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德格尔的因缘整体性角度阐释生态哲学
梁甜
【摘 要】生态问题已变成全球共同瞩目的问题,它攸关着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且与人类如何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过去的思想总把人与自然相对立起来,这造成了种种令人震惊的生态危机事件。人们没有预料到人与自然没有和谐共处之后,自然对人的反噬、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危害会如此剧烈。海德格尔的因缘整体性思想恰恰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基于这样的整体意识,生态哲学在实际层面才有它切实的可运作性。
【关键词】海德格尔;因缘整体性;生态;现象学;存在
中图分类号:B505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7-0178-03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全球气候变暖等等生态问题已攸关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如何解决各样的生态危机显得刻不容缓。生态哲学乃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它是对工业文明进行的反思,同时也是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过去的分离状态上升到整体的角度去看待,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国特色生态哲学把世界视为自然——人——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蕴含万物相联、包容共生、和谐共融的生态文化思想,揭示生态系统的有机创造性和内在联系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理论基础。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引用荷尔德林的诗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可作为生态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最佳注脚。
一、海德格尔的思想在现象学中的坐标
在现象学之前的哲学,往往是通过主客二分的模式去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主体,而自然是客体,形成一种对抗式的对立关系。这种思想直接影响了工业化社会中人肆意破坏自然以掠夺工业原料,甚至金融寡头为了攫取财富,不惜牺牲环境为代价。人站在了自然的对立面,这样的危害在一次又一次的生态事故中爆发出来,比如伦敦雾霾事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等等。
近代科学理性的兴起,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伴随着的是知识的异化。知识的异化使得科学向着片面的、独断的方向发展,从19世纪开始,西方哲学家开始反思这种科学理性主义,试图将哲学之思与真正的人性、生活相结合,发展出了非理性主义、相对主义、神秘主义等等。而到了20世纪,随着科学危机对人类发出的警示,哲学家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古希腊以来的主客二分的认识模式,从现象学的先驱布伦塔诺开始,到胡塞尔的纯粹现象学,再到基于存在论的海德格尔,直到现象学的存在主义的萨特,成为西方批判唯科学主义的一股强劲思潮。
作为胡塞尔的弟子,海德格尔继承并批判了以往的哲学思想,他在胡塞尔批判科学主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表示,“存在”被现代科学理性所遗忘了。海德格尔认为“去蔽”乃是真理显现的方式,在真理的显现中,人倾听存在的召唤,把自己向着存在而敞开,并在这种敞开中实现真正的自由。在海德格尔的《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曾说道,人是存在的敞显场所,人处于本源关联之中,此在在本源关联中得到规定,人是被存在本身“抛”入存在之真理中的,人在实存之际守护着存在之真理,以便存在者作为它所是的存在者在存在之光中显现出来,存在者之到达乃基于存在之天命。“人是存在的守护者。”以此,可以看出海德格尔通过对“此在”的重新界定,凸显出主体对于真理或者存在的意义。人应该去聆听存在,守护共同的存在之家园。
海德格尔对现代科技的发展抱着批判的态度。他肯定现代技术,他认为现代技术是技术时代的技术,技术是作为真理的发生方式,是形而上学的完成形态,它是一种“去蔽”“揭蔽”,这是从技术在“存在”的层面上谈的。与此同时,他也认为现代科技使人控制自然的野心膨胀,却忘了人与自然应是同在的。高科技的发展使人的主体性前所未有的增强,然而海德格尔对此也十分警惕,他一再批判主体形而上学,揭示主体形而上学的限度,认为这堵塞了通向作为实际生命而显示出来的东西的通道,即通往真理的通道。我们可以看到海德格尔晚期试图在自己的存在论中去掉自我,从而通达存在本身。
二、海德格尔的因缘整体性思想
海德格尔的因缘整体性思想上在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里的“世界之为世界”中提出,“世界”是为了阐明“此在”本身的一种性质。“世界之为世界”在海德格尔看来,是一个存在论概念,它是“在世界之中”的一个组建环节的结构。而人之本质是基于“在世界之中存在”,这揭示着人之本质与存在之真理的关联。“世界”乃是存在之敞显,人从其被抛的本质而来置身于这种敞显中。“在世界之中存在”命名着眼于被敞显的那个维度来看的绽入之实存的本质,而绽入之实存的“绽入”就是从此维度而成其本质的。从绽入之实存角度来看,“世界”以某种方式恰恰就是在绽入之实存范围内并且对绽入之实存而言的彼岸的东西。
简要说来,海德格尔的“世界”概念,已不再只是由自然实物构成的世界,它是比“我们周围的世界”更广阔的世界,是一个劳作的世界。“此在”具有一种对世界的领会,这种领会就是此在与存在之关联。
