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视域下珠三角对外贸易跨文化交际人才需求分析
熊璐 全小燕 李文勇
[摘 要]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对于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经贸人才需求也在不断上升,高校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贸人才能为大湾区的发展提供“源动力”。基于需求分析理论,采用调查问卷的研究方法,分析珠三角对外贸易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情况,探索经贸领域职业型跨文化交际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对外贸易;职业型; 跨文化交际人才;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 F740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 ? ? [文章編号] 2095-3283(2020)10-0072-05
A Need Analysis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alents in Foreign Trade in Pearl River Delt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u Bay Area---Based on Huali Colleg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ong Lu ? ?Quan Xiaoyan ? ?Li Wenyong
(Huali Colleg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1325)
Abstract: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is one of the regions with the highest degree of openness and strongest economic vitality in China , and ha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 in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the demand for economic and trade talents with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 is also ris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cultivat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alents for foreign trade to provide "source pow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ater Bay Are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need analysis, this article uses a questionnaire research method to conduct a survey on the senior students majored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analyzing the need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alents in the foreign trade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explores the suitable training model for vocational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alents in the economic and trade field.
Key Words: Foreign Trade; Vocational;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alents; Need Analysis
一、引言
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为“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必须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因此在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下,开展针对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培养符合跨文化需求的国际人才是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需求,也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务实选择。
二、需求分析理论
需求分析理论是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对需求进行研究的方法(陈冰冰,2010),最初应用于ESP。其本质是发现需求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而设法缩小、弥补差距。国外学者对需求分析理论研究与探索已有三十余载,一般认为完善的需求分析模型包括“目前情景分析”和“目标情景分析”(Robinson, 1991:8-9)目前情景是指学习者学习ESP之前已有的语言水平及对下一阶段学习的需求与期待,而目标情景是指未来工作环境对学习者的要求及学习者对这种要求持有的态度(史兴松, 2014)。
国内学者大都将需求分析划分为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个人需求分析侧重目前情景分析,社会需求分析侧重目标情景分析,其中以学生及教师为研究对象的目前情景分析在国内占主导(如蔡基刚、陈宁阳,2013;俞建耀, 2014),而以具体工作环境的实际需求为研究对象的目标情景分析较少。本文以珠三角对外贸易企业和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的大四实习生为调查对象,探讨职业型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是对广义经贸外语人才社会需求的有益探索。
三、研究设计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始建于2001年,自建校就开始招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近几年来学生就业率均超过98%。从就业情况看,大部分学生都珠三角从事经贸类工作。鉴于此,本研究结合应用型院校性质,以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2016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四实习学生为研究对象(实习学生的实习单位基本上都是通过网络招聘和现场招聘的方式获得,也有部分学生是被派往学校的实习基地实习),分析珠三角对外贸易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情况,探索适合我院的经贸领域跨文化交际职业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研究问题
1.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分析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珠三角对外贸易企业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类型及标准。
