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风格回暖与新香港精神重建
康宁
2015年度至2016年上半年的香港电影,从产业数据方面看,本土市场票房攀升、整体回暖,本土电影增势也较为明显,但类型方面未见明显突破;香港电影在内地市场表现优秀、本土风格受欢迎。
一、 香港本土市场票房攀升,整体回暖
2015年至2016年上半年,香港电影市场整体回暖。比较近三年香港电影本土电影市场电影数量和票房数据,不难发现,香港电影市场整体票房逐呈上升趋势。2014年的总票房与2013年相比,增幅较小,2015年比之前两年票房攀升较为明显,上升幅度为17%,2016年上半年中西票房总收入为港币1,018,429,820,与去年同期收入港币984,968,474相比较,上升幅度为3.4%,显示香港电影消费稳中有升。
香港本土电影市场总数逐年增多的同时,香港电影的数量也在增多,占比攀升。2013年和2014年尽管年度上映电影总数持平,但是香港电影由43部变为51部,比重增多。2015年总量增多,全年产量332部,香港电影数量增至59部。2016年上半年表现亦不俗,香港电影有28部,2013年以来香港电影本土市场情况详见下图。
就香港电影的单片表现来看,也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香港电影的单片票房最好成绩由2015年的年度市场排名第十上升到2016年上半年的整体票房第四名,实现大跨度飞跃。2016年上半年的《美人鱼》创下近3年香港电影在整个市场中的票房纪录,能排在上半年整體票房的第四位。2015年香港电影票房冠军《五个小孩的校长》,在当年整个香港电影票房成绩中排在第十位;2014年的香港电影票房冠军《金鸡SSS》,在当年整个香港电影票房成绩中排在第六位。
二、 香港本土电影增势明显,类型传统并未突破
2015年在香港上映的80部华语影片中,香港本土电影的表现也很不错。香港影业协会公布的产量,2015年共上映香港电影59部,是最近十年上映数量最多的一年。票房前十名中除了台湾电影《我的少女时代》票房排在第二位,其他都是香港本土电影。从类型来看,多为传统的香港电影类型片,集中为爱情、动作、惊悚、喜剧等。
2016年上半年的香港电影中,表现最为亮眼的当属周星驰导演的《美人鱼》,这部电影不仅打破了近三年香港电影在整个本土电影市场中的排名成绩,并且以55,236,152港币的票房成绩创造了香港电影的票房纪录。这足以证明香港电影的生产正在贴近本土观众消费需求,同时也证实了“怀旧”依然是香港电影保持“香港性”、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元素。
尽管《美人鱼》在香港市场的表现已然成为香港电影近几年的最好成绩,但5500多万港币的票房成绩,与这部影片在大陆的33.92亿人民币的票房比起来,实在有点微不足道。《美人鱼》在内地长达122天的放映期,超高票房使其成为内地电影史票房冠军。由此可见,内地依然是香港电影最坚实的根据地。香港电影依旧在寻找与内地电影合作、能让内地观众接受和喜爱的最佳合作模式。《美人鱼》的成功许是打开了一扇方式方法的大门,也是香港电影人对于内地市场认知度提升的一个良好的证明。
与香港电影在本土电影市场表现尚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与香港合拍的其他内地电影在香港的票房成绩很不理想。其中票房最好的是徐峥导演的电影《港囧》,但在香港上映的票房成绩也仅仅是过千万,排在2015年香港地区华语电影票房的第16位,大多内地电影都只有几百万的票房,比如张一白导演的《匆匆那年》票房440多万,徐静蕾导演的《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票房成绩370万,韩延的《滚蛋吧,肿瘤君》,只收了200多万港币。以上这些,足以管窥香港观众对华语电影的口味仍旧非常本土化。
三、 香港电影在内地市场表现优秀,本土风格受欢迎
2015年中国内地市场总票房440.69亿元,较2014的296亿元有48.13%的大幅上涨,也是中国电影市场继2010年宣告迈入百亿年票房时代之后,连续五年保持的超过30%的增长。在440.69亿的总票房中,国产影片收入票房271.36亿元,占总票房的61.58%,远远超过了海外片38.42%的份额。2015年的内地票房总冠军,也被国产片《捉妖记》以24.39亿元夺得。2015年,中国内地票房过亿影片共计81部,其中国产影片47部,海外片34部。
2015年年度票房十强榜单中,国产电影占据七部,优势比较明显。进口片只有《速度与激情7》《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侏罗纪世界》三部入围年度十强,这是国产电影的市场新纪录,也是五年来国产电影的最好成绩。在这七部影片中,香港电影《澳门风云2》票房成绩为9.82亿元,位列第九。
另外,票房第一的《捉妖记》的导演是香港人许诚毅,这部影片中,不仅体现了一流的国际化制作水准,同时也较为准确把握到了中国市场的脉搏,找准了内地观众的观影喜好和兴趣点。可见,随着近几年香港一线电影人才不断进入内地电影制片体系内部,香港电影人已经基本融入了内地电影制作业。同时,2015年,内地与香港合拍共立项48部,其中38部通过审查,且票房成绩都不错。
