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深化背景下银行负债质量管理
生柳荣 何建勇
良好的负债质量管理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基础,是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支撑。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深化持续推进,金融监管框架不断完善,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直接融资快速发展,资本市场、互联网金融、影子银行等新金融業态不断涌现,银行客户端和资金端呈现双向脱媒趋势,在金融深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既面临挑战及压力,也面临较多发展机遇。
近年来大型银行负债质量管理成效明显
近年来,我国大型银行恪守“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经营原则,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科技进步、金融深化和客户需求变化,以资产负债平衡发展为目标,不断提升负债质量管理能力和水平。
负债来源保持稳定增长。2020年末,我国六家大型银行总负债为112万亿元,自2014年以来年均增速为8.5%,与名义GDP(剔除2020年)增速基本持平,但低于银行业总负债和广义货币增速2.5个百分点。
负债结构多样性提升。负债结构变化与经济金融结构变化也较为吻合。产品方面,呈现一般性存款占大头、各类产品多点开花的态势。2020年末,大型银行一般性存款在负债中的占比为81%,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高于银行业整体水平14个百 分点;同业负债占比为9%,低于银行业整体水平5个百分点;同业存单、金融债券、向央行借款等增长较快、占比提升。客户方面,对公存款保持稳定增长,个人存款增长更快,大型银行零售转型效果显著。近三年,对公存款和个人存款的年均增速分别为4%和10%。渠道方面,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线上平台成为客户交易主渠道,电子账务性交易量占比超过90%,手机银行客户渗透率超过50%。
负债与资产匹配性较好。大型银行负债总量增速与资产增速较为匹配,期限、币种、利率、汇率等方面的匹配程度总体较好。
负债获取的主动性增强。在同业负债回归流动性调节本源、同业定期存款和同业拆借等保持稳健增长的同时,适度加大了同业存单、金融债券等发行力度,有效补充了资金来源。目前,大型银行的主动负债占比在15%左右,保持稳中有升态势,低于银行业整体水平8个百分点。
负债成本保持合理水平。大型银行主动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不是简单地“打价格战”,而是通过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获得客户青睐,同时也防止因负债成本不合理而过度开展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业务。2020年大型银行负债平均成本率为1.78%,较2019年下降12个基点,并低于境内上市银行平均值50个基点。
负债发展质效较好。大型银行主动适应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市场发展,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强化稳存增存措施,提升负债质量和效益,一方面为资产业务增长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也通过为客户提供支付结算和理财增值服务,促进财产性收入增长,支持消费内需的扩容升级。
当前大型银行负债质量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压力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到来、利率市场化推进和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态势和客户需求不断变化,金融深化带动各类金融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大型银行负债业务的复杂程度上升、管理难度加大,对负债总量、结构和成本管理提出新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负债总量增长趋缓,资金稳定管理难度增加。受人口老龄化、资本产出效率降低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潜在增长中枢下移,社会储蓄率趋势性下降,2019年为44.57%,较2008年峰值下降6.2个百分点,年均下降0.6个百分点;银行负债(特别是客户存款)增长也相应放缓,“十四五”期间的广义货币和存款的年均增速预计为8%左右,较“十三五”期间下降3个百分点。从稳定性来看,社会资金流动速度加快,在不同客户、渠道、产品和机构之间的相互划转频繁,关键时点存款波动更加明显。2020年各项存款当月新增平均值为1.6万亿元,标准差为1.3万亿元,波动系数为0.8,较2019年上升20%;大型银行的存款波动更加明显,波动系数达到1.8,为银行业平均值的2.3倍。从资金承接情况看,客户资金形态转化明显,但银行资金体内循环和承接能力不足,如节假日个人消费资金承接不足导致存款净流出,财政拨付及地方政府专项债等大额资金的下游承接率偏低。