2. 基于珠三角对外贸易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类型及标准的分析,以贸易型的工作岗位为导向,提出对我院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二)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在珠三角实习的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2016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四实习学生,问卷通过微信平台向实习生发放,调查从2019年9月开始到2020年1月结束,即在学生实习了一个学期之后,学生根据用人单位的面试要求及实习实践填写问卷,具有一定的效度。共发放问卷156份,收回156份,有效问卷150份,问卷有效率为96.15%,取得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三)研究方法及步骤
对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根据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型的内涵层面(顾晓乐,2017)编制了调查问卷,问卷分为“基本信息”(实习单位所在行业及性质、实习生的岗位类别)、“知识”( 语言知识、专业知识及文化知识)、“技能”(通用技能、专业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态度主要靠知识和技能促成,三个部分共12道题(5道单选题,7道多选题),力求从不同角度调查实习单位对国贸人才的需求情况。
(四)研究结果及讨论
1. 实习单位性质、行业分类及实习生的岗位类别
用人单位的性质分类参照招聘网站的划分标准(我院实习大部分是通过招聘网站找到实习单位),行业分类参考国家行业分类标准(史兴松,程霞 2019)。从150名实习生应聘的实习单位性质来看,私人企业占据44%,民营企业占据36%,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均在5%左右,事业单位最少。在这150家实习单位中,商务服务业占35.33%,制造业占24%,互联网行业占19.33%,物流业占6.67%,剩余少数为教育培训业、金融业、文化服务业。在150名实习生中,有69人在外贸员岗位实习,占总人数的45.82%,有21人在跨境电商岗位实习,占总人数的14%,有22.33%的同学选了“其它”,具体情况有待进一步调查。初步统计表明,国贸专业学生择业范围广,但大部人选择进出口外贸企业及跨境电商公司,所在实习单位性质多为私人企业,行业为传统的制造业及新兴的商务服务业。这与我院贸易型工作岗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吻合,及职业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也适应了珠三角传统制造产业及新兴商贸服务产业相结合产业模式人才需求。
2. 学历要求
实习单位在招聘同一岗位的学历标准,本科为62%,大专为28%,基本没有企业要求实习生的学历为研究生或以上。说明用人单位较青睐的是掌握国贸理论知识,商务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3. 语言知识与技能
语言知识与技能要求主要体现在相关证书和英语应用能力要求两个方面。62.67%的企业要求实习生有CET-4证书,8.67%企业要求实习生有CET-6证书,没有企业提及对BEC初级及BEC中级的要求,28.67%的企业未提及任何要求。这表明,CET证书在整个就业市场仍然具有较高的认可度。由于我院学生的实习范围大多集中在私人企业和民营企业,所以实习单位对BEC这种外企认可度较高的证书鲜有要求。未提及任何要求的,可能是实习单位更看重实习生的实际英语应用能力及综合素质,这一点待以后相关研究加以求证。
从实习单位对国贸人才的英语应用能力来看,47.33%的实习单位要求实习生能够熟悉商务英语信函写作,邮件沟通流畅;43.33%的企业需要招聘人员能够口语流利,能独立与国外客商进行交流,21.33%的企业需要招聘人员能进行商务文书翻译,说明用人单位对实习生的书面及口头交流都很重视。
4. 企业对于专业技能与通用商贸技能的要求
从数据可以看出,市场营销能力是实习学生认为实习单位最希望他们具备的,有68.82%的企业希望实习生具备这项专业技能,其次是熟悉外贸流程,有45.16%企业希望实习生具备这项技能,用人单位对其他专业技能也都有一定的要求。对于通用的商貿技能,58.06%的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办公文秘技能,37.63%的用人单位对商贸礼仪提出要求,在大数据背景下,用人单位也很看重员工的信息调研能力,30.11%用人单位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这说明为满足社会需求,国贸专业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专业知识的讲解,而应该引导学生广泛学习通用商务知识,熟练掌握解决实际商务问题的知识和技能。
5. 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其他素养(这项数据较高,说明大部分企业对员工都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
就对外贸易这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而言,商贸人员是贸易双方的沟通桥梁,因此,商贸人员须了解贸易双方的文化、风俗习惯、交际策略等因素,才能促进商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从调查数据可知,67.74%的用人单位看重实习生的谈判协调能力,38.71%的企业强调适应国外客商文化的能力,这项数据高于强调能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这跟我国的对外贸易企业大部分以出口导向有关,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了语言文化生态不平衡的问题。
实习生认为用人单位对“责任心、团队合作、沟通能力、服务意识、应变能力”等其他职业素养都有明确的要求:92.47%的实习单位要求实习生“责任心强”,84.95%的实习单位要求具有“团队合作能力”,80.65%的实习单位要求具有“沟通能力”,75.27%的实习单位要求具有“服务意识”,75.27%的实习单位要求具有“应变能力”。说明实习单位非常看重实习生的其他综合素养。
6. 课程设置方面的调整
实习生经历了半年的实习之后,根据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认为学院应该在课程方面做出调整,其按比例大小依次为,增加专业核心课(60.22%)、增设英语知识和技能课(59.14%)、增设跨文化交际课(53.76%)和增加人文素养课(35.48%),另有6.45%选择了其他。从数据可以看出实习生希望通过学校课堂教育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即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的内涵层面:“知识”与“技能”。
7. 实习生经历了一个学期的实习之后,根据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认为学院应该举办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活动,其按比例大小依次为,增设到企业商贸岗位交流实践的机会(82.8%)、举办商贸活动模拟比赛(68.82%)、邀请商贸企业有经验的职员来校开讲座(60.22%)和举办英语文化知识竞赛(23.66%),另有4.3%选择了其他。从数据可以看出实习生希望通过学校开展相关的活动及提供真实的商贸环境来提高跨文化实践能力。
四、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从问卷数据分析来看,珠三角外贸型企业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跨文化交际能力及较强的商务实践能力。因此学校在制定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时,除了要考虑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专业知识外,还要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实践技能,这样才能凸显应用型院校职业型人才竞争优势,才能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外交流合作的需要。
