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绩效薪酬激励体系的改革和完善路径分析
杜凯雅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獻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20)08-145-01
摘 要 目前,国企使用的薪酬结构还存在很多问题,顶层设计不够合理、劳动价值相匹配的薪酬结构不合理,完全背离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因此,国有企业改革薪酬体系必须要公平合理地进行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引进科学的薪酬管理体系,为解决国企员工的收入分配问题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 国企 绩效薪酬 激励 体系改革
一、国企现行薪酬体系的现状
国企的薪酬体系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切身利益,也是改革国企薪酬制度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的国企发展经历了萌芽、合并重组、整体改革几个重要阶段,现在已经逐渐实现了市场化经营。获得的成就是经过几代人共同努力打拼换来的。计划经济时代背景下的员工并不了解企业的薪酬体系,只是抱着一腔对社会主义的热情。但是现代社会已经实现了市场化,国企员工也更加注重薪酬体系,其也成为了广大公众热烈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国企的薪酬结构如下:
从上表中分析国企的薪酬结构可知,现阶段,国企实施的薪酬组成结构还存在很多问题,不够合理,这就说明我国还应该采取措施不断改进企业的薪酬体系,通过分析,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国企薪酬体系中存在的主要原因:
(一)结构规划不科学,缺乏健全的体系
现阶段,国企实施的薪酬结构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缺乏科学的顶层规划,并没有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分配员工的薪酬待遇。因为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实际的薪酬分配呈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发展,比如,多数国企并没有合理分配生产员工和其他普通员工的工资,生产员工的工资太低,不仅不利于国际发展,还直接背离了国家社会薪酬架构的创建意志,为此,需要国企及时财务措施改革薪酬管理体系。
(二)制定的绩效考核制度不合理,过于笼统
绩效考评是国企薪酬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分配员工收入的重要基础。但是,现阶段,国企并没有建立健全绩效考评制度,很多企业还是使用一项绩效考评机制,也更多将目光放到创造短期经济利益方面,并没有考虑国企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导致需要花费长时间研究的专业人员得不到较高的绩效薪酬,以此无法发挥薪酬体系的激励作用,并且员工会逐渐失去为企业奋斗的决心和勇气,因此,国企必须要及时转变传统一刀切和笼统的绩效考评制度。
(三)工资确定不合理
如果没有合理制定工资,就无法充分激励员工。只有使用完善的方法才能完善国企的岗位工资机制,由于国企基本上是基于岗位工资健全岗效工资体系,并被广泛应用到国企中。实施这种制定导致国企在发展出现了各种问题,即使国企内部已经明确具体的岗位职责,但是企业领导者基本上不会听取员工的意见。仍然采用自主分析的方式研究内部的岗位工作。并且对员工岗位的评估过于简单,也不够科学。以上各种现象的出现,导致国企内部基层员工始终持有一种不良情绪,不愿意听取上级的安排,达不到国企要求的激励效果。
二、完善国企薪酬体系的有效路径
(一)做好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的顶层设计
想要保障国企的发展建设必须要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国企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进行薪酬管理,按照按劳分配原则设计薪酬体系,为促进国企的稳定发展贡献一份力。高层管理者还应该肯定所有工作人员的劳动成果,有效开展薪酬激励制度的顶层设计。由专业人才设计国企的绩效考核制度,从而改革完善薪酬管理系统,确保公平公正完善企业的薪酬管理。
(二)发挥工会作用监督薪酬管理部门的工作
国企的发展必须要得到广大员工的支持,每个国企都会有工会组织。国企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全力监督内部的薪酬管理工作,切实保护内部员工的合法权益,一旦发现工作中出现错误计算薪酬和发放不公的情况,及时上交至财务部门改正,通过这种方式保护所有员工的劳动成果,这样也可以有效实施国企薪酬管理体系。
(三)引进科学的薪酬管理模式,减少人为干扰
国有企业可以积极借鉴和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薪酬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通过这种方式为自身的发展制定一整套完善的薪酬管理体系,明确招聘人才要达到的硬性指标,重点考核招聘的人才在学历、工作年限、岗位经验和专业技术级别等方面是否达到公司要求,也以此合理判定员工的工资档次,这样不仅可以增强薪酬管理体系的数据说服力,还能尽量避免被人为因素所干扰,也有助于企业的发展,为国企的薪酬管理明确具体的发展方向。
三、结语
如果国企出现薪酬问题,国民的日常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国有企业在改革自身的薪酬体系时,一定要先颁布公平科学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引进先进的薪酬管理模式,尽量减少影响国企改革的不利因素,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和薪酬激励体系,为国企的稳定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崔文卿.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思考和建议[J].现代盐化工,2020,47(3):102-103.
[2]孙振华.国有企业党群关系建设的障碍及措施研究[J].才智,2020(17):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