海德格尔认为,人与存在者之间的关系乃是因缘。“这个存在者因己而与某种东西结缘了。上手的东西的存在性质就是因缘。因缘中包含着:一事因其本性而缘某事了结。这种‘因……缘……的关联应该由‘指引来指明。因缘乃是世内存在者的存在:世内存在者向来已首先向之开放。存在者之为存在者,向来就有因缘。”这意味着,此在与存在者通过打交道的方式产生了某种紧密的联系,而存在者自身又因为功用而与其他存在者产生联系,例如锤子的用途是用来钉钉子,而人用钉子来把坏的窗户钉好。海德格尔在早期的佛莱堡所作的关于本体论的演讲中,就对此进行了不同的阐发。他认为,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张桌子,而是这张桌子,这间屋子里的这张桌子,这张桌子可以用来写字或者吃饭,我们看到的是有所用的东西,并非首先看到作为在空间中的广延物的桌子,而是看到它的有用性。于是,此在与存在者就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某种上手的东西何因何缘,这向来是由因缘整体性先行描绘出来的。”这里的“先行”意思是因缘整体性“早于”单个的用具。海德格尔提示说,“因缘结构导向此在的存在本身,导向这样一种本真的、唯一的‘为何之故”这都在揭示世界之为世界的某种规定。海德格尔接着阐述道,“这种先行揭示了的因缘整体性包含着与世界的某种存在论关联。了却因缘把存在者向因缘整体性方面开放出来,这必定已经以某种方式把它向之开放的东西本身开展出来了。从周围世界上到手头的东西只能通向……开放才始能作为世内存在者得以通达。”海德格尔不断强调因缘整体性是先行的,这种先行的实质是世内存在者首先向之开放出来的东西,更进一步说,便是此在的存在中包含有存在之领会。而此在对存在的领会、对在世的领会、对世界之领会的内涵都有本质的相关联性。
这种因缘整体性是以何种方式显现的?“此在以自我指引的样式先行领会自身;而此在在其中领会自身的‘何所在,就是先行让存在者向之照面的‘何所向。作为让存在者以因缘存在方式来照面的‘何所向,自我指引着的领会的‘何所在,就是世界现象。而此在向之指引自身的‘何所向的结构,也就是构成世界之为世界的东西。”存在者以“何所向”与“何所在”的结构向此在敞显其世界。比方说,农庄不是自我封闭的环境,农庄与它自身之外还涉及客人、供货商、道路交通等等,在每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环境中,都有一个与其直接相邻的周遭世界,这个世界指向外面一个更大的世界,但这个更大的世界依然锚定在此在与此在的需求与目的中。
那么世界的结构又是什么?海德格尔把指引关联的关联性质的关联整体称为意蕴,他认为意蕴就是构成世界的结构的东西,意蕴是构成了此在之为此在向来已在其中的所在的结构的东西。“处于对意蕴的熟悉状态中的此在乃是存在者之所以能得到揭示的存在者层次上的条件——这种存在者以因缘(上手状态)的存在方式在一个世界中来照面,并从而能以其自在宣布出来。”可以看出,此在与存在者由因缘而相关联,同时此在又以这种因缘而与世界照面,并领会着世界。
三、从海德格尔的因缘整体性角度去阐释生态哲学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直观看到海德格尔对人与自然(此在与世界)的关系已彻底脱离简单的主客二分的思维。如何从海德格尔的因缘整体性角度去阐释生态哲学便迎刃而解。生态哲学的出发点与立场是科学的可持续的生态整体观,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特别是存在论里阐述人与存在者的关系中也是基于整体论出发的,可以说整体论乃是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面上看,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过显示于每个人与局部的环境的关系。但殊不知这个局部会像蝴蝶效应一样影响着整体,海德格尔的因缘整体性显现的方式便高妙地说明了这一点。此在与世界不仅仅只是展现于周遭的小环境中,更指向小环境之外更大的世界。唯有当用整体的眼光去看待生态,人才不会犯饮鸩止渴的错谬行为,只在乎短暂得失,而没有更大的格局,更别提去守护人类的家园。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强调人是存在的倾听者与守护者。人守护着存在之家。这里重点突出人在世界中的地位。海德格尔虽然认为人在自然万物中有别于其他没有意识的存在者,人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但并不是独断的唯我论。这就是在实践层面把人的能动性作用提高,将其存在论与生态伦理相结合。人通过劳作作用于自然,自然又会反作用于人。人通过自然劳作以获取食物、工业加工原料等等,但如果人只是考虑到短暂的需求而无尽地向自然索取,并会出现水污染、空气污染、核污染等等不利于人类长久发展的污染。人与自然和谐同生显得极为重要。
當然,对待生态除了整体观,还应该要有适度的原则。这涉及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上面我们提及过,人之本质是基于“在世界之中存在”,它揭示着人之本质与存在之真理的关联。这种关联本身就内置了适度原则。存在之真理乃是存在之澄明,它预示着人在技术时代的使命。现代技术不同于古代技术,现代技术向自然提出挑战,这种挑战可以说是尽最大可能去开发与挖掘自然对于人的最大利益,逼迫自然提供更多贮存的能源,比如煤的开采、石油的开采。这种开发实际上打破了存在者在场的关联结构,要存在者向人打开唯一价值的用度。这是对适度原则最大的破坏。无论是煤还是石油的开采都应该是在尊重自然的适度范围内,节制所需,倘若超过这样的适度范围便会引发自然向人的强烈反扑。
因此,从海德格尔的因缘整体性角度去阐释生态哲学,我们更可以明晰地看清楚生态哲学内在包含的整体观与适度原则。这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海德格尔的思想对于处理与解决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或者说提供了更广的视野。生态哲学应该从行动上换起人们对自然的保护,从精神上恢复人类对大地的敬重,天、地、神、人各时期做,各居其位,兼容永续。
海德格尔的因缘整体观对生态哲学有着重要启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与海德格尔的因缘整体观相类似的观点,即“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这两者都是在说明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自然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人与世界最直接关联的载体。关联乃是根本。保护自然,便是要保护这种关联。自然有自然自身运行与演化的规律,人的生产活动不能只顾眼前的自然所提供给予人的经济价值。人的行为要建立在尊重、顺应自然法则与自然本性的基础上,不能人为破坏生态的平衡,从而干扰自然规律的正常运作。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守护家园,才能有更持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2](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C].孙周兴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3](德)海德格尔.路标[M].孙周兴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4](德)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