负债结构“定期化、结构化和高成本化”,量价平衡发展难度增加。近年来,受经济下行、企业效益不佳以及客户预防性储蓄意愿增强等诸多因素影响,大型银行活期存款增长乏力,一般定期存款(特别是两年期以上)、大额存单以及结构性存款等相对高成本产品增长较快,低成本资金占比趋于下降,导致负债成本具有较强刚性,稳存增存和量价平衡难度明显增加。近三年,大型银行的活期和定期存款年均增速分别为4.9%和8.3%,低于银行业整体活期、定期存款增速2个和3个百分点,定期存款新增占比近七成;大额存单余额(以工农中建为例)年均增速为29%,为各项存款增速的4倍,大额存单余额占比升至10%左右,平均发行利率为一般性存款的2倍。在监管规范要求下,2020年大型银行的结构性存款压缩8100亿元,余额占比降至2.6%;为弥补资金缺口,大型银行也相应增加同业存单和金融债券发行,应付债券当年新增近4000亿元,在负债中的占比提升至4%。
核心资产和核心负债增速差扩大,资产负债匹配性有待提升。从总量看,近年来银行持续加大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贷款和债券投资(特别是国债和地方债)等核心资产增长较快,但核心负债(也即稳定性且成本较好的客户存款)增长相对乏力,存贷款增速差扩大,存贷比趋势性上升,核心资产和核心负债的资金缺口持续扩大。近4年,人民币贷款年均增速达13%,高于存款增速4个百分点;2020年人民币贷款和债券投资新增26.3万亿元,各项存款新增18.2万亿元,资金缺口达8.1万亿元,余额存贷比升至81%,均创历史新高。从期限结构看,中长期贷款和地方专项债等长期限资产增长更快,占比持续上升,资产端久期明显拉长,但负债端受制于成本管理要求,久期基本平稳,导致资产负债久期错配有所加剧。从机构维度看,大型银行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作用,贷款和债券投资新增占比44%,特别是中长期贷款和地方债的占比高于50%,但存款新增占比仅为41%,导致资金缺口和久期错配问题更加明显。
财富管理市场快速发展,银行全量资金经营能力有待提升。随着金融深化推进和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客户投融资需求和资金形态明显变化,居民资产配置再平衡、资管和财富管理加快发展,存款呈现理财化、表外化和同业化趋势。2020年末资管总规模为129万亿元,与一般性存款的比例为75%左右。随着资管新规打破刚性兑付并规范行业生态,市场预计,未来十年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将以10%的速度较快增长。客户全量资金中存款占比将稳步下降,理财、证券、基金、保险、养老金等金融资产占比持续上升。考虑外资机构、非银机构以及互联网头部企业都在加大资管和财富管理的投入,居民全量资金的市场争夺更加激烈,从供需两端对商业银行的财富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部分银行特别是其分支机构仍普遍存在“要存款还是要理财”的问题。商业银行在全量资金经营理念、财富管理体制机制、投资投研、人员队伍和运营管理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短板。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跨界竞争日益激烈,银行数字化经营能力有待提升。疫情加速了中国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进程。客户行为和需求呈现线上化、生态化、场景化和个性化趋势。在这方面,互联网平台和金融科技具有天然优势。我国网民数量超过9亿人,互联网渗透率达65%,移动端交易量的80%以上由非银App完成,非银机构网络支付金额为295万亿元,近6年的年均增长率为66%。尽管2020年以来针对平台经济和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明显加强,但客户关系的全面弱化仍是银行负债经营的巨大挑战。虽然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和数字化经营的战略布局明显加速,也取得了较大突破,但整体而言,银行传统经营模式与互联网企业存在截然不同的商业逻辑起点,在面对数字化机遇和应对数字化挑战时,动力和能力都存在先天不足,特别是在生态场景的搭建和运营、金融科技和经营管理的融合、缩短客户旅程和改进客户体验等方面薄弱环节较多,数字化拓客增存能力不足,导致银行通过各种渠道主动获得所需数量、期限和成本的资金面临重重困难。此外,数字经济和客户主权时代,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监管要求更严更细,银行负债面临的合规经营压力也增大。
未来银行负债经营管理具有较多机遇
