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中道德风险规避问题探析

    史冬梅 马伊莎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受金融业客观性质的影响,金融监管中的道德风险时有发生,尤其是金融业在网络技术的驱动下,这一问题的隐蔽性更强,如何加强金融监管,确保道德风险的最小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从我国金融监管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入手,通过分析其产生的根源,提出了加强金融监管,规避道德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金融监管;道德风险;规避风险

    一、金融监管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

    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金融业中道德风险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金融市场的秩序,主要表现于以下几点:

    1.金融交易公平性缺失

    金融市场的本质,是金融资源实施交换行为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担负着金融资源再分配的重任,但金融市场却往往存在较为普遍的不平等性。比如银行业的个别从业者因责任感缺失而导致有极大发展潜质的企业因无法获得贷款而耽误发展,有悖于金融交易市场活动公平性的要求。再如证券业,也容易利用内部资源而对股市予以操纵而从中获利,导致内部人炒股问题难以禁止,凸显出金融交易活动公平性缺失的问题。

    2.监管主体失职渎职

    首先,金融从业人员不敬业,进而道德责任感缺失,消极、携带履职。比如信贷部门员工选择性办理贷款业务,没有业绩的工作不做,或者部分从业人员对工作予以应付,需要严格谨慎审核的材料却并不严格把关;其次,难以遵守金融业对应岗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为了一己私利而无视集体利益。比如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使得各项决策具有盲目性和激进性,导致投资者的利益遭受不同程度的严重损失;第三,即应当履行的职能拒不履职,比如管理者对内部存在的一些违背职业道德乱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恶性循环愈演愈烈。

    3.腐败现象不断发生

    在我国金融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从业人员的受贿,证券内幕交易、挪用公款、融资信息欺诈、寻租等各类型腐败问题频繁发生,这些金融腐败问题通常涉案金额较大,拥有很强的作案专业性和隐蔽性,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负面影响,在立案查处方面也存在较大困难。

    4.评级机构监管不力

    评级机构是我国金融市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职能部门之一,而我国的評级机构建立和起步较晚,针对性的评级法律法规不健全,立法滞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评级监管的难度,在我国金融市场监管存在严重道德风险问题的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评级机构的监管不力,出现评级机构内部人员行贿、滥用私权等问题。此外,由于行业协会的建立和发展始终落后于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也进一步导致了评级机构监管缺失。

    二、金融监管中道德风险产生的根源

    1.制度因素导致机制薄弱

    机制的薄弱会衍生出道德隐患。一方面,从业人员很多时候需承受多方面利益冲击,比如利用敏感信息为己为人谋取利益或者为了吃回扣而帮助客户骗取保险金等;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有各种需要完成的硬性要求,比如存款指标、不良贷款控制率等。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一些人员为了稳住工作不惜一切手段招揽存款或理财,违规逐利行为显然有悖于职业道德风险控制。

    2.主观意识导致道德意识淡薄

    金融监管中的道德风险直接受制于主观意识,即相关主体的道德意识淡薄。对于一个金融监管人员来说,所处地位所拥有的权力决定了能够更便利地掌管更多他人的钱财,加之金融业的经营本质即以信用体系为基础,对于每一位从业者都具有相应的道德责任意识要求,一旦从业人员的道德责任意识缺失,那么在风险出现时,从业人员会有更高的概率违背道德原则。

    3.监管因素导致行业局限性明显

    目前我国金融业的监管模式依然以行政手段为主,尽管相对来说执行力相对较高,但缺陷和不足也尤为明显。每一起重大金融案例的发生,金融监管的短板明显体现于事前控制缺位、事中监管不足,事后弥补成为常态,体现于哪里出现问题,就在哪里入手解决问题,被动性极其明显。再者行业自律组织监管也没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它更多地承担着政府协助管理角色,组织独立性远远不够。加之此类组织“官办”性质严重,也限制了该组织作用的发挥。

