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事类文本学习中训练复述能力

    邵秋红

    

    [摘 要]统编教材从二年级到五年级分别安排了讲故事、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等复述能力的训练。故事类课文自身具有语言、情节、结构上的鲜明特点,相比其他课文,用来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有一种天然优势,毕竟故事就是用来讲的,与复述之间有着高度重合。因此,借助故事类文本来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是一种非常科学的选择。

    [关键词]复述能力;故事类文本;语言;情节;结构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4-0054-02

    复述简单地说就是用自己的话和课文中的词句,把课文内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目的是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复述作为学生阅读和表达相结合的一项重要能力,既要从学生复述的结果看其语言组织能力怎样,又要注意学生在复述过程中的表情以及肢体语言情况。复述的总体要求是学生学会用正确的语句来表达文章的主要意思。

    统编教材十分重视复述能力的训练,从二年级到五年级,根据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语文要素学习中循序渐进地安排了讲故事、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等复述要求,不同年级的复述要求区别明显。其实,故事类文本是最适合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的。一方面,故事本身就适合用来讲述,故事的语言、情节、结构等都是复述的有效抓手;另一方面,故事类文本在统编教材中多数以文体单元的形式呈现,如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小说故事等,适合相对集中地训练学生某一个层次的复述能力。

    一、借助故事的语言特色训练复述能力

    故事类文本在语言运用上很有特色,喜欢使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语言具有独特性、新鲜感,体现了神奇的想象力;喜欢运用对比的方法,体现出两个词语系统;喜欢用一些特定的句式,体现语言的规律和节奏。这些语言特色既是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故事时需要认真理解和领会的,又是引导学生开展复述时需要关注并有效利用的。

    (一)借助故事的词语系统复述

    在故事类文本中,通常会出现具有对比意义的两个人物,他们的不同说法和做法会形成两个不同的词语系统。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梳理出这样的两个词语系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并以此为抓手,组织学生开展复述活动。

    例如,《寒号鸟》(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3课)这篇寓言故事主要讲了喜鹊在冬天来临时抓紧做窝,并劝邻居寒号鸟也做窝,可寒号鸟一心睡懒觉,不听劝,最后冻死了。很显然,课文中的喜鹊和寒号鸟就属于有对比意味的人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比较的方法,从课文中提取喜鹊和寒号鸟在相同的时间所做的不同事情和所说的不同的话,并将相关信息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分行横着读词语,分别想象喜鹊、寒号鸟两人的活动和所说的话,再对照读读不同时间内两人的情形,借助表格中的词语系统,讲述一个时间段中的故事,最后把三个时间段连起来完成整个故事的讲述。这样的讲述,能够把文本中学习到的词语有效运用到学生自己的语言中,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二)借助故事的规范语言复述

    故事类文本中,有许多表达很有特点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就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抓住这些特点鲜明的规范语言,让学生在复述故事时加以运用,从中积累故事语言的表达范式。

    例如,教学《盘古开天地》(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2课),课文第5自然段用“他……”的排比句式写了盘古倒下后“用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教师对此需要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语言规范性特点,理出表达的顺序是气息、声音、左眼、右眼、四肢和躯干、血液、汗毛、汗水,并注意所对应的变成的事物是风和云、雷声、太阳、月亮、四极和名山、江河、花草树木、雨露,然后再互相之间练说这个变化的故事情节,比比谁复述得更具有神奇性。

    二、借助故事的情节特色训练复述能力

    各类故事之所以能够吸引人,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情节具有生动、曲折、离奇的特点。童话故事多数是在大胆丰富的幻想与想象中展开离奇的情节,寓言故事喜欢在虚构的情境中通过对比等手法呈现富有寓意的情节,神话故事中则常常出现突如其来的故事情节,民间故事在神化与人化之间形成了传奇的情节,小说是作者虛构一些情在理中又出人意料的情节。正是因为所有的故事都离不开情节的发展、变化,所以教师在组织故事复述时,必然要紧紧抓住故事的这一普遍性特点,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故事情节进行不同的复述训练,如详细复述、创造性复述等,使复述故事与概括能力形成同生共长的态势。

    例如,《守株待兔》(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5课)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寓言故事一般篇幅都不长,加上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故事情节更显得好像刚开始就结束了一般。因此,这个文言文寓言故事比较适合安排开展详细复述。一方面,可以借助详细复述,让学生更好地丰富整个故事的情节发展;另一方面,在详细复述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清楚地把握故事内容并体悟故事的寓意。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文言文和对照注释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复述。

