究方法与前沿研究内容的结合。为此,我们调整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既有的课程设计,形成了以专业基础课为核心,以选修课及课程前沿学术讲座为辅助,“一主两辅”相互协调的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通过增设学科方法论课程、引入研究性强的专业课程,完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通过增加跨学科交叉型选修课程,形成充分满足学生学术兴趣的选修课程群,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兴趣;通过定期聘请国内外相关领域学术名家进行学术讲座,建立课程前沿学术讲座制度,有力支撑课堂讲授,使学生对学科新理论、新方法有较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整个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丰富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完善学生知识体系,为研究性教学打牢基础;选修课程开阔学生研究视野、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课程讲座追踪学术前沿,介绍最新研究方法,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二)以问题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

    进入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日新月异,国内外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管是学术理念还是方法论意识每时每刻都发生着重大变化,不管是话语体系还是理论范式都经历了明显的转型。这就要求我们的课程建设必须紧跟学术前沿,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将经典性与前沿性结合起来,既要向研究生讲述经典理论,又要把最前沿的理论成果介绍给学生。面对如此复杂的教学内容,如何在每一节课堂的开始便抓住学生,是课程建设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研究性教学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种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围绕要解决的一个或多个问题展开教学活动。为此,我们要求各门具体课程都按照从问题意识到问题逻辑的内在要求,即提出问题、展开问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顺序,構建富有启发性的知识讲授体系,形成反映学科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经典与前沿相融合、夯实基础与追踪前沿相统一的课程内容体系。重组后的内容体系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大大激发和培养了研究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愿意参与研究性学习。

    (三)运用互动式、参与式教学

    研究性课程教学必须注重调动研究生学习的自主性,为研究生提供自由提问、质疑、探究和讨论问题的机会。这就要求改革以往的以灌输式为主的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将研究生放在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位置,培养研究生敢于和善于思考的品格。我们重点尝试了三种方法:一是互动式教学。就是围绕教学主题,让教师和研究生、研究生之间在课堂上展开辩论式交流。通过这种师生之间的对话,碰撞思想,在活跃而平等的课堂氛围里激发和调动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激活他们参与教学、进行创新的热情,增强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吸收课堂知识并提升研究生能力的目的。二是情景参与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就是教师通过设计情景、角色等“活动”的形式,使研究生重新回到教学中的主体位置,调动他们积极参与、创造性学习的热情。情景参与式教学可以使研究生以“在场”的方式更好理解相关基本原理,增强课程的现实感染力,同时让研究生有调动知识储备、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时间和机会,对于培养研究生学习兴趣、提高创新能力意义重大。三是经典文献研读教学。这种教学方式遵循“论从史出,持之有故,言必有据”的学科特点,以问题为导引,让研究生自己搜集、研读经典文献,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是经典文献,经典文献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阅读经典文献本身就是夯实理论基础,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度和训练思维方式的过程。经典文献研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基本的教学方法,科学设计后非常有助于研究性教学的开展。

    (四)注重过程,实施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的课程考核方案

    考试改革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性课程教学必然要求对传统考试方式做出调整。我们改变以往研究生课程结课时交一份作业的做法,将课程成绩分为两部分:平时成绩、期末成绩。课程平时成绩检测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所占比例为50%,其中10%用于评定课堂出勤、纪律,40%用于评定参与研究性学习的表现。考核依据包括研究生收集文献资料的情况、撰写专题研究报告的质量、参与课堂研讨的表现,等等。期末成绩占比50%,主要根据研究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学科前沿的掌握程度给出。但是这种评定不应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而是借助经典文献和基本材料的分析,测试研究生的阅读、辨析和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期末成绩更应根据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创新能力高低予以评定,主要以撰写学术论文的形式进行。通过这种多样化的考核方案,不仅体现了过程考核和教学过程的紧密融合,还实现了促进研究生积极学习和教师课程教学改进提高的双赢局面[3]。

    三、基于研究性教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课程建设经验

    经过两届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我们对基于研究性教学的研究生课程建设积累了部分经验。

    (一)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术视野

    课程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基于研究性教学的课程建设首先应以专业课程为基础,做到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一批课程内容丰富、影响力大的专业课程。要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立足于学科发展的前沿,去粗取精,使研究生能够掌握新颖并且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没有了专业课程的建设,研究生培养也就失去了意义。但是只依靠专业课程,就会限制研究生的思维视野和研究意识,因此,要重视跨学科课程的建设,打破专业课程与学科体系之间的界限,通过专业课程与跨学科课程的结合,构建体现出基础性与系统性兼备,专门化与层次化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丰富课程信息量。这样的课程体系对于优化研究生知识体系、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增进研究生创新能力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二)提升团队课程建设与教学能力

    队伍建设是开出高质量课程的保障。研究性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了研究性教学的顺利开展,必须从教学方法及专业知识两个方面入手,建设符合研究性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推行课程组制度是一个可行方案。每门课程的课程组由学位点导师负责主持,学有所长的新进博士、青年教师参加。课程组成员享有教学研讨、学术研讨的权利,也负有参加相关研讨,跟踪学术前沿的义务。学位点则要为课程组教师创造參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定期开展工作研讨及进修提高的机会,将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建立在学科的整体发展之上,确保在研究生教学和培养中做到知识上基础宽厚、学风上兼容并蓄,最终形成一支学缘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勇于创新、有发展潜力和后劲的课程教学团队,扬长补短,相互协作,确保研究性教学的高质量展开。

    (三)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

    研究生是课程教学不可缺少的参与者,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倡导导师主导与研究生主体相互协调,尊重研究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师生互动。重视研究生的平等参与决定了研究生对课程内容、课程知识不是简单盲从、被动接受。教师必须创造条件让研究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逐步提升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意味着研究性课程建设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调动研究生的主动参与,也要在课堂教学之外的整个课程建设过程中积极引导研究生的参与。研究性课程建设必须向研究生详细介绍课程建设的意义,使研究生了解课程建设内容,从而调动其积极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评价。学位点要通过引导研究生参与课程评价,将研究生对课程教学的意见即时反馈给任课教师,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对于研究生评价低、不受欢迎的课程应该及时调整,在师生良性互动中提升研究生课程建设的质量。

    在国家日益重视高校教学质量的大背景下,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进行研究性教学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这种做法将教师的主导地位与研究生的主体地位优化组合,实现师生教学互动,共同发展,符合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有效地解决了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研究生课程建设应当着眼于研究性教学的开展,以研究性教学统领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法运用、课程考核,从而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促进课程建设质量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9-30.

    [2]王宏波,陶惠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规范建设——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第23次学科论坛综述[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6,(4).

    [3]韦冬余.论高校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基本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0).

    [责任编辑? 高? ?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