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把握好“五个合”

    曹向阳

    [摘 要]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其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大学生有着重要意义。其实践教学要取得实效,必须把握好课外实践与课内实践的结合、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的整合、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融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耦合、规范化教学与自主性评价的契合,以呼应时代要求,服务好大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8-0029-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1]。高校思政课(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缺一不可,两者必须相辅相成,发挥好各自的特色和功能。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把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通過实践教学这一重要渠道来培养师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规范有效的实践教学不仅有助于思政课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增强科研能力、提升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认识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理论必须和实践结合,才能形成对世界进行物质改造的巨大力量。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将来改变世界的中坚力量,而要改变世界,“仰望星空”的理想信念和“脚踏实地”的埋头苦干缺一不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实践教学在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巨大作用,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学生面对的国际国内环境都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途径更加多样。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环节的实践教学,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形势,贴近学生,积极求新求变,努力把握好以下“五个合”,以充分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关键作用。

    一、把握好课外实践与课内实践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和人自身的物质性活动,它包括相互渗透的三种形式,即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改造社会的实践和改造人自身的实践。因此,思政课的实践,不仅包括师生走出课堂,参与改造自然或社会的如劳动、调研、实习等实践活动,也应该包括师生在课堂内通过参与辩论、模拟、观摩等教学环节,使自身思想水平得到提升的实践活动。来自教育教学一线的思政工作者们也有这样的共识,他们认为:实践的本质就是实践主体的亲身参与,凡是学生作为主体积极主动、亲身参与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实践教学。把握和判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的标准,主要不是看教学场所是否“在社会”,而是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途径是否具有“实践性”[3]。“广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除了进行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与实践相关的教学方式,它既可以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之中,更多的是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之外。”[4]这些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内涵的精准概括,很好地界定了实践教学的范围,为高校开展好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课外实践和课内实践的结合,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发挥好各自在实践教学中的优势。课外实践的主要形式是社会调研、参观考察、生产实习、志愿服务等,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去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形成感性认识,加深情感体验,增强了思政课的亲和力与感染力。但是由于当前多数高校的思政课采用大班教学,课外实践的组织相对困难,加上实践课时不足、教学经费欠缺、相关单位接待能力弱、学生安全缺乏保障等原因,课外实践容易流于形式、“蜻蜓点水”,收不到应有的成效。课内实践的主要形式有辩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教学辅助资料的学习观摩等。在课堂这个共同的时空里,师生充分交流、畅所欲言,学生在与老师、同学你来我往的思想碰撞中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但课内实践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学生接触不到社会,不能获得第一手的、直观的、感性的认知,其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动手能力得不到相应锻炼,其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课外实践和课内实践必须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好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的比例和形式,既不能因为怕出事、怕麻烦而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局限在课堂里或校门内,也不能把实践教学简单地理解为“社会实践教学”而忽略了课堂内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无疑,课外实践的体验感更真实、更强烈,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教学效果也更好,对于大学生来讲具有更大的吸引力。高校领导和相关部门应该在师资、经费、管理乃至评价体系等方面有所思考、有所作为,创造更多的机会,让高校师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到广阔的天地中去,走到工农群众中去。

    二、把握好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整合

    与理论课教学不同的是,实践教学不仅需要更多更有效的资源,也需要对资源进行更合理的配置以取得最大效益。“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掌握的有限资源和任课教师微薄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校内外多种教育力量和实践教学资源的协同作用才能完成。”[5]对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可以节约实践教学成本,形成教学合力,达到1+1>2的效果。

    一是整合师资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政课教师是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的主力军。当前全国各高校都在全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此背景下,高校每位教职员工都同样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不仅在学习上还在生活和思想上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关注和关心,更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能发挥思政课教师发挥不了的作用。学校也可以在社会上聘请英雄模范人物、社会杰出人士、创新创业先锋等作为大学生的校外导师,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奋斗历程,加深对人生的思考和理解。整合师资力量,高校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6],实现全员育人。

    二是整合部门资源。可通过多部门的合作来整合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比如,马克思主义学院可以与教务处实践教学科、校团委联合组织大学生思政课的社会实践,由校团委负责组织实践团队、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负责实践指导、教务处负责实践成果审核,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优势、教务处的管理优势、校团委的组织优势结合起来,在实践选题、团队组合、考察调研、评奖评优等方面互享互通,使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更有力、指导更集中、管理更科学,既能节约资源,又能集思广益。

    三是整合社会资源。各高校要对所在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各专业的实践实验场所、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等进行对接、合作,努力拓展实践教学场所,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做到专业资源与思政资源共享、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共享、政府资源与企业资源共享;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利用所学,助力企事业单位发展,形成实践双方的良性互动,促进共享共赢。

