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教师开展家长工作的那些事
吴星星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在入职初期由于缺乏经验,在工作中遇到了不少难题,家长工作便是其中之一。尤其是最初直接与家长面对面交流时,我常常因为自己考虑问题不周全,处理方式不妥当,导致家长产生误会,从而影响了后续家园合作的顺利开展,这使我备受打击。然而,这也促使我去分析和总结问题的症结所在,思考如何与家长建立起信任与合作的关系。在不断反思和改进中,我逐渐走向成熟。下面分享几个对我的成长有很大影响的故事。
故事一 “孩子表现挺好,没什么问题。”
几年前,我一入职就和老教师搭班,接手了一个新小班。刚开学,每天下午孩子离园时,总有一些家长找到我,问:“老师,孩子今天在幼儿园表现怎么样?”每次遇到这样的提问,我都很紧张,不知该如何回答,情急之下只会说:“孩子表现挺好,没什么问题。”我以为这样回应会让家长感到放心和满意,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家长听到这样的反馈,脸上并没有露出欣慰、喜悦的神色,反而显得有点失望,淡淡地回应我一句“那就请老师多费心”,便带着孩子离开了。时间长了,主动来和我交流的家长越来越少,我心里充满了挫败感,却又不知所措。
于是,每天的晨间接待和离园接待成了我感觉最为紧张和尴尬的时刻,因为难免要与家长面对面。“究竟可以和家长交流什么”成了困扰我的最大问题。其实,不知道交流什么的背后,并不是我不关注幼儿在园的学习和生活,也不是真的没有内容可以和家长交流,而是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面对家长时不自信。如果和家长交流孩子教育方面的问题,我担心自身教育经验不足,对孩子的行为及年龄特点的分析不够准确、透彻,或者面对家长提出的关于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即时给出合理的建议,从而引起家长对我专业能力的質疑;如果和家长交流孩子保育方面的问题,我害怕由于自己尚未为人母,缺乏对孩子在饮食起居等各方面进行细致照料的经验,不仅不能体现自己作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优势,甚至还不如家长经验足,所以我感到底气不足。教育的问题没自信谈,保育的问题没底气谈,导致了我在与家长交流时只能用“挺好”“没什么问题”之类笼统而浅表的评价来应付家长。
与我在家长面前“局促”的表现相比,和我搭班的老教师在面对家长时却总能侃侃而谈。从家长对她的“频频点头”,我看到了他们对她的信任。我很希望能像她一样淡定从容,便把自己的担忧和焦虑告诉了她。她笑笑说:“从事任何行业都有一个从青涩走向成熟的过程,年轻教师缺乏经验,家长是可以理解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能包容的。其实,比起够不够专业,家长更在意你够不够用心,是不是能为孩子考虑。如果你能细致地观察和发现孩子的问题,即便不能做到准确剖析和给出合理的建议,但只要能及时客观地告知家长,和家长坦诚交流并表现出愿意与家长共同探讨解决的方法,那么家长自然能感受到你的用心。”听了她的话,我心里的压力减轻了不少。专业能力和素养的提升需要时间,需要历练,而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关爱每个孩子,却只要从心出发,就能做到。同时我发现,老教师在跟家长沟通时,谈的也不是多么高深的问题,而是一些在我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孩子的午餐吃得多不多,中午睡得好不好,情绪状态如何,对什么样的活动感兴趣,等等。我又就自己的疑惑与老教师做了交流,她回应道:“孩子身上无小事。孩子在园经历的一切事情,都是家长想知道的。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保育和教育同样重要。比起孩子学了什么,小班孩子的家长更关注孩子在幼儿园吃得好不好,睡得好不好,和同伴相处得好不好,开不开心。同时,越是与生活细节相关的事情,越能体现出教师平时对待孩子的细致与耐心。”老教师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接下来的带班过程中,我开始静下心来认真观察和记录孩子各方面的行为表现,把自己的发现及时、如实地与家长反馈,并尽可能做到具体、细致。即使不能面面俱到,也尽量做到每天至少关注一个孩子的某一个方面,而对于观察到的孩子的一些问题,我会有意识地持续跟进。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可以拿来跟家长交流的内容越来越多了,在交流过程中也越来越自信了。我想,家长也正是在这些点滴细微中体会到了我对孩子的关爱以及工作的认真和细致。我感觉到,在与我交流时,他们的目光中多了肯定与信任。
故事二 “回家后我才发现孩子的额头上有伤!”