(二)优化课程设置
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后,必须设置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体系。根据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型的内涵层面及调查问卷提炼出的履行岗位职责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设计。在设置时突出 “一体两翼”即 “主体突出”(专业知识稳固)“两翼丰满”(语言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专业知识稳固是指系统开设专业类课程,如会计学、统计学、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学、国际商法、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结算等,以此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国际贸易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外向型人才。
语言基础扎实是指在基本的语音、语法、听说、阅读、写作课程之外还应加强商务口笔译、商务谈判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及写作能力。突出语言类课程的重要地位,这是经贸类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所在。
实践能力强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指专业技能,二是指跨文化交际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注重学生商贸操作能力的培养,比如懂得如何填制信用证,熟悉业务谈判的技巧,学会利用图片处理软件编辑、推销产品,利用 Excel 整理、汇总数据等。因此建议加强外贸函电、单证实务、商务谈判、跨境电子商务、办公软件操作等课程的教学,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商务交际过程中,只掌握语言还远远不够,还需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交流禁忌等。实践证明,商务交际的失败,往往是语言形式正确但话语方式不够得体所致。为此,增设跨文化交际导论、欧美文化概论等人文素养课程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身份意识,提升对文化多元性的认识,是商务交际成功的关键之举。
(三)创新培养方式与手段
正如上文所述,通过本次实证调研,我们发现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突出实践能力,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建议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可以根据专业学习的进程,按照校内实训( 第 5、6 学期),校外实践( 第 7、8 学期) 的步骤安排。校内实训则可以借助实训软件,在实验室里进行模拟交易、模拟谈判等训练; 校外实践则是参与到真实的商务实践活动中,比如假期企业实习、交易会或展会实习等(舒薇, 2014:179)。同时,我们也建议独立学院与当地政府、企业合作,努力开拓实习基地,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增设学生到商贸岗位交流实践的机会。同时建议学校多开展各种英语文化知识竞赛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多组织商贸活动模拟比赛、邀请商贸企业有经验的职员来校讲座等培养学生跨文化行为能力。
(四)打造雙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讲授语言类课程和国际化课程的老师均来自外语学院,虽然他们拥有娴熟的英语基本功,但他们在授课时过于强调语言的工具性,而轻话语方式,并且由于没有从业经历和实践经验,对商贸、经济、管理、营销等领域的知识了解也不够全面所以授课质量和效果势必大打折扣。因此,建议通过学历教育、在岗培养、国内外进修与学术交流、行业实践等方式,使教师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与教学能力。国贸专业也可以聘请具有行业企业背景的兼职教师和外籍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有益补充(严明, 2020.7 )。
五、结语
本文以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大四实习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了珠三角对外贸易企业职业型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这些企业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跨文化交际能力及较强的商务实践能力,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对标企业实际用人需求,培养符合地方经济所需人才,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源动力”。
[参考文献]
[1] Robinson P C. ESP Today: A Practitioner's Guid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2] 陈冰冰.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论构建[J].外语学刊,2010 (2):120-123.
[3] 蔡基刚,陈宁阳.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专门用途英语需求分析[J]. 外语电化教学,2013(5).
[4] 顾晓乐.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之理论和实践模型[J].外语界,2017 (1):79-88.
[5] 史兴松. 外语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社会需求分析[J].外语界,2014(6) :79-86.
[6] 史兴松,程霞.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J].外语界,2019 (2):65-72.
[7] 舒薇.基于需求分析的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外国语文,2014,30(4):175-179,187.
[8]严明.《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指南》与商务英语一流本科专业建设[J].外语界,2020 (1):2-14.
(责任编辑:顾晓滨 马 琳)
[作者简介]熊璐(2001-),女,江西萍乡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学;李文勇(1989-),男,广东湛江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世界经济学,国际贸易学。
[通讯作者]全小燕(1981-),女,江西南城人,讲师,研究方向:商务英语,外语教学。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粤港澳大湾区视域下珠三角对外贸易跨文化交际人才需求分析—以职业型人才为考察维度”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201913656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