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案例教学法在养老保险课程中的应用
郭丽娜
[摘 要]文章基于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梳理,从案例选择原则和案例应用环节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养老保险课程中的具体应用,分析了当前养老保险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难点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案例教学;养老保险课程;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6-0177-03
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其专业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社会保障事业管理人才。专业的实践性要求课程教学关注实务操作。课程实务内容的融入,一般可通过案例讨论和情境模拟进行,而前者往往是采用较多的一种方式。实际上,案例教学已成为各类专业教学的常用方式,它可以结合专业理论知识探讨相关实践问题,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及其应用梳理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依托的教学方法,由教师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案例情境之中,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其所学所见去发现和分析问题,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之道,最终达到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融会贯通和自身应用能力提升的目的[1]。案例教学法首创于美国的哈佛大学,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案例教学法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因其与实践联系紧密而最先被应用于MBA培训,随后引起了中国教学教改理论的研究者以及教育实践者的关注,但又因与中国传统教学模式有较大差异,其应用范围拓展速度比较缓慢[2]。到20世纪90年代,案例教学又得以融入师范专业教育及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随后随着师资力量、实践经验的积累,开始向各个学科延伸,其应用呈现井喷式发展[3]。随着各院校对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越来越重视,案例教学法被列入很多院校的教学改革计划,其应用也越来越普遍[4]。学者也对案例教学法的意义[5]、教学流程[6]和运用误区[7]进行了探讨。基于上述实践应用和理论分析,本文以养老保险课程为切入点,讨论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
二、案例教学法在养老保险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养老保险课程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主要介绍养老保险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基本模式、制度内容和改革发展趋势。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和改革历程,深入了解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而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合理运用实践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增强其主观能力性,助推其进入实践情境、理论联系实践,提升综合能力。
案例教学大致可分为四个过程,包括案例选取、案例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案例呈现与分析以及案例总结。在案例选取及案例教学前期准备工作中,教师要结合所学课程的特点、难点和重点来选择合适的案例。具体而言,选择教学案例时要注意坚持三个原则。
(一)案例选择原则
1.案例要有理论内涵
案例的理論内涵,是指案例的分析或案例问题的解决要以养老保险制度和理论为依据。养老保险属于交叉学科,其内容涉及经济学、管理学、保险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硬邦邦”的养老保险理论和制度内容,若是有合适案例的融入,则会为学生创造一个“解释”场景,使其能直观地感受其中蕴含的专业理论知识,激发其参与课程教学的欲望,并在互动中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比如在讲授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时,可融入时代背景的案例,从不同时期老年人获取养老保障的方式对比中弄清楚其历史变迁。
2.案例要有现实指向
案例的现实指向是指案例要贴近生活,最好是贴近社会热点。贴近生活的案例,可缩小它与学生的距离,便于学生进入案例情境。结合社会热点的案例,能够快速引起学生的注意,便于学生将养老保险实务与课堂学习有机联系起来。这样的案例可以源于养老保险事务中的操作难题,比如可从人保部、民政部等政府职能部门网站中搜集案例。案例也可源于课题研究中的社会调查,通过实地走访、部门座谈或问卷调查等方式可以深度挖掘养老保险实操案例。比如在讲授养老保险参保时,可引入如果大学毕业生的档案未转移到工作单位、其能否缴纳养老保险的案例进行讨论。
3.案例要与时俱进
案例教学不仅要与课程所学内容有关,也要做到与时俱进,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联系养老保险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汲取养老保险研究的新思想,反映养老保险发展的新动向,让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更能紧跟专业发展步伐,站在时代的前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一直在改革与完善,从城镇到农村,从“多轨”到统一,从广覆盖到全覆盖,制度改革实践为理论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尤其是近十年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步伐在加快,如此频繁的变化不仅深化了课程教学的内容,更是为案例选择不断提出新要求。
教学案例除了可以由教师自己组织外,还可以通过间接方式获取,如选用其他学者整理编写好的案例教材或材料。而且案例还可通过多种形式如文本、音频或视频等形式来呈现。
(二)案例应用环节
案例教学,实际上是想借助案例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师和学生的两重互动,并在互动中使教学内容更加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案例教学的应用,要关注学生对案例的解读与剖析以及关注师生的深度讨论和教师的概括总结。
1.解读案例
案例选定后,教师大都是将其穿插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将案例材料提前告知学生,使学生充分了解材料并做一些相应的准备工作。前者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时间以了解案例,后者则要求学生提前掌握新知识以熟悉案例,两者的目的均是引导学生顺利进入案例情境。与此同时,教师需提醒学生在案例解读时,要注意案例的问题指向、主要事实、背景条件、政策支持等要素、信息,并适当鼓励学生独自或者与其他同学一起解读。案例解读,除了可以让学生对案例了然于胸,还可以考查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2.剖析案例
案例剖析是对案例解读的细化与深化。案例解读后,需要综合考虑案例信息,建立信息间的逻辑联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案例剖析可在学生独自思考后采取对抗式讨论(如辩论形式)和合作式讨论(如团队形式)相结合的办法。通过这两种方式的讨论,使得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可锻炼自己的分析能力,又可加深对案例及其相关知识、技能的理解。
经过学生的多轮讨论后,案例的问题所指和解决思路会愈加清晰,尤其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和解决的主要障碍也开始凸显,此时可鼓励学生依据所学理论和政策来做一些假设,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度讨论。其间,教师可以适当参与讨论,在参与过程中既要做好引导,不能让讨论偏离案例本身,又要掌握节奏,助推讨论的有效开展。
3.点评总结
案例分析结束后,教师要对整个案例讨论进行点评与总结,包括案例涉及的专业知识和讨论技巧。点评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给予肯定与鼓励。对案例分析中学生所展示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学生的主动性、活跃度和自主性等,教师应对其合理部分与积极表现给予肯定。二是进行反思与引导。教师也要指出案例分析中的不足,提高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并引导学生拓展思考,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
