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光孝寺庭园理景简析

唐孝祥+查斌
摘要:广州光孝寺的庭园理景有着明显的岭南特色和独特的宗教特征,不仅满足世俗观赏的需要,又衬托出佛教清净庄严的氛围。以风景园林美学的基本理论为出发点,分析了光孝寺庭园的整体布局和庭园种植、布石、理水三个层面的景观建构,探析了在世俗和宗教双重背景下的寺院空间的理景特色及其美学特征。
关键词:风景园林美学;光孝寺;庭园理景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3-0045-05
收稿日期:2017-02-22
修回日期:2017-05-08
Abstract: Guangxiao Temple is located in Guangxiao Road, Guangzhou, the garden inside has obvious Lingnan characteristics and unique religious color in the scenery. Guangxiao Temple garden not only meets the need of secular appreciation, it also sets off the tranquil atmosphere of Buddhism.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basic theor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esthetics,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 basic landscape elements of Guangxiao Temple: garden plant, arrangement of stone and treatment of water. It also discusses the scenery characteristics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Guangxiao Temple garden under secular and religious background.
Key words: Aesthetic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Guangxiao Temple; Garden scenery
寺庙园林与自然园林、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不同,是宗教的衍生物和衬托物,及宗教在建筑空间之外的延伸,这决定了寺庙园林的营造始终离不开传达宗教哲理的主题和目标。
光孝寺为岭南名刹,寺址原是西汉越王赵佗的第三世孙赵建德的旧居,经过历代的兴衰和名称的更迭,到明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赐光孝寺匾额,乃有光孝寺之名至今[1]。作为舍宅之寺,光孝寺未占名山大川,不依空谷幽林,因此寺内庭园的營建对于宗教特色空间的塑造十分重要。光孝寺庭园不仅具备自然园林、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可赏可游的共性,还融入了佛教教义对于自然的态度和理解,而其在承袭中原寺庙园林古木幽深的特点之外,又兼具岭南庭园小巧玲珑的特色。
在学界对寺庙园林和岭南庭园的研究成果中,对寺庙园林的植物选择、植物配置手法以及植物配置的美学原理有详细的论述。对岭南造园艺技中掇山、理水和植物配置以及对岭南庭园的审美特征、文化地域性格也有很深入的研究。本文以风景园林美学的基本理论为出发点,结合寺庙园林和岭南庭园研究成果,分析了光孝寺庭园中植物配置、石景构筑和水景处理手法,并探析了其景观美学特征。
1寺院空间布局
光孝寺位于今广州市越秀区光孝路北端,整体坐北向南,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主要建筑坐落在中轴线上。藏经楼东、西两侧分别为六祖殿和罗汉殿。东院有伽蓝殿、睡佛阁、洗砚池、莲花池、东铁塔、洗钵泉;西院有禅堂、大悲幢、瘗发塔、西铁塔和碑褐刻石等[3]。建筑分布有一定的对称性但局部布局自由。寺院各分区之间采用廊道连接,形成虚实相间、动滞结合的建筑空间(图1),整体上既显庄严又不失活泼。
光孝寺庭园布置与建筑相互交错。进入山门,每一座单体建筑前后都有庭院作为过渡,形成“寺中有园,园中有寺”的融合空间结构。庭园空间在整体上又将光孝寺分隔成宗教活动空间和日常生活空间,与建筑布局类似,宗教活动空间内庭园景观呈现对称式,以高大乔木结合线性布置的灌木形成分层空间,整体呈现出庄严氛围。日常生活空间以后侧院为中心,景观布置自由活泼,以小体量石景配合浅池组成水石景,体现平易开朗的布局特点和旷达生动的艺术格调。
2理景元素分析
2.1寺院植物配置