“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各个层面都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银行负债作为基础性业务,随着经济转型升级、金融深化和技术进步,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都具有较多增长机遇或改善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负债总量拓展尚存较大空间。“十四五”期间,预计货币金融总量与名义GDP增长基本匹配。我国金融体系仍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业负债增长仍有较大空间。预计到2025年,银行负债规模将接近350万亿元,年均增长7%~8%。从机构维度看,银行业机构数量稳步增加,2020年末达到4593家,较2010年增加824家;负债市场竞争激烈,大型银行市场份额趋于下降,2020年大型银行的负债规模市场占比为39.2%,较2013年下降16个百分点。预计未来负债市场竞争依然激烈,大型银行的负债增速或将低于市场平均增速。从大类产品看,尽管我国全社会储蓄率趋于下降,但在世界范围内仍处于较高水平,一般性存款是客户金融资产配置的最基础和最重要产品,较长时间内,持续增强核心存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仍是负债质量管理的重中之重。
新金融战略和数字化经营为大型银行带来相对竞争优势。数字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头部效应更加明显,数字经济带动数字金融加快发展。在科技、数据、产品、渠道和服务等领域具有相对系统性优势的大型银行,通过加速“建生态、搭场景、扩用户”,推进系统性网络化、平台化拓客增存,有助于实现客户和资金的聚集,构建资金经营特别是核心存款领域护城河。部分领先的中小银行则可结合自身禀赋和区域经济金融资源情况,聚焦重点客群或平台生态,集中资源实施数字化战略,打造差异化的市场竞争优势。
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存款增长点较多。企业存款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投资驱动转向消费主导,产业结构从工业转向服务业主导,制造业加快向高技术和先进制造领域升级,经济发展带来人、财、物等各类要素的重新配置,带来资金聚集格局变化,老经济“降”,新经济“升”。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新经济、新业态为资金拓展带来增长点。“两新一重”领域的资金聚集效应明显,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加快发展。银行要着力发挥好对公业务的基石作用,通过发挥“双大”(大行业大企业)和“双小”(小行业小企业)战略有效衔接,围绕资金流向夯实客户基础,提升对公资金封闭循环能力,这些是未来企业存款增长的关键发力点和增长点。机构存款方面,尽管传统的财政社保类存款增长放缓,但随着国家不断加大科教文卫、养老、民生、国防军工等领域的财政投入,各类社会主体、事业法人竞相跟进,实施产业化、市场化的投资运营,机构类客户资金未来拓展空间依然较大。个人存款方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带动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容(预计未来十年从目前的4亿人增长到8亿人),为零售业务发展带来较大空间。考虑到我国居民的强储蓄偏好,个人存款仍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下沉服务重心带动县域等长尾客群存款增长。传统银行业更重视城市和发达地区、大客户及高端客户等20%客群的金融服务。当前负债新增大客户集中度较高,但未来大客户融资能力、议价能力越来越强,仅寄希望于少数大客户已经难以为继。数字经济时代,长尾客户潜力较大。特别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县域的财政及政策倾斜力度加大,县域及农村经济金融资源趋于丰富。同时,大型银行也充分利用互联网及数字技术,下沉服务重心,县域金融、农村金融和普惠金融成为负债業务新的增长点。
资本市场发展带动主动负债市场扩容。资本市场是构建双循环体系的枢纽平台。产业结构升级需要融资体系的转型(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来实现,通过产业资本证券化、社会财富金融化来构建内部循环。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的负债来源也将发生相应变化,存款占比趋于下降,同业负债、同业存单、金融债券等市场化融资占比上升。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我国大型银行的非存款融资在总负债中的占比为21%,低于国际五大行14个百分点。特别是,未来我国银行业亟须通过培育主动负债经营能力,统筹发行境内外、不同期限、不同类型的金融债券和资本工具,一方面要补充长期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充实资本实力,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参与国际竞争的综合能力。
改进负债质量管理的措施建议