同时在香港和内地都上映的香港影片,在两地的票房成绩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两地的观众兴趣和观影习惯还是存在很大的不同。其中,林岭东导演的《谜城》内地票房1.46亿元人民币,而在香港地区票房仅有400多万港币;林超贤导演的《破风》在内地票房为1.43亿元人民币,而在香港地区票房仅900多万港币。
2016年上半年,内地票房报收245.76亿,相比去年同期203.63亿的成绩增长21%。2015年上半年同比2014年增幅为50.3%,票房呈现增速放缓的态势。国产电影上半年票房131.1亿,占比53.1%,小胜进口片。另一方面,上半年内地共有35部电影票房过亿,其中国产片14部,进口片21部,进口片略多。国产片中,香港电影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其中《美人鱼》以33.93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成绩称为2016年上半年票房冠军,《澳门风云3》以11.19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成绩进入前十,位列第六。
纵观2015年度和2016年上半年的香港电影票房数据,不难发现,香港电影在CEPA签署十年后整体表现越来越好,不仅本土电影市场的票房较之前几年有大幅度的提高,本土电影在香港本地和内地都有不错的票房收益。香港电影人一方面逐渐适应了内地电影氛围、逐渐贴合内地电影人的观影习惯,同时在固守本土市场、保存本土传统风格方面也卓有成效。
年度香港电影中,出现了大量具有怀旧风格的电影,展示很多香港人共同的回忆,唤醒观众的心理认同;同时出现大量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现实题材作品,具有很强的话题性和现实意义;合拍片的风格更趋成熟,已经逐渐消除了观众的“心理距离”。
四、 怀旧风格频繁出现
2015年至2016年上半年,大量的怀旧题材占据市场。香港电影一直具有浓烈的怀旧风格,电影中呈现的“美,必须是过去式的,欣赏它,就如进入时光隧道去寻幽探秘”,是对于“旧”的“怀念”。怀旧往往被看作是一种时光倒流:过去发生的事情、时光消逝、我们在今天回顾过去,感觉旧日更为美好,但却已经无法返回从前;对这种旧日的缅怀里,我们变得“怀旧”。对于香港来说,在电影中对于“怀旧”的具体表现可以是具体建筑环境,以至空间稳定感的不断分崩瓦解,同时也可以是相似桥段、情节的拼贴和典型人物形象的重现。
怀旧题材展示很多香港人共同的回忆,唤醒观众的心理认同,比如《哪一天我们会飞》描写“九七”回归前中学校园里的三角恋,以及年輕的男孩追求爱情的故事。场景选择观众熟知的校园和普通市民都住过的巷弄,较容易让观众产生一种代入感,对电影中人物的经历和心理感同身受。同样的故事还有表现青年人追求爱情的《寻找心中的你》(别名《王家欣》),影片带观众重回电话和电影并未普及的20世纪90年代,讲述男生通过电台寻找他一见钟情的王家欣,并阴差阳错的发展一段恋情的故事。
2015至2016年怀旧色彩最为突出的是《美人鱼》,简单剔透的爱情童话下,仍旧是一部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充满港味和小人物老去的感怀,并且在“今日迷影话语体系日渐总体化的内地电影市场中,借用文化怀旧的大众情结行塑着一次文化生产与消费行为的彼此温存,在尽可能合适的挡期待找到尽可能匹配的观众。”[1]
五、 现实题材占据市场
很少有哪一年如2015年这样,涌现如此多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作品,主要表现在大量电影取材于真实发生的故事。比如2015年香港电影的票房冠军《五个小孩的校长》,就是根据2009年香港市郊,为了拯救招生不足而险些倒闭的村小学的故事二改编的;发生在内地的,寻找被拐儿童的影片《失孤》;表现横店群众演员奋斗故事的《我是路人甲》;根据成龙父母的传奇经历改编的《三城记》,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树大招风》,冷峻、残酷,具有一以贯之的“银河映像”的风格,剧中人物理想和现实产生巨大落差,洒脱赴死时呈现一种浪漫的残酷。
同样改编自真实事件的还有横扫第3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各大重要奖项的《踏血寻梅》,根据香港市区发生的一起碎尸案改编。《踏血寻梅》的导演翁紫光是独立导演出身,加上之前完成的两部电影《明媚时光》《微交少女》,导演自称这是他的“香港残酷青春三部曲”。影片改编自真实的援交少女肢解凶杀案,全片划分为“寻梅”“孤独的人”“踏血”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这四个段落,反映当下香港年轻一代人,包括本土和新移民的心智畸形、对前途迷茫的状况。[2]
甚至具有幻想色彩的电影《十年》,也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了现实主义的思考和批判。这部获得2016年第3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的电影,由五名年轻导演的短片组成(郭臻导演的《浮瓜》、黄飞鹏导演的《冬蚕》、欧文杰导演的《方言》、周冠威导演的《自焚者》、伍嘉良导演的《本地蛋》),一同预测之后的香港社会,讨论了保育、方言、身份认同、香港核心价值等敏感问题,具有很强的话题性和现实意义。
