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在图书出版中的作用
廖廷娟
摘 要:图书编辑的隐密性职业特点,决定了他在一本书的诞生过程中充当着为人作“嫁衣裳”的角色。選题策划、组稿催稿、内容编辑、营销推广等环节中,处处都活跃着编辑的影子。编辑之于图书,至关重要。
关键词:编辑 核心素养 产品线
图书从作者脑海中的一个想法到最后以一本书的形式出现在读者的面前,这个过程是如何发展的?编辑在这个过程中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本文就针对这些问题展开阐述。
一、选题策划,是编辑核心素养的充分体现
选题,就是列入出版社出版计划的图书题目,也是编辑人员关于图书的设计蓝图。选题策划工作,是出版社规划、组织和开辟稿源的工作,也是编辑工作的起点和基础。稿源,对于出版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了好的选题,才能组到好的书稿;有了好的书稿,出版社才能多出好书,占领市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选题策划是图书编辑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充分体现了一个编辑的核心素养能力,是检验其是否具备一定的开拓能力的试金石。
选题策划,不只是简单地提出一些项目,而是要对选题的各种构成要素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明确的意见和方案。选题的构成要素,通常包括书名、作者、编辑意图、基本内容、写作要求、读者对象和市场预测等方面。编辑开始了选题策划的工作,也就是意味着要为一本图书或一系列图书量身打造,为它们的方方面面考虑。同时,在选题策划的过程中,编辑要从图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出发,充分考虑到选题策划工作是否遵循着“优化、创新、时效”的原则开展。
二、组稿催稿,编辑需用心待之
组稿是编辑工作中的一环,也是出版工作中一个关键的节点。它承上启下,是让选题策划工作落到实处,让选题转变成图书成为可能,对图书出版工作影响深远。往大了说,会影响出版社的发展战略思路的实施;往小了说,组稿工作的进展是否顺利将决定着一本出版物的质量与效益。组稿成效如何,体现了编辑的专业素养、心理素质和公关能力,是编辑综合能力的一种具体体现,需要编辑用心对待。
组稿前,编辑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选题策划工作已在前期完成,对自己所要组的稿件类型、内容有了充分的了解与把握,对作者的定位也有了清晰的认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胸有成竹”,才可以去寻找作者。寻找作者,可借助出版社原有的作者资源,也可以通过以旧荐新的方式,让老作者介绍新的作者。如果面对一个全新的选题,则可通过各种学会协会、通过开卷公司的市场调查,通过各种媒体和书店的销售排行榜,通过定期对书店图书销售的观察,通过各种人脉关系等寻找作者。每一次组稿,都是对本社或本人作者资源的一次全面检视,如果组稿成功,也是对自己今后工作中新的作者资源的补充。一流作者,才有一流的书稿,也才可能成就一流的编辑。
当为自己的选题找到了合适的作者后,就需要与作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包括图书的编写体例、内容要求、稿酬待遇、交稿时间、营销设想等内容。
每一个环节的实施,都需要编辑与作者保持密切的联系,这对编辑的公关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的。特别是当书稿进入到写作的阶段时,更需要编辑与作者进行积极的沟通,定时联系,就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
三、内容编辑,需编辑发扬“工匠精神”
当作者将稿件交付到我们手中时,静下心来认真编辑加工稿件内容成了至关重要的一道程序。纵观这一道程序,我们有太多需要注意的细节了。
1.图书内容的意识形态问题,要时刻警惕
图书内容的意识形态问题,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警惕的。作为一名编辑,一定要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在新形势下,新的政治导向问题不再像以往一样显而易见了,故更需要编辑谨慎对待。
