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中的教师角色新定位

     唐蓓

    

    摘 ? ?要:新课标、新教材,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学科核心素养、议题、情境、活动、教学评一致等,众多的新概念、新理念,需要我们及时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努力成为议题的设置与发起者、活动的策划与推进者、评价的设计与实施者、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者,以更好地适应深化课改要求、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关键词:活动型学科课程;议题设置;活动策划;评价设计;课程开发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确立了“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 [1]2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 [1]41的建议。这对我们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以2019年浙江省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活动评审中几位选手执教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为例,对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谈些自己的看法。

    一、议题的设置与发起者

    新课标指出,“教学设计能否反映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思路,关键在于确定开展活动的议题”[1]41。作为“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1]2的议题,应当源于学生的现有生活经验,又适当高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既能无缝衔接学科教学内容,又能延伸实践价值,这要求政治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位优秀的议题设置者与发起者。

    海宁市第一中学张峥凯老师在本次评审活动中,为本节课的教学设置了如下议题并通过三大环节层层展开。

    议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是如何确立和完善的?

    环节1:改造之路——故事续写

    环节2:探索之路——原因探究

    环节3:反思之路——信念追寻

    张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议题,通过三个环节,师生共议,层层推进,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展现了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魅力。张老师的这节课,对我们设置并在教学中发起议题,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第一,要善于创设议的情境。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设问,优良的议题,离不开具体情境的支撑。情境是课堂学生思维活动的基本载体和有效触发点。只有内涵丰富、逻辑清楚,才能有效激发、引领学生的问题思考。在本课教学中,张老师分别创设了“一化三改”“一五”成就、年代尺等三个议题情境,分别对应“故事续写”“原因探究”“信念追寻”三个活动,为学生深度参与教学活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第二,要重视设计议的任务。议题任务是教学议题的核心,也是学生课堂活动的重要切入口,是知识、素养与情境之间的桥梁。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张老师设置了一组关联性的任务:“按照给定的故事情节进行编写”“列举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分析原因”和“探究建设之路曲折的启示”,层层深入,既落实了教学任务,又培育了学生的学科素养。

    第三,要有效拓展议的空间。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精髓在于学生的“活动”,既包括社会实践活动,也包括学生的思维活动。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讨、争论、思考,即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地“议”起来。在本课教学中,张老师分别通过故事续写、小组讨论、独立思考等多种任务形式,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机会,有效拓展了学生议的空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活动的策划与推进者

    新课标强调,“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要使活动设计成为教学设计和承载学科内容的重要形式”,“要对应结构化的学科内容,力求提供序列化的活动设计,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1]41。这要求我们教师在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过程中,必须努力成为一位优秀的活动策划者与推进者。

    景宁中学毛荣芬老师在教学中,围绕“社会主义为什么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中心议题,以“照片背后的故事”为主线,序列化设置了三个层层推进的课堂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活动1:回望来路——古代辉煌 ?近代衰微

    任务:用一个词语描述照片中老百姓的表情;解读老百姓悲苦表情背后的时代信息。

    活动2:确定道路——乘风破浪 ?蓄力前行

    任务:比较这张图片与第一张图片中人们表情的变化,为什么“一化三改”中的老百姓脸上是扬着笑的?为什么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人民会举国欢腾?

    活動3:开拓新路——笃行致远 ?锦绣前程

    任务:假如由你来执导《我和我的祖国》,以10年为一个时间节点,你会选择哪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作为电影素材?

    从毛老师的这节课中可以看出,要成功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教师作为活动策划与推进者的定位很关键。主要体现在:

    第一,巧妙架设活动主线。活动型学科课程,要求我们的活动设计应有“清晰的线索”。这条线索,既是推进教学活动序列化的逻辑主线,也是实现学科内容结构化的内在依凭。毛老师围绕“社会主义为什么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议题,紧紧抓住“照片背后的故事”这一主线,精心选择材料、创设情境,有机串联起了整个课堂教学。

    第二,精心构建活动环节。依照活动主线,教师要为整个课堂活动构建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活动环节,并根据教学需要,依次适时推出各个活动。毛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回望来路”“确定道路”“开拓新路”三个环节,由浅入深、徐徐展开,很好地实现了课堂活动的流畅推进。

