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小学暑期学校的运行及其启示

    张家军 鲍俊威

    摘要:美国中小学暑期学校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检验,其在预防暑期犯罪行为、为学困生提供补救性教育、弥补弱势阶层子女的学业差距、减少学生暑期学业损失、提高教师收入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美国中小学暑期学校之所以能正常运转,离不开其在资金、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出勤要求、活动安排等方面都采取了相应的举措。借鉴美国中小学暑期学校的发展经验,对我国改进中小学学困生学业问题,改善弱势儿童教育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合理规划学生暑期时间改善课程设置等方面富有启迪。

    关键词:美国? 暑期学校? 保障措施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在2010年指出,随着教育成绩的国际比较变得越来越重要,学校暑期成绩损失和学业成绩差距的解决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研究证明,学生尤其是弱势阶层学生和成绩不佳学生都能从暑期学校中获益。美国作为利用暑期时间发展教育事业的带头国家,其暑期学校的发展为我国学校发展提供了许多启发。

    一、美国中小学暑期学校的目标

    1.预防暑期犯罪行为,减少反社会行为的产生

    让孩子远离街头犯罪是暑期学校的最初动力[1]。暑期学校由假日学校发展而来,其建立的初衷是为了解决移民子女的暑期生存问题。在炎热的夏季,移民子女待在简陋廉价的公寓里闷热难受,又无钱到乡间避暑,所以不得不散布在街头、居民区附近[2],这种状况极容易导致学生犯罪行为的产生。于是,一些有识之士强烈批评暑期学生流浪街头现象的存在,富豪和慈善家也开始捐资助学。

    早期的暑期学校课程以娱乐性、实用性为主。如绘画、音乐、讲故事、木工、烹饪、缝纫等,不注重纯知识的学习,而注重手工训练。学校在课程安排以及組织学生的活动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即爱美国的思想,确保不同国家的移民能在美国和睦相处[3]。可以说,早期的暑期学校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

    2.提供补救性教育,缩小学生学业差距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暑期学校可以为弱势学生提供补救性教育[4]。中上阶层的家庭可以为他们的孩子聘请家教,而学校提供的暑期教育项目可以为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服务,从而缩小不同阶层学生之间的学业差距。暑期补救性教育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旨在帮助学生达到毕业或升学的最低能力要求;第二类,在正常学年中某门课程不及格的学生可以利用暑期学校重修该课程;第三类,为某些残疾学生提供学校和政府资助的暑期项目,确保残疾学生接受免费适当的教育;第四类,通过提供补充教育服务来打破弱势阶层的自我延续循环,缩小贫富阶级子女之间的成绩差距[5]。

    随着暑期学校的不断发展,其不断演化为强制性的补救性教育场所。作为将“责任制”引入公共教育运动的一部分,美国所有大城市地区的学区几乎都采用了强制性的暑期补习学校计划。芝加哥公立学校于1996年首次采用了强制性暑期学校。随后,巴尔的摩、波士顿、丹佛、纽约、洛杉矶、费城、华盛顿特区等学区纷纷效仿芝加哥,要求未通过年终成绩测试的学生参加暑期补习班。在2000年,全国将近27%的学区都要求不及格的学生上暑期学校,来作为升学的条件[6]。

    3.提供学分课程,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业需求

    随着暑期学校在提升学生学业成绩方面的作用日渐明显,许多学者认为暑期学校也可以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帮助。康南特的观点是思考暑期学校作用的又一个转折点,他在《美国高中》一书中建议教育委员会不仅要为那些在学校苦苦挣扎的学生提供暑期学习的机会,也要为那些需要更加灵活的课程安排或寻求丰富教育经验的人提供暑期学习的机会。20世纪60年代,面对婴儿潮带来的危机,暑期学校用来加快学生毕业速度,为越来越多的学生腾出教育空间的作用逐渐显现[7]。

    暑假也被认为是为有学术天赋和其他才能的学生提供专业课程的理想时机。此类课程通常包括超出学校课程范围的高级课程,例如在高中一级,这些课程的内容可能以大学一级的课程为基础,加速有学术天赋和才能的学生的晋升需要。