植物是园林营造必不可少的元素,植物配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园林景观的质量。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园林植物配置,是景观效果契合主体审美需求的重要前提。寺庙园林作为佛教空间的一部分,植物配置除了遵循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原理与方法外,在植物种类选择、氛围营造等方面,还需符合宗教所具有的特色[4]。一般而言,寺庙建造多挑选自然环境优越的名山胜地,光孝寺是舍宅为寺,合理的植物配置有利于塑造寺院幽深清寂景观空间。光孝寺庭园的植物配置具有明显的岭南特色,一方面体现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寺院内乔木有木棉Bombax ceiba、榕树Ficus microcarpa、菩提树Ficus religiosa等岭南特色植物,在寺内的主殿四周、六祖殿和南海观音庙之前都植有榕树,榕树拥有发达的枝系和广阔浓密的树冠,兼有遮荫及防风之用。植物配置的岭南特色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岭南地理气候的考究。岭南地区气候特点表现为“湿、热、风”,在进行植物布置时,要考虑到通风遮阳的特点。光孝寺庭园植物以乔木灌木形成的垂直分层空间(图2),乔木叶茂可以遮阳防晒,灌木低矮可引导气流畅通,利于潮气挥发。
寺庙与植物的关系,既是美学的,又是宗教的[6]。寺庙园林植物配置还应营造宗教氛围。唐代“灯录”里“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在佛教中,自然草木也可以是佛影的化身,一些植物被认为是佛家留下的圣物,寺庙中这类植物的布置,实际上是有形的佛像在建筑物之外空间的一种扩伸,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典型代表,当朝拜者从庄严肃穆的建筑物朝拜完令人生畏的高大佛像后,触及到的一木、一花、一草,都是佛理的载体,以一种可触及之物给人以启迪,令人开悟。因此可以说,这些植物是佛教文化的生动语者[8]。在佛教传入中国后,这种透过植物参悟佛理的做法被传承下来并加以中国化。如光孝寺中种植的无忧花Saraca declinata,就是来自摩诃摩耶王后在无忧花树下生下释迦牟尼的古老传说,而今无忧树也留下了忘记烦恼的希冀,符合宗教氛围的需要。而寺中保留有自三国时期吴国都尉虞翻所植的诃子Terminalia chebula、菩提树(图3)、苹婆Sterculia monosperma等,古木参天之势映衬出寺之古意(图4),烘托了幽深清寂的氛围。
光孝寺庭园的植物配置体现了岭南特色,调节了寺内小气候,烘托出了宗教氛围,同时通过拉近朝拜者和其信仰对象的距离传递了宗教文化。
2.2寺院石景构筑
在石景构筑手法上,北方园林石景似真山大壑,体现山形气势;江南园林石景可游览其间,讲究山林意境。相对北方园林和江南园林而言,岭南庭园的石景构筑手法经过长期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岭南园林石景着重叠砌,以石为山,追求观赏性。岭南庭园规模一般较小,且庭园多设置在建筑物的中心,形成宅中庭园,这也决定了岭南庭园内石景特点表现为体量不能过于庞大。岭南庭园在叠石过程中较少出现叠成高耸突兀的假山,多以顶端平缓、整体性强的形象出现,且叠石假山多与池水、建筑、植物共同组成园林景观[14]。对于寺庙园林,石景构筑还要营造出宗教氛围。
光孝寺庭园中的石景主要分布在后院的莲池中。此处叠石尺度适宜,处于莲池中心位置。由于莲池面积较小,石景在体量上既要起到丰富水景的作用,又不能使水景显得狭小。寺院石景构筑就地选材,莲池中石景选用英德石,英德石产于广东省英德市,开采和赏玩历史悠久,《园冶》中记载英德石“大者可置园圃,小者可置几案,亦可点盆,亦可掇小景”,满足小体量独立成景的要求。莲池石景(图5)选用的英石色泽呈灰黑色,表面充满沟、缝、孔、洞的形状,峥嵘多孔嶙峋,叠成的假山呈现具有“皱、瘦、透”的特点[15]。石景顶部平缓向上,上下两端向中间收缩,其形象恰似一个须弥座。英石交叠处形成的纹路形似祥云瑞相,具有佛教象征的图腾意义,是佛教崇拜对象的载体化。而众多的小体量英德石象征芸芸众生,这种做法体现中唐以来“芥子纳须弥”的禅观,引发观赏者的審美感受,激发审美动机。在莲池池旁的放生池中,选用黄蜡石石蛋点缀在池的边缘处,与莲池中的叠石相呼应,并为莲池的水石景起到前奏的作用。
在光孝寺的石景构筑中,石景表观之现象(如须弥座)既是佛之本性,又是宗教世界与山水物境的高层次结合,这种“立象以尽意”的审美范式[18],给朝拜者或畅游者以直接的心理暗示,使其获得审美感受并引导共鸣。
2.3寺院水景处理
水在佛教中为“四大”(即地、水、火、风),起摄聚之用。无论是对于寺庙庭园本身,还是出于宗教的需要,水都是不可或缺的。
