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探析

    武晓光 秦爱军

    摘 要: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继承和创新。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内涵包括: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主线和灵魂; 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国际贡献。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特征及意义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歷史与逻辑、理想目标与历史生成的三大统一。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A8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0475(2020)04-092-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多次提到人的全面发展。研究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深入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渊源

    马克思、恩格斯在系统批判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等思潮的基础上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并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一切历史活动及社会进步的根本目标和价值取向。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大致有三个方面内涵: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根本途径;第二,社会关系的合理化程度决定着人的全面发展程度;第三,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社会历史性。

    列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列宁强调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必须与解放妇女、消除文盲、克服官僚主义、关心和爱护群众等实践相结合,以实现社会全体人员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作为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列宁不仅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与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且使之具体化,并阐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指出社会制度的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可能。

    毛泽东特别重视人的实践能力,认为人是世间第一个可贵的事物。在此基础上,他提出通过实践实现人的自我全面发展。毛泽东在集体主义思想影响下, 更加注重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发展,认为个人的发展要建立在集体发展的基础上。人的发展不是指个人的自我发展,而主要是指作为群体的人的发展。毛泽东的人学理论也指向群众的全面发展。在他的视野中劳动是人最重要的特质之一,人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是劳动能力的自由发挥。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人才能实现自由的全面发展。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是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全面发展的人;发展生产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社会协调进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邓小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江泽民把人的全面发展融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之中,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看作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与人的全面发展程度,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胡锦涛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内化于科学发展观之中,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和核心的地位,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科学发展观的各个方面。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建设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重要途径。

    二、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时代背景

    “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的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1](P.544-54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P.11)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正在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比改革开放前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日益广泛起来,“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2](P.11)。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制约了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在这一背景下,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提出,明确了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路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具体发展和创新。

    三、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主旨和灵魂

    1.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奋斗目标。习近平当选总书记后,第一次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就庄严地宣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在2012年11月15日党的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2017年10月25日,习近平在党的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讲话时再一次指出,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主线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逐渐进入世界前列,所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无论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有了不同层次的提高。在新时代条件下进一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3](P.213)

    (二)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基础性因素。治国理政中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P.21)。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3](P.197)在我国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贯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是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创新发展在动力机制上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尽管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但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这就制约了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的满足,从海外购物风潮可见一斑。创新关键是人的创新,创新是人的发展进程中本质力量的最鲜明的体现,是人的劳动的解放,是人的活动的自由自主性。人的全面发展在于通过创新充分展示和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把创新发展理念作为新发展理念之首是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

    协调发展在社会关系层面保障了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协调发展将人的全面发展同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与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在社会关系层面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理念。长期以来我国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方面关系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如果不及时调整关系,从发展的整体效能出发,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所以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协调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发展在生态环境方面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正确处理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关系。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就必然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选择。

    开放发展在全球意义上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开放发展通过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深化人文交流,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在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关系层面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4](P.89)只有在开放发展交流的过程中,“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1](P.541-542)只有这样,人的全面发展才具有了世界历史意义。

    共享发展在公平正义取向上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作为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共享发展就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这方面问题解决好了,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同时在共享中促进马克思所设想的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P.294),

    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整体进步。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国际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人的解放的社会条件时指出,人的发展程度与他的交往范围和深度密切相关。“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至于个人在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丰富性……只有这样,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1](P.541-542)因此,交往的普遍性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的全面性”[7](P.36)。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类面临的共性问题日趋增多,无论是经济的持续发展、世界和平稳定的维护、环境问题等都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来解决。当今世界,由于还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同存在、共同发展的时代,如何在两种不同性质社会制度和平共处的世界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时代赋予的课题。习近平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回答了这一命题,那就是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的全面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不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且也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2](P.57-58)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习近平坚持走持久和平发展道路,在安全观上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普遍安全观,在经济发展上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共同繁荣,在文明交流上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在人类居住家园上要尊重自然、绿色发展、清洁美丽、环境友好,在全球治理观上秉持共商共建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新时代中国为人类全面发展的重大理论创新,它回答了当前国际关系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人民如何更好地全面发展的问题。

    四、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特点及意义

    (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对规律认识得越深刻,对目的的满足越充分。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正是建立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社会条件、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规律深刻把握的基础之上,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奋斗目标,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康德在《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之“命题一”中对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关系做出了阐述,他说:“一个被创造物的全部自然禀赋都注定了终究是要充分地并且合目的地发展出来的。对一切动物进行外部的以及内部的或解剖方面的观察,都证实了这一命题。一种不能加以应用的器官,一种不能完成其目的的配备——这在目的论的自然论上乃是一种矛盾。因为我们如果放弃这条原则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再有一个合法则的大自然。”[8](P.18)这里可以看出康德明确指出了合规律性是合目的性的前提,而合目的性则是合规律性的必然结果。新时代,虽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已进入世界前列,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还要把科学发展看作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并且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将发展重点转向改善社会发展模式,使其更有利于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二)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马克思认为,从逻辑上讲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9](P.123)。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无论是从外在保障上还是实现手段上,都规定了人的全面发展实质就是人的真正自由和人的彻底解放,从逻辑上保证了人的全面发展本质。就历史进程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历史的充分展现,即历史本身的最后完成。“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6](P.108)就此而言,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生成的过程,是人的“大全”充分展现的过程,即马克思所谓“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9](P.126)。鉴于此,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深刻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演进性。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没有使用“实现”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说法,而是表述为“不断促进”和“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既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此岸”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逻辑,又搭建了通往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彼岸之间的桥梁,也即如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路径”和实现机制的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与历史的双重内涵达到了统一。

    (三)理想目标与历史生成的统一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逻辑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其所孕育的现代性,一定意义上不可避免地重演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使人日益走向单向度发展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出现1843年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所批评的“人作为孤立的、自我封闭的单子的自由”[1](P.40)这一现象。市场经济的发展固然有着自己的逻辑,但市场经济的逻辑又是有目的的人在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过程中实现的。理想社会的目标引导着人们不断地创造,是这个目标得以实现的历史前提。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扬弃的态度超越浪漫主义的乌托邦和资本主义卫道士之间的外在对立,把人的全面发展植入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之中去,在不断促进、更好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特征,同时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奋斗目标。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扬弃了市场经济发展带来单向度人的危机,使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仅仅停留于理论逻辑的完成,而且进一步诉诸为实现其历史完成的实践本身,同时在这种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所进行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始终不忘却其逻辑归宿所昭示的理想目标,从而体现了理想目标和历史生成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習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7]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责任编辑:刘中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