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一口气”熟语化的句法、语义、语用考察

    内容摘要:动宾短语“V一口气”表示与呼吸相关的口鼻动作,语言演变中出现了一系列具有熟语性的“V一口气”,我们认为这类“V一口气”发生了熟语化。熟语化的“V一口气”具有以下几点特征,句法上:1)由非固定短语到固定短语,2)主语由指人到指物,3)排斥“AA(地)”修饰语;语义上:1)基本义丧失,2)由组合义到整体义,3)由具体义到抽象义;语用上:1)经济简省与意义规约,2)并列复指与语用强调,3)形象描绘与强化表达。

    关键词:V一口气 熟语化 特征 句法 语义 语用

    语言学界以往对熟语的研究多是从静态平面分析熟语的结构类型、语义类型,以及表达效果,较少从动态角度分析熟语的形成规律。熟语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必然存在一定的规律。鉴于此,我们从动态的视角对“V一口气”的熟语化问题进行研究,既是从动态视角对熟语研究的一种补充,也有利于加深我们对熟语形成规律的认识。

    一.“V一口气”的熟语化

    名词性短语“一口气”表示“一口气息”,动宾短语“V一口气”表示与呼吸相关的口鼻动作,如“吹一口气”和“吸一口气”分别表示吹气、吸气的动作。现代汉语里,存在若干结构定型化、意义整体化的“V一口气”及其变体“V了一口气”或“V口气”,“V了一口气”用于过去时,“V一口气”和“V口气”用于现在时或将来时。我们认为这类“V一口气”及其变体具有熟语特征。首先来看一些例子:

    (1)千份笔录定铁证抓获了李永和,检察官以为可以松一口气了。但事实证明,这仅仅是艰险工作的开始。(2000年人民日报)

    (2)刘兰芝倒抽一口气,神色都痴了,心情很紧张,赶紧侧过脸去。(陈忠实《回首往事》)

    (3)收回英租界!极大地震动了全国,中国人出了一口气!(1998年人民日报)

    (4)看着一身泥水的郭凤亭,这名学生哭着说:“郭老师,我一定好好学习,为您争口气。”(2001年人民日报)

    例(1)中的“松一口气”指放松原本紧张的心情,例(2)中的“倒抽一口气”指因吃惊而使心情顿时紧张起来,例(3)中的“出了一口气”指“发泄了气恼的情绪”,例(4)中的“争口气”指发愤向上,有所作为,给老师增添光彩。以上四例中的“松一口气”、“倒抽一口气”、“出了一口气”、“争口气”均不表实义动作,所表意义都具有整体性和抽象性,本文主要讨论的即是这类具有熟语性的“V一口气”。

    张云秋、王馥芳(2003),胡琳(2005),李军征(2009),肖任飞、张芳(2014)的研究均涉及到熟语化问题,但已有研究尚未对“熟语化”下一个专门的定义。一般认为,熟语是具有习用性、定型性的短语或句子,包括惯用语、成语、歇后语、谚语等。熟语不是语言系统中现成的语言单位,而是伴随人们的交际需要,由松散的语言单位逐步凝结而成的较为固定的语言单位。根据熟语形成的特性,我们把由非固定语言单位转变为固定语言单位的过程称作“熟语化”。熟语化过程中,语言单位的句法、语义、语用特征均会发生改变,因而描述这些变化特征是揭示熟语化规律的关键所在。

    二.“V一口气”熟语化的句法特征

    (一)由非固定短语到固定短语

    非固定短语“V一口气”中,“V”为实义动词,“一口气”为数量名短语,“V一口气”为动宾短语,在句中主要作谓语,表示与呼吸相关的动作。“V一口气”为内部可进行替换、省略和扩展。当“V一口气”中的“V”和“一口气”意义虚化,内部结构逐渐紧密,并且不可随意进行替换、省略和扩展时,“V一口气”即成为固定短语,即熟语。

    (二)主语由指人到指物

    非固定短语“V一口气”所搭配的主语一般指人。如:

    (5)雨后天晴,空气非常新鲜,张师傅深深地吸了一口气。(1958年人民日报)

    (6)想着,想着,老人忽然长长地叹了一口气。(1984年人民日报)

    熟语“V一口气”所搭配的主语范围扩大,由指人扩大到指物。如:

    (7)城北区过早的转变工作中心为生产,城南区也想松一口气。(1946年人民日报)

    (8)因此,《世界报》也有了出一口气的本钱。(1963年人民日报)

    例(7)中的“城南区”是方所主语,例(8)中的“《世界报》”是普通事物主语。

    (三)排斥“AA(地)”修饰语

    非固定短语“V一口气”常常受形容詞短语“AA地”修饰,“AA(地)”具有描写性特征,描摹“V一口气”的动作方式,如“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吐了一口气”等。熟语“V一口气”则不具备这种句法环境,一般不受“AA(地)”修饰,如一般不说“深深(地)争口气”或“缓缓(地)歇口气”。

    三.“V一口气”熟语化的语义特征

    (一)基本义丧失

    非固定短语“V一口气”中,“V”表具体的口部呼吸动作,“一口气”指一口气息,“V一口气”表示气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如“吹一口气”的语义特征为“[+动作][+呼吸][+气出]”,“喷一口气”的语义特征为“[+动作][+呼吸][+气入]”,“喘一口气”的语义特征为“[+动作][+呼吸][+快速]”,“缓一口气”的语义特征为“[+动作][+呼吸][+慢速]”。熟语“V一口气”脱离了呼吸动作的语义范畴,不表基本义,而是表其他范畴的抽象义。例如“出一口气”比喻发泄心中的怨恨,“松一口气”比喻放松原来紧张的心情,二者的语义都属于心理情感范畴。