    4.环境因素导致行业风气不正

    环境对金融监管中道德风险的重要影响作用不容忽视,一方面,金融监管从业主体在日常工作中往往与大量现金相伴,这种外部诱惑力可想而知,相比之下,道德风险却是隐性的,尤其是在金融监管道德风险门槛过低时,不道德行为的发生日益频繁;另一方面,行业热度与规模张力在不断放大,一些人认为不道德行为并不会对金融系统造成多大的影响,也助长了不道德行为的发生,使金融监管与相关人员道德风险概率大大提升。

    三、规避金融监管道德风险的对策

    1.培养道德情感,强化法律约束

    一方面,对从业人员实施必要的道德情感培养,加大道德教育力度,不断对从业者施以外在刺激,积极开展批评和鼓励教育,依托于正面典型全面刺激从业者的道德情感敏感度,进而提高对自己行为的约束有效性,从而增强道德意识,降低道德风险概率;另一反面,加快从业人员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提高职业道德违法成本,对于所出现的任何违法违规行为均需要给予严格约束与打击,将金融监管职业道德准则根植于从业人员意识当中,保证一切金融工作开展的合理性、合法性与合规性。

    2.完善金融监管制度体系,健全长效正向激励机制

    金融监管道德风险的生成,不外乎短期利益巨大诱惑所导致。道德缺失因短期收益大于长期利益,就会成为从业者违背道德的驱动力。因此要想有效降低金融监管中的道德风险,必须重视对监管主体长效激励机制的构建,以促使从业者能够始终以长远眼光看待未来利益。薪酬激励机制的完善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打破原有薪酬激励办法,不断尝试创新中长期激励机制,比如纳入企业年金、股权激励,及加大对高管薪酬审查制度,在机构内部构建民主氛围,提高金融监管部门从业人员满意度,都可能更好地降低道德风险。

    3.强化自律组织监督功能,拓展外部监管职能范围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自律组织依然依附政府,独立性不强,难以对金融监管主体起到有效地约束作用,也不可能与政府一样具有对行业系统性风险的防范职能,所以构建政府与自律组织之间的相互监管模式,弥补彼此短板,才能兼顾两个主体各自职能的最大化。此外,由于信息量的限制,对于道德风险的防范只能是事后补救,因此需要针对此方面问题对各类金融交易活动实施动态监管,并根据实际情况顺应金融业发展态势逐步扩大监管范围。同时,监管主体基于自身对社会的责任,细化其责任机制,提升监督效力,也能为道德风险的防控起到有效的保障作用。

    4.改善社会道德环境,促进金融监管机构企业文化建设

    社会道德环境对于金融监管道德风险的防范作用不容忽视,这就需要政府担负起相应的职能,督促金融业与宣传媒体全面加强法治意識建设,提高整个金融业从业人员道德素养,发挥公共权力在金融监管领域中的震慑作用。此外,在金融监管机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构建以人为本的文化环境风气和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加强内部的诚信管理,以及长效心理疏导机制的建立,使从业人员能以积极乐观心态开展工作,也会有效降低道德风险的发生。

    结语:就目前而言,对金融监管中道德风险研究角度各有不同,有的侧重于经济层面、有的侧重于公共管理层面,也有的侧重于金融层面。倾向于前二者居多,而立足于金融专业视角寻找金融监管中化解道德风险的对策显得更为重要。金融从业人员作为金融监管实施的主体,道德风险主要的制造者,只有最大化降低他们的道德风险,才能确保金融监管水平不断提升,研究它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阳建勋. 公司治理与金融监管互动中的银行股东道德风险规制[J]. 现代法学. 2018.40(04):122-135.

    [2] 万魏.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及监管问题研究[J]. 西南金融. 2018(06):9-17.

    [3] 于海静,康灿华.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特殊性与监管研究[J]. 中国经贸导刊(理论版). 2017(35):43-47.

    作者简介:

    史冬梅,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金融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

    马伊莎,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