在政治问题、议政问题、历史评价问题、民族问题、版图标注等问题上,我们要旗帜鲜明;在涉及军事、外交、宗教等敏感题材图书更要引起注意。对书稿中出现的重大结论,一定要核查其来源与准确性,对一些重要的敏感数据,也必定要以事实为依据。
2.图书附件至关重要,“门面”问题不容忽视
图书的附件一般包括封面、扉页、目录、版权及书眉等,这些属于一本书的门面,特别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如果这些部位出现了差错,就让人感觉特别刺眼,其不良影响远比内文文字和标点差错要大得多。所以,我们应该在这些图书的附件上下大功夫。
谨慎处理图书的宣传语,不可无限夸大,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封面、扉页、版权页、书脊上出现的书名、作者名,均需保持一致。
3.图书内容点滴都是重点,字字均需用心把关
图书中的所有内容都属于审查的范畴,除了大家时刻要警惕的政治性问题外,其他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文字内容也需编辑用心把关。
四、营销推广,编辑工作的有效延伸
当一本书经过选题策划、组稿、内容编辑设计、付印等环节后,对于编辑来说,并不意味着这本书就此画上句号,与己无关了。因为任何一本出版物都必须要在读者的手中才算是实现其价值。这个工作是图书编辑与市场紧密联系的有效延伸。
1.选题策划,编辑对未来的图书销售方案要“心中有数”
从策划选题的那一刻开始,编辑就要对图书的主要内容、编写体例、读者对象进行规划。这就是图书营销推广的雏形。只有明确的读者定位,才能让销售市场明朗化。如要做高考作文辅导类的图书,那就应该针对高中学生学习紧张、要求见效快的读者群体的特点,侧重于开发技巧类作文辅导书。
2.图书设计,从吸引读者的角度出发提出有效意见
虽说图书的整体设计(包括封面、版式设计)会有专门的美术编辑负责,但对于图书内容最为了解的莫过于编辑自身,所以编辑是有责任也有义务要向美术编辑提出关于图书设计的设想与意见。因为在发行人员的眼里,一本书好的设计能顶半本书的作用。
在美术编辑设计封面时,图书编辑需将自己打算在封面上体现的文字要素告知他们。富有灵性的宣传文字,名家的鼎力推荐,一针见血的内容提炼,都需要图书编辑斟酌并提供给美术编辑。这些元素对于图书的销售效果是显著的。
3.圖书宣传,要迅速、精准,善于借势
每逢新书出版,发表书讯、书评、书摘,这都是常规的宣传手段。一个有心的图书编辑,在图书编辑过程中就可以开始造势,利用微博、“朋友圈”等途径,向读者展示“做书”的过程:书名的反复斟酌、版式的设计、封面的设计……让公众参与进来,制造热点甚至是“争论点”,书还尚未出版,其影响却早已广而告之了。如《说理的境界》一书的编辑对于图书宣传工作做得也十分到位,高度重视该书在出版之后的地面、线上的销售情况,通过销售数字的截图、读者留言的截图、极富煽动性的宣传语言,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该书在一线老师中受肯定的程度。
五、持续关注,为“产品线”的培育做好准备
福建少儿出版社副社长杨佃青在一次讲座中提到了“养心、养书、养作者”这个概念,这对于编辑做书心中要有“产品线”的概念是极好的阐释。成套的图书在出版规模和销售影响力上都是单本图书所无法比拟的,所以编辑在出版了一本图书之后应该对作者和相关选题进行深度挖掘和持续关注。
管建刚老师的书在福建教育出版社是一条打造非常成功的“产品线”。管老师于2006年在该社出版了《不做教书匠》一书,2009年出版了《一线教师》,从2010年开始陆续出版了“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和《教师成长的秘密》《一线表扬学》《一线带班》等一系列图书,其影响力已经不可小觑了。更为难得的是,管老师还通过创办名师工作室的模式培养了一批新晋作家,他们的作品也有效地充实了这条“产品线”,为该社在全国教育理论图书的市场占有份额贡献了不少码洋。
培育作家,培育“产品线”,让出版的图书形成一定的体系,这对于出版社的长远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格罗斯说:“最好的编辑所代表的不是最多的编辑或最少的编辑,而是编辑到什么程度最能让作者的作品放出最耀眼的光彩。”相比过去,编辑需要全程参与图书生产,要活跃于图书的选题策划、组稿催稿、内容编辑、宣传营销等环节中,唯有用心对待才能出精品。图书中的影子,看起来不起眼,却无可替代。
(作者单位系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