    (二)由组合义到整体义

    非固定短语“V一口气”的意义等于“V”的意义和“一口气”意义的组合相加,如“吸一口气”指吸入一口气体,“咽一口气”指吞咽下一口气体。熟语“V一口气”的意义不等于各构件意义的组合相加,而是一种不可分析的整体义。如“倒抽一口气”形容恐惧、惊讶的神情,这一意义并不能从“倒抽”和“一口气”的字面义中分析而来。又如“争一口气”指发愤努力,争取超过别人,这一意义也不等于“争”和“一口气”意义的简单相加。

    (三)由具体义到抽象义

    非固定短语“V一口气”中的“V”指具体动作,“一口气”指具体物质,“V一口气”指具体呼吸动作。熟语“V一口气”中的“V”和“一口气”都发生了语义泛化,“V一口气”表示抽象义。如熟语“缓一口气”中,“缓”表“放慢节奏”义,“一口气”虚化后无实义,“缓一口气”整体指放慢节奏,稍作休息。又如熟语“喘一口气”,“喘”和“一口气”都发生了虚化,“喘一口气”形容有喘息的时间或整休的机会。

    四.“V一口气”熟语化的语用特征

    (一)经济简省与意义规约

    首先,熟语“V一口气”形式短小,意义丰富,体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语言的经济原则由法国著名语言学家Martinet提出,他认为,在言语表达中,人们倾向以最小的付出换取最大的收益。如果说非固定短语“V一口气”是一般表达,那么熟语“V一口气”则是具有高度经济性的表达,因为熟语“V一口气”以更简洁的形式表达了更丰富的内容。其次,熟语“V一口气”的产生属于词汇层面的语言创新。“V一口气”的熟语义实际上是一种语用规约义,即由语言使用者约定俗成的,并经过高频使用最终逐渐稳定下来的意义。对熟语“V一口气”的理解往往需要依赖于一定的语境,而对非固定短语“V一口气”的理解则可以脱离语境。

    (二)并列复指与语用强调

    熟语“V一口气”有时与上下文构成并列复指,表示语用强调。例如:

    (9)主要是从个人主义出发,存在着争输赢、争口气的错误思想。(1969年人民日报)

    (10)这些日子正正经经的干过头了,正想放松一下歇口气。(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11)这个边界关口虽然不是前东欧与西欧之间那个令人心惊的边界关口,然而他的确感到如释重负,松了一口气。(内尔森·德米勒《小城风云》)

    例(9)中的“争口气”复指“争输赢”,强调追求个人输赢的思想是个人主义。例(10)中的“歇口气”复指“放松一下”,强调施事者想获得放松的心理。例(11)中的“松了一口气”复指“如释重负”,强调“他”放松的心理。非固定短语“V一口气”不具备并列复指和语用强调的功能。

    (三)形象描绘与强化表达

    熟语“V一口气”的形成实际上是人们在言语表达中的一种修辞活动。“V一口气”的熟语义一般具有隐含性、联想性和比喻性,因而,使用熟语“V一口气”替换普通直白的表达能够进行形象性描绘,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熟语“V一口气”通常用于描绘人的神态、心理、动作。例如:

    (12a)化验单上的数字使他倒抽了一口气——含磷超过四十五个就要影响质量了。(1973年人民日报)

    (12b)化验单上的数字使他露出惊讶的神情——含磷超过四十五个就要影响质量了。

    (13a)得知全乡3万多人全部安全转移,她才松了一口气。(1991年人民日报)

    (13b)得知全乡3万多人全部安全转移,她才放心。

    如果将例(12a)中的“倒抽了一口气”替换成例(12b)中的“露出惊讶的神情”,句义虽然保持不变,但句子表达效果远不如替换之前。熟语“倒抽了一口气”能够激发人们的联想,形象地刻画出“他”看到化验单上数字后惊讶的样子,语言表达上也更加有力。如果将例(13a)中的“松了一口气”替换成例(13b)中的“放心”,句义虽然保持不变,但替换后的句子无法形象地描绘出“她”由紧张到松弛的心理变化,也无法在语言表达上突出人物的放松心理。非固定短语“V一口气”不具备形象描绘和强化表达的功能。

    五.结语

    当一个语言单位发生性质上的改变,其句法、语义、语用上均会有所体现。探究“V一口氣”从动宾短语到熟语的演变特征,既是对熟语化现象的一种描写,也是对熟语化相关规律的一种阐释。

    参考文献

    [1]胡琳.现代汉语中非固定短语的熟语化现象及其界定[J].科技资讯,2007(24).

    [2]李军征.汉语动名述宾组配(1+2)的整合度高低及其熟语化倾向[D].上海师范大学,2009.

    [3]肖任飞,张芳.熟语化的“(更)不用说”及相关用法[J].语言研究,2014,34(01).

    [4]张云秋,王馥芳.概念整合的层级性与动宾结构的熟语化[J].世界汉语教学,2003(03).

    [5]Hopper, P. J.& S.A. Thompson. 1984. The discoursebasis for lexical categories in universal grammar[J]. Language 60:703-752.

    [6]Martinet A. A Functional View of Language [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2:1.

    (作者介绍:万晓玥,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