银行负债经营的本质是客户经营。近期监管部门提出的负债质量管理办法,构建了银行负债管理的系统性框架,对推动银行负债业务高质量发展和长期稳健经营具有重要意义。为落实、落细负债质量“六性”管理要求,我们建议在银行负债经营管理层面着力推动五个转变,加快形成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银行自身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由表内负债管理向全量资金管理转变,增强负债来源稳定性。随着金融深化广度和深度加强,利率市场化逐渐推进,客户资金形态加速变化,银行要主动适应客户资金变化规律,以客户为中心,不断完善覆盖本外币、母子公司、表内外的集团全量资金管理框架,围绕客户金融资产配置需求,实现存款理财统筹发展。理念上,从盯住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向盯住客户的资产负债表转变,加快大财富管理的战略布局。策略上,要狠抓财富管理体系建设,通过大客群、大平台、大生态,打通“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投资银行—交易性金融”价值链,发挥综合化经营优势,使母行客户优势和子公司产品优势更有效地结合,实现集团一体化经营,提升财富管理能力,增强客户黏性,在做大做强做优客户全量资金的基础上,获取低成本且稳定的负债来源。
由存量管理向流量管理转变,增强负债匹配适当性。经济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产业和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数字经济和数字金融加快发展,全社会资金运动更加频繁,银行要主动适应客户资金运动规律,加快搭建公到公、公到私、私到公和私到私的资金承接大闭环,通过研判流向、计算流量、把握流势,做好资金承接和引流,促进资金回流,提升流量资金沉淀能力。一是强化全流量资金管理。银行要持续优化系统应用和大数据应用,全链条分析财政类、企业类、商户类等各类型资金运动规律,掌握资金流向,创新产品服务,优化商机模型,明确潜力客户名单,精准把握营销方向和营销时机,切实提高客户转化率。二是协同联动提高资金流量。一方面,银行应推广运用现金管理系统、企业网银等渠道产品组合,提高用户数量和用户活跃度,贯通客户上下游资金;另一方面,银行应发挥债券承销、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的资金归集作用,提高资金沉淀率。同时,抓好消费资金、托管资金等,提高对私到对公的资金承接率。三是构建生态提高存款沉淀率,推进金融与企业经营、政府服务和居民生活等各类场景深度融合。
由总量管理向质量管理转变,增强负债成本适当性。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商业银行也要转变发展方式,从传统的粗放式、规模至上、跑马圈地转向集约式、质量至上、精细管理的新模式。负债经营管理必须坚持价值创造理念,坚持量价平衡发展,提升量、价、期限的综合平衡能力。对于大型银行而言,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发挥网络、品牌、服务优势,利用数字化经营机制和手段,大力拓展结算性资金,坚持做市场秩序的建设者和维护者,负债增长不能完全依靠价格,而是要在新形势下继续坚持量价平衡,用好用活价格政策,配套产品和服务,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负债定价策略和政策既要保持足够的定力,也要积极应对市场竞争,适时适度做出调整,根据客群特点和综合贡献,完善分层定价,将稀缺的资源安排在产出率更高的地方。
由传统打法向数字化经营转变,增强负债结构多样性。数字化时代,单纯的“搞活动、拉关系、拼价格、单个产品、局部突破”打法和套路难以适应形势需要。要围绕客户需求变化,深化数字化经营理念,以系统性网络化思维,加快技术应用,提升管理水平,持续提升负债业务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型银行要把稳存、增存作为负债质量管理的重点工作,核心是巩固并提升结算性资金拓展能力;充分发挥数字化经营打法,以创新工具和手段,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效果,精准判断客户需求,提升销售服务能力,深挖客户价值,实现“建生态、搭场景、织网络、聚流量、扩用户、增存款”的良性循环。同时,大型银行要把负债项目真实性和合规性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与负债业务经营深度融合。
由被动负债管理向主动负债管理转变,增强负债获取主动性。主动适应金融市场发展,加快培育市场化负债产品的经营能力,既是主动适应外部资金形势和客户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有利于实现资产负债平衡发展,推动负债业务高质量发展。总体而言,市场化负债作为一般性存款的合理补充,应根据资产负债管理需要并重点结合流动性管理、市场竞争、客户关系维护等因素,兼顾财务成本,有策略地发展并逐步提高产品经营能力。一是持续加大同业活期存款拓展力度。大型银行应抓住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重点抓好证券公司交易、客户支付清算、托管等結算性资金。二是保持主要同业良好客户关系,丰富同业定期资金渠道。大型银行应以综合服务方案为抓手,多产品、多条线联动营销,全面深化与金融要素客户和各类金融机构的合作,确保同业定期存款资金来源稳定,成本可控,并能根据全行需要及时吸收资金。三是顺应市场趋势,着力培养线上主动负债能力。大型银行可根据市场利率走势以及资产负债策略安排,统筹把握同业存单发行节奏、期限策略。四是落实资本规划,做好资本工具发行。大型银行可适度发行中长期普通金融债券,支持核心资产增长,拓宽稳定资金来源渠道。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总行资产负债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