    4.减少暑期学习损失,提升国家教育竞争力

    暑期学生学习损失现象引发了美国联邦政府的关注。为了提升国家教育竞争力,培养更多的人才,美国在提升暑期教育质量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在美国时间和学习教育委员会(简称NECTL)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美国学生必须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学生和教师都需要更好的方式来利用学习时间[8]。库珀等人研究了暑假对学生学习成绩损失的影响,他们的元分析表明,学生秋季的平均成绩比春季的平均成绩低十分之一左右。学生学业成绩的“暑期下滑”现象非常普遍,低收入学生的阅读和数学成绩下滑的尤为明显[9]。因此,减少学生暑期学习损失,成为暑期学校开设的另一目标。

    5.拓宽教师实践渠道,发展教师专业能力

    尽管许多教师把暑期看作是放松、娱乐和恢复活力的时间,但部分教师会利用暑期教学的机会来补充他们的收入和培养更多的专业技能。暑期学校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学业帮助,同时对教师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许多教师认为暑期学校对于发展自身的专业能力、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方面有很大的益处。首先,暑期学校的教学压力较小,教师可以利用暑期学校来实施新的教学策略;其次,暑期学校为教师提供快速分析学生学业状况的机会,让教师习得额外的教学技能,帮助教师在课堂中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再次,暑期学校帮助教师获得对不同年级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最后,暑期学校帮助教师提前与学生及其家长建立良好关系,让教师对每个学生更加了解,对特殊学生也能更加聚焦。

    二、美国中小学暑期学校的运行保障

    1.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

    暑期学校的资金来源通常由联邦资金、州政府资金以及私人资金三部分所组成,三者共同为暑期学校的运营构建了稳定的资金流[10]。联邦政府在暑期学校资金支持中占较大比例,其中:“一号标题法案”(Title I)补助金、21世纪社区学习中心计划补助金(简称21st CCLC)、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为贫困家庭临时援助基金(简称TANF)、儿童保育和发展基金(简称CCDF)、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的社区发展拨款(简称CDBGs)等都可以用来为暑期学校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此外,各州政府的特别征税以及慈善基金和家长筹资等私人资金都可以支持暑期学校的发展。

    2.课程设置灵活化

    暑期学校的课程质量对于提高学生成绩至关重要。为了有效提升学生成绩,暑期学校的课程设置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采用高质量的商业化课程;其二,课程设置应与改进学习相关,让地区课程专家参与课程设置,以确保暑期学习的课程与学年课程和目标保持一致;其三,设置跨地区标准化课程,集中购买或开发课程,供全区所有教师在暑期使用;其四,将差异化策略运用于课程内容中,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程目标;其五,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课程任务,所有地区的课程内容都包括数学与英语语言艺术;其六,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设置个性化课程,确保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得到额外的支持[11]。

    3.教师聘用规范化

    教师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最大。为了发挥暑期学校投资的最大效益,学区需要聘用他们最好的和最有积极性的教师。首先,教师甄选程序非常严格。这些程序包括要求教师写一个说明以解释他们在暑期项目中工作的动机、对教师进行面试、征求校长的建议、在延长聘用期之前观察课堂上的教师的表现等等。其次,教师的选拔需要综合评估。暑期学校负责人在招聘教师时需考虑其学年的教学表现。还有学区根据学生表现、教学观察、学生调查和其他数据制定教师效能的衡量标准,以此来评估教师。最后,暑期学校尽可能聘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并且所有的暑期教师都需要拥有大学学位和相应的教学证书[12]。

    4.出勤要求严格化

    学区暑期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成绩。除了保证课程质量外,学区还需要吸引学生参加课程,并确保其稳定的出勤率,出勤率的增加与学业成绩提高紧密相关。为保障暑期学校的出勤率,學校设定了以下要求:首先,设置注册截止日期,包括招生截止日期和入学截止日期。设置招生截止日期能够预测招生人数,并根据人数来规划教室、招聘教师等;设置入学截止日期能够确保更高的平均日出勤率,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其次,制定明确的出勤政策并跟踪出勤情况。例如将参加暑期学校的出勤率与升学挂钩,或者采取开除未出勤者的做法来保证出勤率。最后,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的机会以及其他奖励来提高学生出勤率。