    从关注故事情节的角度出发,先是详细复述故事的开头,需要确定时间(很久以前)、地点(宋国)、人物(种田人),还要想象这个种田人平日种田的一些情况,如田地里所种庄稼的生长情形,种田人对自己劳动的感觉等,这也是为了与后文的结果形成对比。

    接着重点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要注意安排好故事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兔子出场。在原文中就两个字“兔走”,翻译过来就是兔子急匆匆地奔跑。正常情况下,兔子在田野中行走是寻找食物,肯定是边走边看,找到食物就抓紧吃,不会无缘无故地奔跑,因此先要为兔子的急匆匆奔跑补充一个原因;然后才出现下一步结果,直接撞死在田边的一个树桩上。此处,还需要继续补充种田人看到兔子撞死在树桩上的情形以及心理活动,再让种田人去捡撞死的兔子。此后,故事情节出现了空白,直接到种田人第二天的表现——放下农具守候在树桩边,等着再有兔子来撞死。这里需要学生来一次情节的想象——种田人把兔子带回家发生了什么?(一家人享受了兔肉的美味,而且觉得来得太容易了)当然也还要想象种田人坐在树桩边等待的心情——盼望兔子快点来撞树桩(不时站起来朝四处看看有没有兔子奔过来)。

    最后就是复述故事的结局:兔子再也没有出现,更不要说撞死在树桩上了,不仅如此,他昔日种的庄稼因为无人问津,长满了荒草,其他种田人走过时都笑话他。

    在复述中,教师着力训练的是学生发展故事情节的能力,努力让文言文简洁的情节变得丰富起来,从而增强复述的吸引力。

    三、借助故事的结构特色训练复述能力

    故事类文本语言上鲜明的特色是复述故事的凭借,结构上十分丰富的特点也是故事复述时的有效抓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故事具有的结构重复相似、线索明暗交替等表达上的突出特点来组织学生开展复述活动,使学生在举一反三中真正获得复述能力的提高。

    (一)借助故事结构的反复相似复述

    统编教材中,如《小蝌蚪找妈妈》《小壁虎借尾巴》《棉花姑娘》《小猴子下山》《动物王国开大会》这样的课文,都是以三个以上的相似情节来讲述一个故事的,显得很生动、很有趣,而且人物形象在反复的故事情節中得到了强化。这样结构鲜明的故事,用来进行复述训练,便于学生在举一反三中学会迁移讲故事。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8课)一课中,小女孩在大年夜的风雪中露宿街头,又冷又饿,得不到怜悯和关爱,她一次次擦燃火柴,这不断给她带来了美好的幻觉。每一次擦燃火柴,课文都用一个自然段来讲述一件事情,这就属于反复相似结构。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重点选择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这一段,引导学生分析:小女孩擦燃火柴后出现了什么,给她带来了怎样的美好幻觉,结果又怎样。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练习讲述这一幻想的情节,之后再让学生自主学习随后几次擦燃火柴的情节,并进行复述。

    这样,借助文本相似结构的特点,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就比较轻松地把握了童话故事的核心情节。

    (二)借助故事线索的明暗交替复述

    在故事类文本中,与结构关系密切的还有故事发展的线索,它可以是故事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体现。故事一般都有明显的线索,有些故事明线之外还有暗线,两条线索在故事中交替发展,使故事的推进显得自然有序,眉目清楚。在复述故事时,也需要理清两条线索的发展情况。

    例如,教学《在牛肚子里旅行》(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0课),文本中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是明线,青头在外面帮助红头则是暗线,两条线索交替发展构成了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教师在引导学生讲述这个故事时,就需要分出两条线索,找出红头和青头隔空对话的关键之处,把握两条线索的隔空交汇。也就是说,复述故事时不能一条线索讲到底,把另一条线索给忘了,而是需要在适当的地方把另一条线索找出来牵一牵,在保持两条线索的齐头并进中复述故事。

    总而言之,统编教材中故事类文本自身具有语言、情节、结构上的鲜明特点,相比其他文本用来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有着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毕竟故事就是用来讲的,与复述之间有着高度重合,因此,教师要重视借助故事文本来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