六、 合拍片日趋成熟消除观众“心理距离”
2003年CEPA协议签署至今,大量的香港电影人北上拍片,内地与香港合拍电影已经进入深度合作阶段。整体上,北上的香港电影人大多进行的是“对过往的舍弃”和“对自我的剥离”,在适应内地严苛的审查制度、与香港完全不同的政治文化环境、迎合观众品味的过程中,香港电影人尽量舍弃被排斥的元素,比如政治讽刺、地域讽刺、色情、鬼怪等,同时也将一些太过张扬的风格因素尽可能地缩小到他们所理解的合理化的程度中。如果说从2013年开始,香港电影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本土性回归”的态势,而更多的香港电影人尝试北上拍片,尽可能地贴近内地市场。
不可避免的是,合拍伊始曾经出现了一些不大好的作品,所谓的“港味淡薄”“地域性削弱”“文化身份与大陆化同质”都是一些合拍磨合过程中必然产物。这样一种投资的特殊方式,导致投资结构、从业人员心态、文化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表面上看,传统的香港电影被大陆所“吸收和融合”甚至吞没,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观众感受的都是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并没有如愿“走出去”,反倒更像是香港电影去除个性以后的“走进来”。
一些特别具有本土化风格的香港导演,做了各种尝试。徐克的《智取威虎山》拍摄完成于2014年,并于当年圣诞节在内地上映,达到8.8亿元的票房,可谓挣得盆满钵满,却在五个月以后在香港公映。这部影片的创作团队是近年来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的经典模式,除了导演、动作导演、摄影指导和一两个主要演员来自香港外,所有巨作成员都是内地身份。影片拍摄制作的大部分工作在内地完成,与此类似的团队还有北上的陈可辛和尔冬升等。[3]
尔冬升导演的《我是路人甲》是其北上以后拍的一部与众不同的影片,影片是他和他的团队历时三年“采访了300名‘横漂,积累了100万字的素材,面试了1000多名横漂”[4]创作而成的,足以看出导演北上想要贴合内地观众观影心理的努力和决心。影片全部用了真正的群众演员,讲述一群在横店影视城做群众演员的年轻人不放弃梦想的过程中经历的酸甜苦辣的故事,最终票房为6310万人民币。
同时还有李光耀导演的《暴疯语》最终票房4482万人民币,彭顺导演的《宅女侦探桂香》最终票房4115万人民币,而叶念琛导演的《十月初五的月光》最终票房为4300万人民币,杜琪峰导演的《华丽上班族》最终票房为4750万人民币。尽管并非所有北上的香港导演都获得了内地票房的认可,尝试除“人才+资本”简单合作模式外更深度的挖掘和创作,结合内地市场诉求的同时保留自己的优势,也是一种探讨内地香港持久深入合作的必经之路。
在合拍片中呈现出的文化逐渐向内地靠拢的变化过程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香港导演陈可辛,如果说《中國合伙人》在讲述内地年轻人创业故事中表现了内地精神,呈现了内地普罗大众较为熟悉的“中国梦”,那么电影《亲爱的》以内地新闻题材为素材的电影则更贴近内地观众所熟知的现实,“精准地把握了大陆人的情感脉络”[5]。甚至连拍片风格极为本土化的导演彭浩翔在拍摄了浓重香港本土气息的《志明与春娇》(2010年)之后,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地拍摄了续集版《春娇与志明》(2012年),将故事的发生地转移到了北京,出现了大量北京当地的文化符号,包括典型地标性建筑、地域性食物等,同时也尽量照顾内地观众的喜好,在故事情节中也尽可能完美,与旧爱重归于好。有学者这样概括香港电影北上的历程——“纵观香港导演的电影大多经历了这样的转变:从最初的凸显香港背景,到北上后模糊内地、香港身份以消除两地观众的‘心理距离,再至以典型的大陆环境为主。”[6]表面上看确实如此,实际上香港导演在融入内地电影市场的过程中,也逐渐寻到一条有效的途径,《美人鱼》和《三人行》就是这样的典型案例。两部电影都没有明晰的内地场景,与《美人鱼》刻意模糊故事发生背景不同的是,《三人行》似乎走得更远,把故事拉回到香港,节奏感、叙事方式等都延续香港电影一贯的风格,但也并没有在内地市场显得多么格格不入,相反,因其大受欢迎,还在内地登上了6月电影票房的榜首。影片《三人行》以超过1亿元的票房成绩位居2016年6月国产电影票房冠军,是明显的香港电影风格在内地放映时得到认可。
相对于前两年陈可辛导演的《中国合伙人》《亲爱的》内地取材,反映内地人的拼搏故事和社会新闻,放弃了香港电影的传统意义的“港味”,杜琪峰导演的《三人行》最大程度保留了“银河印象”警匪片的风格特征。讲述了一个医生、一个警察、一个韩菲在医院发生的一场交锋。影片中有一段经典的场站长镜头,演员们用慢动作把枪战演出了歌舞剧的即视感。可以说是杜琪峰“残酷的浪漫”的一种风格的延展和变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