    5.活动内容丰富化

    所有地区的暑期学校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拓展活动,如艺术、体育和科学探索。学区在提供拓展活动方面有多种目标和期望。首先,地区领导希望通过宣传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暑期学校。其次,各区希望通过提供丰富的活动来缩小不同阶层学生之间的“机会差距”,为低收入学生提供一些文化机会。再次,教师们普遍认为,提供丰富的活动内容有助于孩子的个人发展,对其成长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最后,一些地区利用拓展活动来促进学业发展。一些活动,特别是戏剧表演,能有效改善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13]。

    三、美国中小学暑期学校运行的启示

    1.凝聚教育力量,改进中小学学困生学业问题

    我国中小学对于学困生的改进集中在课堂内进行,主要是依靠教师的爱心、责任、激励、行为指导等来实现对学困生的转化。然而,由于班级中的学困生多少不一,教师及学校工作的重心是按进度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将重点放在学困生的补救上面,所以,这种学困生转化策略的有效性得不到制度性的保障,且为教师增添了许多工作负担。

    基于当前国情,设立像美国暑期学校那样规范的公立补习场所还存在一定困难,但可借鉴美国暑期学校对于补救学困生的有关做法,对学校等有关部门提出改进学困生学业问题的制度性规范要求。首先,学校应为学困生提供强制性补救教育,在学年结束后,没有达到及格水平的学生需由学校集中管理,强制要求其参加补救性教育,改善其学习现状。其次,学校应多方面筹措资金,凝聚国家、地方及社会群众的力量,为开展学困生补救性教育提供资金保障。再次,严格教师聘用筛选程序,选用有经验且有积极性的教师为开展补救性教育提供师资保障,为教师改善学困生提供持续的帮助与支持。最后,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拓展活动,以活动促进学业提升,改善学困生的课堂不良行为。

    2.维护教育公平,改善弱势儿童的教育问题

    教育公平在学校层面的体现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察:一个是外部公平,从体制、财政、办学等方面分析,更加强调均衡公平,旨在促进每个学生的公平机会与权利。另一个是内部公平,从微观层面的课程、班级等进行考量[14]。早期的科尔曼报告指出,关于学生学校成绩的研究一致表明,家庭背景差异对学校成绩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学校特征方面的差异[15]。由于贫困家庭缺乏相应的经济、文化及社会资本,他们无法为其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导致其子女的学业水平远远落后于中产阶级子女。正是暑期学校的存在,为缩小不同阶级学生的学业成就差距提供了保障,从而更好地改善阶层固化,促进阶层流动,实现教育公平。我国可以借鉴美国暑期学校经验,从内外部两方面支持学校实现教育公平,多为贫困家庭的儿童提供补救性服务,给予弱势儿童更多的教育关注,着力改善弱势儿童的学业问题。此外,美国暑期学校在支持移民子女教育问题上的做法给我国改善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提供了一定的参照。面对农民大规模流入城市务工,保障其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既是教育公平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16]。利用暑期公立化教育为随迁子女提供相应的教育补救,从而保障其接受教育的起点、机会与权利公平,可促进其学业水平的提高。

    3.促进教师发展,提供合法有偿补习途径

    在我国,教师有偿补习一直被视作有悖教师伦理、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2009年至今,国家出台了禁止教师有偿补习的许多文件,明确指出在职中小学教师严禁参加校外培训机构或其他有偿补课等。对违规教师将给予批评教育、诫勉谈话、责令检查、通报批评直至相应的行政处分。然而,支持有偿家教的人士认为,家教市场的繁荣也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为学校教师等人员提供兼职机会和收入补充[17]。补习市场的存在为学校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经验的途径,有助于教师反思自身的不足,提高教学的质量[18]。

    研究者发现,如果某些地区或者某类学校的高素质教师所占比例较高,且此类教师能够在补习中为学生带来切实收获的话,那么禁止有偿补习政策在对应区域就没有落地实施的必要性[19]。将教师有偿补习限定在公立化的学校之中,不仅能够保障补习的质量,有效的规范暑期补习乱象,而且还能使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发展,提升教师的工资待遇。因此,借鉴美国暑期学校对教师提供有偿补习的相关做法来规范教师补习乱象、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4.理性审视减负,规划学生暑期时间

    基础教育阶段课业负担问题的根源在于受教育群体巨大基数与有限的机遇总量之间的矛盾。在现阶段,倘若不从根本上改变教育制度,盲目强调减负只会加剧弱势阶层儿童与中上层儿童的学业差距,导致阶层固化愈演愈烈。