三、养老保险课程案例教学的难点
(一)反映最新政策、实务的案例较少
我国的养老保险案例教学起步较晚,在案例材料编写和案例库建设等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养老保险案例教学的需求。其具体表现主要有:经典案例匮乏,时效性和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案例更新较慢;专业化的案例编写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政府工作人员并没有参与其中;部分高校因资金、技术等原因,现代化案例库建设进展缓慢;高校间案例库建设合作交流少,共享共建机制不健全[7]。同时,我国政府部门信息公开的透明度有限,使得案例编写所需的第一手资料的获取有较大难度,这也不利于案例的编写。
(二)对案例教学的重视不足
虽然案例教学法在各高校的养老保险课程教学中有不同程度的运用,但据相关调研发现我国高校整体上对案例教学的重视不足。不少教师的教学模式较为僵化,讲授式教学依然占据主要位置,案例教学准备不充分,课前没有认真筛选案例:有的案例说明文字冗长,学生受益不多;有的案例过于精简,相当于打个比方,算不上是真正的案例教学。在教师层面,部分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案例教学就是在课堂上举举例子,或者仅仅是理论介绍或者活跃课堂气氛的辅助工具而已。而在学校层面,不少高校缺乏教学案例研究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考核机制,对教师有效运用案例开展教学活动的监督不到位[7]。
(三)学生参与度不高,自主性弱
目前养老保险课程的教学以教师课堂面授为主,缺少必要的启发式教学来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教师对学生知识的单向灌输方式,考核形式单一,题目设计也缺乏创意,发挥性的主观题较少,只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但难以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真实能力,这些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8]。其次,我国的课堂教学一直存在教师自问自答、学生听讲的现象,在案例教学讨论环节出现讨论难以有效开展的尴尬局面。学生参与热情不高,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性会越来越差。再次,部分教师由于备课不充分,缺乏相关的案例教学经验;只有少数学生参与到案例教学中,其他学生则作为局外人,甚少参与讨论或者发言。这些都会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四、养老保险课程开展案例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加大案例教学设备投入,建设高质量案例库
首先,学校要重视建设案例库,实现案例资源共享效益最大化,在书籍资料、网络资源授课工具等方面应加大财力投入。其次,要加快案例材料的编写,促进高质量案例库建设。案例材料的编写应注重案例的典型性、真实性和时代性,紧密联系国家或地区实际。再次,加强高校间、高校和政府间的合作与交流,建成共建共享的案例库运转机制。一是各高校内部或高校之间应成立案例搜集制作组,专门负责案例的搜集和编写,并根据学科属性进行编码,以实现案例的有效推广和教学应用。二是积极寻找机会加强与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以获取更多更好的案例编写资料。三是可利用大数据平台获取更为广泛的第一手案例资料,并尝试与国外的案例库对话,取长补短,加快建成本土化、针对性强的案例库。
(二)重视案例教学理念培养,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案例教学运用不成熟或者效果不佳,主要是因为重视案例教学的理念还没有树立起来。首先,作为养老保险专业的教师,其自身需要充分了解案例教学的内涵、特征和对于养老保险领域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二级学院层面要组织案例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注重案例教学技能的系统培训。学校层面应制定教学案例应用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考核机制,对教师实施案例教学开展有效监督,加快其案例教学理念的形成。其次,案例教学则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学过程以学生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为主,知识和观点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流动,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需加强理论学习。对教材内容的准确把握和透彻讲解是对专业教师的最基本要求。养老保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关注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动态,并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为了更好地开展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主动“走出去”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活动[9]。
(三)明确师生角色,提高学生参与度
明确各自角色,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案例教学环节中明确各自承担的角色。案例教学中,学生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是案例教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要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案例的选取要贴近实际,要有时代性和代表性,紧密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并能引起学生的分析兴致。在收集资料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恰当的方向和指示,避免其找错资料或因资料难以获取而影响参与积极性。在讨论环节,多途径、多视角营造讨论氛围,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和肯定,求同存异,控制好学生讨论的方向和进度,避免讨论脱离案例的主线。制定明确详细的考核评分机制,将案例参与与学生最终的综合成绩挂钩,由教师负责给案例分析的小组或个人以分数,并且分值要占综合成绩的一定比例[10]。
五、结语
养老保险课程作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专业课,其教学内容的实务性强,需要大量案例以辅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内容。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案例教学更能够培育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符合高等教育对人才培育的要求。
[ 参 考 文 献 ]
[1] 张红梅.案例分析法在保险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3):75-76+108.
[2] 许海燕.案例教学在《保险学》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经济,2008(7):118-119.
[3] 蔡青青.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保险类课程案例教学方法研究[J].教育現代化, 2018(9):86-88.
[4] 周晓曼.浅析案例教学法在保险学教学中的应用[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3):28-30.
[5] 兰红燕.浅析案例教学法在国际法教学的意义及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5(20):168-170.
[6] 杨海光.案例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实施过程[J].商场现代化,2007(18):278-279.
[7] 郭凤广.案例教学法的误区分析及实施例谈[J].中国电化教育,2007(9):91-94.
[8] 李传裕.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0):173-174.
[9] 唐芳.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138-141.
[10] 吕永强.案例教学法在社会保障学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4):135-137+142.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