有一天晚饭时间,我收到一条多多爸爸发来的短信:“老师,看到信息回个电话给我。”我心头一紧,马上打过去。多多爸爸的语气很不好,他说:“老师,今天回家后我才发现孩子的额头上有伤!”听到多多爸爸的质疑,我想起来,早晨体育活动时,圆圆在传球的过程中跑得太急,把多多撞倒了,多多的额头蹭到草坪,划了几道红印子。当时,我立刻把多多送到保健医生那里检查,搽了碘伏,听保健医生说多多的伤并无大碍,我才又带多多回到了操场。下午孩子们离园,我忙着为他们整理衣物,组织他们排好椅子,完全忘记了就多多受伤的事与其父母沟通。闻言,我立刻向多多爸爸表达歉意,并承认自己的疏忽,接着详细地说明了当时的情况以及我的处理措施。多多爸爸听了,情绪有所缓和,没有再多说什么,但是我隐约感觉到,这次的事件给家长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当孩子在园发生意外伤害事件时,教师应及时与家长联系和沟通,这个道理我其实是明白的,园长和老教师也都教过我,而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我却还是容易疏忽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首先,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初入职的几年里,因为幼儿园的日常工作繁杂,需要关注的事情很多,而我又经验不足,常常顾此失彼。事情一多,我就会顾不上及时把孩子的情况告知家长。其次,可能是我下意识里觉得孩子伤得并不严重,因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觉得就是“一点小伤”“并无大碍”,而且我已经及时进行了处理,便认为没有必要事事向家长汇报。我虽然向多多爸爸道歉了,承认了自己的疏忽,但内心还是觉得有些委屈:“不过是一点小伤,有必要小题大做吗?”
然而,几年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彻底转变了我的观念,使我完全理解了家长的心情。那时,我已为人母,女儿还很小。有一天,家人带她去外面玩,回来后我发现孩子头上被蚊子叮了好几个包,又红又肿,我心疼极了,忍不住责备家人没有看护好孩子,可没想到家人回应道:“不就是被蚊子咬了几个包,至于吗?”霎时,我想起了几年前那个额头被擦伤的孩子,他的父母看到他头上的红印子时,不也是跟我现在一样的心情,觉得心疼至极吗?对于父母而言,孩子身上是没有“小事”,也没有“小伤”的。发现孩子受伤,家长本来已经很心疼了,如果教师没有在事情发生后及时告知家长,而是等家长自己发现,那么家长就会认为教师不关心孩子,觉得教师不作为,并因此对教师留下坏印象。从那之后,每当遇到孩子在幼儿园发生意外伤害,哪怕是受再小的伤,我都会想想“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我会怎么做”,站在家长的角度去思考教师的处理方式。后来,我再也没有接到过来自家长“气势汹汹”的电话。
故事三 “同样的问题,为什么家长又找班上另一位教师反映?”
一天晨间接待时,豆豆妈妈向我反映:“豆豆回家说在走路的时候娴娴总是推她。”这个情况我并没有在带班的过程中观察到,于是我回应道:“我来了解一下情况,如果娴娴真的推了豆豆,那么我会找娴娴谈一谈,帮助她改正。”在豆豆妈妈走后,我找机会把豆豆和娴娴找来,询问了情况。原来,前一天娴娴确实推了豆豆,原因是豆豆对娴娴说了不好听的话,然后娴娴就推了豆豆,两个人都有错。于是,我分别对两个孩子进行了谈话和教育。她们也表态,以后会友好相处。我认为自己已经妥善处理了这件事情,但在第二天的晨间锻炼时间,我看到搭班的老教师又在找豆豆和娴娴谈话。我向老教师反映:“昨天我已经处理过她们之间发生的这件事情了。”老教师告诉我,豆豆妈妈早晨送孩子来园时又向她反映了同样的问题。
当时,我感到有些挫败: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家长在向我反映之后,第二天又找班上另一位教师反映呢?是认为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缺乏经验,不相信我能解决好这个问题,还是觉得我压根儿没有重视这个问题并跟进解决呢?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我找豆豆妈妈进行了一次交流。我对豆豆妈妈说:“其实,您一反馈豆豆和娴娴之间的矛盾,我就马上找了两个孩子谈话,问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两个人都有不对的地方,她们自己也认识到了,并表示以后会友好相处。不知您为什么又找另一位老师去反映?”豆豆妈妈表情有些尴尬,一直说着“不好意思,我不是不相信您”。后来,她向我道出了真实的想法:“我跟您反映豆豆的问题后,孩子回家没有再说什么,您也没有再说什么,我不知道您处理了没有,也不知道后续情况如何,我担心孩子会继续受欺负,不放心,所以就又向其他老师反映了一次。”我恍然大悟。我虽然处理了家长反映的问题,却没有向她反馈处理的结果,让她了解事情的后续发展,家长并不知道自己反映的问题有没有引起教师的重视,也不知道问题究竟有没有得到解决,自然不放心,但又不好意思直接来问我,无奈之下才向另一位教师反映情况。
豆豆妈妈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其实有时候家长并非不信任年轻教师,而是年轻教师在和家长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考虑不周到,方式方法也欠妥,从而造成了家长的不满意和不放心。所以,教师不仅要重视与家长建立交流的渠道,更重要的是,要及时跟进和反馈交流中提到的问题,让家长知晓教师对此问题的观察判断和采取的教育措施,从而增进彼此的理解,在家园之间搭建信任的桥梁。
回首自己入職初期在家园互动中发生的那些事儿,其中夹杂着很多纠结、委屈和挫败,看似是一件件“不堪回首”的往事,但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我摸索出了家长工作中的一些门道:在细致用心中体现专业,在换位思考中获取理解,在跟进反馈中建立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