    教育是社会中的教育,其具有社会制约性。优质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促使学生必须尽力去争夺,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盲目减负,对于家庭资本薄弱的弱势阶层子女来说无疑是灾难。与中上阶层家庭的儿童相比,弱势阶层儿童的家庭资本远远落后,不同阶层的学生在暑期学业水平差距拉大的现象已经被美国学者所证明。弱势阶层家庭无法为其子女提供优厚的家庭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因此无法满足其子女假期的多种教育需求。在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中,弱势阶层儿童的竞争力逐渐减弱,“寒门再难出贵子”现象就是很好的说明。片面强调减负,对于弱势阶层儿童的境遇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我们应该理性审视减负问题,合理规划学生的暑期时间。国家、地方及学校应共同筹划,为学生尤其是弱势阶层的学困生提供制度化的暑期补习规划,缩小不同阶层学生之间的学业差距,使得弱势阶层学生获得阶层流动的机会。

    5.灵活课程设置,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

    美国中小学暑期学校促使学校教育具有更大的弹性空间,它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学分课程,用差异化的方式设置课程标准,以此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需要。我国可以借鉴美国中小学暑期学校的学分课程经验,为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灵活的课程支持,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学生的素质是多样化的,社会的发展也是多样化的,如何根据学生和社会的发展灵活设置课程一直是教育所关注的问题。从1999年至今,国家一直对课程改革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与努力。我国正处于课程改革推进的关键阶段,需要着力检验课程改革的“深水区”,推动课程改革进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阶段,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20]。然而,当前的课程设置依然面临着指向应试教育升学压力的困境,其固有模式依然难以改变。因此,转变课程设计的固化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我们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我们可以根据国情,作出课程设置“基本+灵活”的相关尝试。在全国中小学推行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为主题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从而大力丰富我国中小学课程体系,尤其是在高中阶段,更要大大增加课程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21]。将差异化、个性化策略融入课程标准及建设,探索适合我国学生多样化发展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5][7] Cooper H,Borman G D.Making the most of summer school:a meta-analytic and narrative review[J].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2000,65(01):1,4-6+5.

    [2][3] 陳燕文. 从假日学校到暑期学校——1894-1915美国纽约市暑期教育的演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北京: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教育史研究》编辑部,2009:4,4.

    [4] Austin G R, Walbesser R H H,Jr.The Effectiveness of Summer Compensatory Education: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72, 42(02):171-181.

    [6] Cooper H.Summer School:Research-Based Recommendations for Policymakers.SERVE Policy Brief[J].2001:2.

    [8] Kane C M.Prisoners of Time:Research.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Need To Know[M].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Superinten-

    dent of Documents,Mail Stop:SSOP,Washington,DC 20402-9328. 1994:32-33.

    [9] Cooper H,Nye B,Charlton K,et al.The Effects of Summer Vacation on Achievement Test Scores:A Narrative and Meta-Analytic Review[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6,66(03):227-268.

    [10] Schwartz,Heather L.aking Summer Count:How Summer Programs Can Boost Children's Learning.Monograph[J].RAND Corporation,2011.Retrieved from http://www.jstor.

    [11][12][13] Augustine C H,Mccombs J S,Schwartz H L,et al.Getting to Work on Summer Learning.Recommended Practices for Success[M].2013:17-22,23-28,29-34.

    [14] 黄忠敬,孙晓雪.深入学校内部的教育公平追求[J].中国教育学刊,2019(09):16-21.

    [15] 詹姆斯·S.科尔曼,等.科尔曼报告:教育机会公平.上册[M].汪幼枫,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271.

    [16]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状况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8(04):13-21.

    [17] Silova I.Private tutoring in Eastern Europe and Central Asia: policy choices and implications [J].Compare,2010,40(03):327- 344.

    [18] 梁亦华.从教师角度看影子教育对师生制影响[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4(04):89-99.

    [19] 郭科,顾昕.教师有偿补习为何屡禁不止: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视角分析政府监管的困境[J].教育与经济,2016(02):53-60+67.

    [20] 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5-11.

    [21] 项贤明.七十年来我国两轮“减负”教育改革的历史透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7(05):67-79.

    【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