    第三,充分做好活动预案。从课程理念、教学要求视角审视,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是较为高端的教学类型,教学中存在比较多的不可预知因素,如果处理不当,会严重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表情解读、信息比对,还是电影素材选取,毛老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与推进者,事先都作了精心的准备和评估,充分做好了活动预案,保证了各项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

    三、评价的设计与实施者

    新课标强调,建立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机制,“要注重学生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行为表现,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政治认同度、价值判断力、法治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等,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1]3。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呼唤新的评价体系,要求我们教师学会做一个全新的评价设计者与实施者。

    毛荣芬老师在教学中,为多个学习活动做好了精心的评价设计。如在第三个活动“假如由你来执导《我和我的祖国》,以10年为一个时间节点,你会选择哪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作为电影素材”之后,毛老师就参照新课标教学与评价建议中的评价方式,针对性地制定了小组活动评价表。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等级评价,主要维度如下表:

    [维 ? 度 等级 小组活动目标明确恰当 小组成员参与度高,小组成员间配合主动 汇报者能流利地表达小组观点,并能为主要观点提供例证 ]

    (注:等级为A、B、C、D)

    这样的评价设计及其实施,聚焦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不仅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向上的导航,更能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提供持续的激励,给我们诸多启示。

    第一,回归课程教学。在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中,必须坚持意义优先、兼顾形式的原则,即坚持“为课程内容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影片素材解读,还是选取理由的说明,毛老师都通过及时评价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归“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是如何确立和完善的”这一中心议题,进而培育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必然性的认同,最终有效达成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

    第二,明确价值导向。围绕议题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是开放的、生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观点碰撞与交锋是难免的,这也是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的意义所在。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堂越是开放,就越需要教师加强引领和引导。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毛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开国大典、“一五”成就、“文化大革命”、中国“入世”等信息,适时询问其他小组的不同意见,通过师生、生生等多种评价,最终把学生给出的不同的“答案”统一到了“道路自信”这一基本点上,有效地达成了政治课堂的价值引领。

    第三,涵养核心素养。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所在。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实施必要的评价,既是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本课教学活动中,学生根据具体任务,参与小组讨论,清晰陈述观点,毛老师及时对相关活动参与情况予以积极的评价,本身就是一个有效涵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

    四、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者

    新课标强调,要“鼓励和支持教师根据当地实际,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有效实施创造条件”[1]54。其实,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中,议题的设置与发起、活动的设计与推进、评价的设计与实施,都离不开教师的一种能力——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能力。这意味着,教师要真正适应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必须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课程开发者与建设者。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的孙艺伟老师在教学中,围绕“为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议题,设计了两个课堂活动和一个课外活动。

    课堂活动1:课堂演说——人民的选择

    任务: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经颁布,便在金华专区引发人民群众的热议。假如要你作为代表,向各界群众就此发表演说,你将说些什么?

    课堂活动2:探究活动——群众的智慧

    任务:假若由于在“三大改造”中的突出表现,你被推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为更好反映群众心声,请你广泛地听取各方意见,并汇总成发言提纲在会议上交流。

    课外活动:课外实践——回望来时的路

    任务:利用收集老照片、采访老金华人等多种形式,参与学校的“金华七十年·回望来时的路”展览活动,感悟从历史中走来的“信义和美、拼搏实干、共建图强”的金华精神。

    孙老师的这节课,给我们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更好地适应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启示。最主要的是,孙老师做到了三个“贴近”。

    第一,貼近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要服从并服务于课堂教学的需要,要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孙老师设计的这三个活动,无论是“课堂演说”,还是“探究活动”和“课外活动”,内容上都指向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必然性,素养上都指向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都直接体现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特点与功能。

    第二,贴近学生。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的实施,实际上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生本化的过程。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既是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者,也是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研究学情,坚持学为中心,真正使思想政治课教学贴近学生。孙老师在教学中设计的任务,无论是代表发言、提案提纲,还是收集老照片,都坚持了学生视角,就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言,真正贴近了学生。

    第三,贴近生活。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政课的鲜明特色,活动型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必须贴近现实生活,做到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更好地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孙老师设计的“金华专区”代表、“金华七十年”展览活动,都是意在贴近生活,让学生的学习与自己的生活相融合,让学生在自己日常的所闻、所见、所思中,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