    当前,手机、网络在高校师生中的普及,为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提供了基础条件,高校可以通过思政工作群、微信公众号等进行组织联络,实现资源共享,不断加强思政课教育教學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三、把握好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这两部分需要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理论来自实践,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实践也要紧跟理论创新的步伐。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同时要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无论是课内实践的主题,还是课外实践的内容,都要围绕着思政教学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展开,不能彼此脱节,避免完成任务式的、形式主义的实践。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对思政课教师有很高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就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指导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知识为依托,通过学生对社会实际生活的直接参与和体验,使其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得以优化的过程。”[7]“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实践教学的开展中必不可少,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必须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较强的指导实践的能力,能做理论联系实际的表率。一方面,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沉下心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认真研究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深入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做到学、思、用贯通和知、信、行统一。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版)》中要求:“学校在保障学院正常办公经费的基础上,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专项经费安排使用明确,专款专用。”这从制度上保证了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教师通过深入实践,先行、先看、先悟,然后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实践教学,切实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

    从学生层面来讲,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也必须融合起来。大学生一方面要通过理论学习,树立起崇高信仰和远大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要通过社会实践,锤炼意志品质,培养能吃苦、有担当的精神,担负起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把爱国情、强国志融入报国行中去。

    四、把握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耦合

    高校思政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大学本科阶段开设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五门课程,研究生阶段开设自然辩证法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等五门课程。高校课程思政是指在思政课程以外的各专业课程中,发掘该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民族情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人的使命担当……融入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中,比如可在医学院校的专业教学中引入道德伦理、人文情怀、辩证唯物主义等知识,在外国语学院的专业教学中融入民族复兴、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内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高等教育‘育人本质要求出发,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不能就‘思政课谈‘思政课建设……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育人职责。”[8]“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8]可见,课程思政的目标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各行各业的行家,更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家国情怀、使命担当的建设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要求:“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9]“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9]。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态势,这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大学生成长,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义务,也是全社会的责任义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耦合,回应了时代呼唤,大家要同心协力,把“三全”育人思想深入持久地贯彻下去。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耦合与思政教学资源的整合是一致的。尤其是课程思政,更需要顶层设计,全面谋划,既要形成共识,又要差异化发展,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要积极行动起来。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如果可以借助与专业课程实践实习同向同行的力量,其教学效果定会更加明显。

    五、把握好规范化教学与自主性评价的契合

    与思政课理论教学不同的是,当前全国各高校的实践教学由于没有统编教材、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加上大班授课、经费不足、学生安全等原因,实践教学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存在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其实,对于高校实践教学的开展,教育部早有明确的指导意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10]2011年,教育部进一步明确要求:“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落实学分(本科2学分,专科1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11]可见,教育部已经提出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长效机制、教学计划、学分、成绩评定等规范化的要求。高校相关部门和教学单位要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出台细则,全面加强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做到有教学大纲,有集体备课,有实践主题,有教师指导,有总结交流,有资金支持,有结果评价,有效果反馈。只有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规范化、体系化建设,才能保证师生全员全程参与,从而促进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更好地引导思政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发展。

    实践教学要形成规范完整的体系,必须涵盖教学评价。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学生所完成的成果不尽相同,辩论、讨论、调查报告等不像理论课考试有客观的成绩评定标准,其成绩评定往往是见仁见智。一直以来,思政教育工作者从未停止过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机制、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设计了包括数个一级指标、数十个二级指标的较为复杂的评价体系,但其实际操作效果却不甚理想,过于刻板、精确化的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一一对应的指标要求也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针对这一问题,教育部明确:“学生既可通过参加教师统一组织的实践教学获得相应学分,也可通过提交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相关的实践成果申请获得相应学分。”[12]这里的要求比较简单,表述也不复杂,恰恰为实践教学的评价提供了自主性的操作空间。我们认为,只要大学生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能够积极参与、亲力亲为,达到了知行合一,有情感收获,有思想进步,有能力提升,实现了既定的实践目标,就可以获得良好的实践成绩。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要求:“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联系这两大课堂的桥梁和纽带,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时代要求,更是思政工作者的任务和使命。

    [ 参 考 文 献 ]

    [1] 習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当代广西,2020(17):4-7.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6.

    [3] 郭华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及其体系建构[J].高教论坛,2010(8):40-42.

    [4] 何宏成.浅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4):75-78.

    [5] 汪洪,叶芃,张文学.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J].高等教育研究,2008(11):84-87.

    [6] 《人民日报》评论员.党的领导是思政课建设根本保证: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22(1).

    [7] 李瑞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及特征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6):31-34.

    [8] 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9]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10]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EB/OL].[2020-05-26].http://www.moe.gov.cn/s78/A13/sks_left/s6387/moe_772/tnull_9310.html.

    [1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的通知[EB/OL].[2020-05-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101/t20110119

    _114966.html.

    [1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EB/OL].[2020-05-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from=timeline.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