光孝寺庭园中水景主要有莲池(图6)和放生池(图7)。不同于江南园林模仿自然水乡野趣的曲溪回环景致,岭南庭园水景多为几何形,莲池即呈规则的矩形,一方面,由于莲池周围是建筑物,将水池设置成矩形有利于与四周建筑空间界面的协调性。另一方面,后院的整体平面布局呈局部对称,水池处于其中心位置,设置成矩形能强调出整体性,避免了参观者在视觉空间上的凌乱感。莲池水域面积较小,难免有沉闷之感,采取人工抽水至假山顺石势流下,起到活跃水面的作用。从宗教的角度来看,莲池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有“花开见佛”之说,这里的花即是莲花,莲池象征圣洁,营造出佛教空间氛围给予参观朝拜者以心灵的洗涤和感化作用。莲池前有一放生池,在平面布局上位于莲池前侧,在规模上远小于莲池,是一处浅水小面积的小品式水景。放生池形状为半葫芦形(图7),池岸边界曲线的流动性、柔和性和空间导向性,有利于建筑物和后院之间的自然过渡,曲线型的边界和浅池岸给人活泼感和亲切感,符合后院休憩空间的审美需求。葫芦济水形象具有济世度人的隐喻意义,是一种人文艺术品格的体现。放生池中散布黄蜡石,石间植物小品,池中清水红鲤(图8),均是典型的岭南庭园理水手法。
3寺院空间的美学特征
光孝寺庭园景观一方面在岭南独特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下体现了岭南造园特色,另一方面在宗教背景下体现了禅宗意境。
岭南自然环境表现为潮湿、炎热、多风的气候特点;社会环境表现为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人文环境表现为实用主义文化特征。在光孝寺庭院植物配置上,选择叶冠茂盛的高大乔木和小体量灌木形成疏密有致的植物景观结构,乔木叶冠成荫满足遮阳需要,乔灌木中通空间满足导风效果,符合岭南地区气候特点。在寺院石景构筑手法上,石料的选择就地取材,以岭南英德石和黄蜡石为主,石景体量较小,讲究直接观赏性,不追求游览性。构筑手法主要采用叠山和散置,其中英德石叠山成景,有人工流水于其间;黄蜡石散置点缀,与放生池水景相映成趣,整个石景构图聚散分明,观赏性强。寺院水景以葫芦形的放生池和矩形的莲池为主,体现岭南庭园规则几何形浅池水景的特点。放生池中散置黄蜡石,放生锦鲤,种植水生植物,莲池中置人工流水于叠石间,种植莲花,使整个水景亲切宜人,体现岭南人文精神中清新活波、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

光孝寺在整个空间塑造上收放有序,形成了中轴对称、主次分明的建筑群组和清新可人、引人入胜的寺院景观空间,满足宗教修行和世俗审美的不同需求。寺内建筑群组恢弘大气,内部以高大的佛像为中心,在香火弥漫的空间中塑造庄严肃穆的基调,以激发朝拜者的敬畏之心,具有强烈的宗教感染力。然而宗教在藝术性和审美性上的发展和转变深受社会发展、意识转变和审美趣味改变的影响,这决定了佛教不会一直高高在上,终究要走向世俗,供更多人以审美者的角度去对待。因此寺庙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宗教艺术审美对象。清新活泼的寺院庭园空间的营造能为寺庙过于严肃的气氛增加艺术性,塑造宗教感染力的同时满足世俗审美需求。
4结语
光孝寺庭园景观和建筑在组合上形成了收放有序的空间结构,寺内庭园的景观要素具有岭南地域特色,小巧清新,可赏可游。同时又满足宗教艺术要求,营造禅宗意境,契合主体审美需求。对岭南寺庙庭园理景特色的研究,有利于发掘岭南寺庙庭园中地域特色和宗教特色,完善岭南庭园理论研究。
注:本文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参考文献:
[1]云峰. 广州光孝寺简介[J]. 法音,1986(6):20-22.
[2]陆琦. 广州光孝寺[J]. 广东园林,2014,36(6):76-79.
[3]仇莉,王丹丹. 中国佛教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特色[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6-81.
[4]金荷仙,华海镜. 寺庙园林植物造景特色[J]. 中国园林,2004(12):53-59.
[5]诺布旺典. 佛教动植物图文大百科[M].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
[6]梁明捷. 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7]陆琦. 岭南造园与审美[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8]陆琦,郑洁. 岭南园林石景[J]. 南方建筑,2006(4):9-14.
[9]唐孝祥. 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0]陆元鼎. 岭南人文?性格?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11]赵晓峰. 禅与清代皇家园林——兼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禅学渊涵[D].天津:天津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