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秋天的怀念》教学为例谈文本细读

    何伟强

    内容摘要:“文本细读”是在提高我国中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大背景下,具有时代意义的新型阅读方法;是需学生与老师共同面对的课题。“文本细读”应作为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不仅致力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启发学生对待细节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才是此项教育工作开展的真谛。本文旨在论述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文本细读”的主要概念、学生与老师因何要研习“文本细读”的原因以及文本细读工作开展的重点等方面,深入浅出,探索适合新时代学生的语文教学模式。

    关键词:语文 核心素养 教学 文本细读

    众所周知,作文是检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综合创作能力的重要方法,在语文考试中占据很大比重。良好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在日积月累间,老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方能造就的。文章创作源泉的来源不会凭空出现,是在不断的阅读积累中逐渐形成。因此,解决学生写作能力薄弱的关键,应着眼于锻炼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抓住主要矛盾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老师作为学生遨游知识海洋的掌舵人。传授高效的学习方法,指引正确的学习方向是老师的职责与使命。现以课文《秋天的怀念》为例,细谈语文相关任课老师通过“文本细读”,真正增强学生核心素养问题。

    一.开展文本细读工作的重要因素

    1.开展文本细读的时代背景因素

    素质教育近年来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应试教育体制下,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材不是一个个考试机器,而应是德、智、体、美真正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创新型人才。核心素养教育应运而生,成为我国教育行业的新潮流。语文在我国教育体系的课程安排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基础性考试科目,无论是身处基层一线的语文老师,还是多年来致力于语文教学研究工作的教研人员,从语文教学角度出發,着力于探寻出一种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模式是大家多年来追随的愿望。增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是根据语文教育工作的特点,从细节着手,针对语文科目考察学生阅读理解、遣词造句、文章创作、古文赏析等能力,设计相应的合理学习方法。既能够加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同时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成绩[1]。

    2.文本细读的内涵

    “文本细读”,顾名思义,所有的内涵都包含在一个“细”字中。文章阅读讲究见微知著,即使是文章细枝末节般的小小变化,都暗含作者通过文章折射的创作背景,兼有作者创作时的心境。结合二者,就可以进入作者通过文学创作营造的精神世界。语言的组合具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可以直截了当将想法变现出来,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才显露自己真实的“面目”[2]。阅读理解,始于“读”,发于“细”,止于“解”,这或许是教师需要透过“文本细读”,才能探寻增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本质。使用“文本细读”方法的阅读,不单单是一种能力的养成,升华到更高层次,这是一种陶冶读者情操的方式,这是一条文化交流最好的道路[3]。

    二.以“秋天的怀念”为例细谈文本细读

    (一)以不同的读者身份对课文《秋天的怀念》开展文本细读

    为保障“文本细读”工作开展的全面性,老师应从多个角度入手对文本展开阅读。使用不同的读者身份阅读一篇相同的文本时,能够获得丰富的阅读感想,自然在文本阅读中的收获颇丰。经过总结不同读者身份进入“文本细读”的经验,不仅语文教师的文学造诣得以提升,同时老师的教学能力将会得到发展。现以课文秋天的怀念为例:《秋天的怀念》是作家史铁生歌颂母爱、怀念母亲的一篇佳作,作者于1981年创作。全文没有使用华丽辞藻的堆砌,却行云流水、朴实无华、字字珠玑,短短的散文读来淡而有味,在最质朴的文字下表达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1.站在学生的角度

    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文本细读时,应完全摒弃固有的阅读思路,努力仿照学生阅读的初衷,尽力取得与学生一致的阅读体会。学生的文学功底稍显稚嫩,需要借助外界影响对文章有一正确认识。然而,考试时在没有任何帮助的前提下,对文章的第一印象往往对学生起决定性作用。以学生身份的文本细读,训练对文章第一印象的精准度是最为重要的。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歌颂母爱的短篇散文,作为读者,代入感是营造第一印象的关键。学生因为年纪与阅历的关系,会习惯性地将自己比作文中的“儿子”。从文中“儿子”的观点看待问题。此种阅读方式比较片面,容易对文章整体把握出现偏差;也无法保证在考试时所有的阅读理解问题,全部是从学生角度出发所提出的。老师在以“学生”身份阅读《秋天的怀念》时,应致力于从学生的身份,弥补考量文章不全面的问题。

    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文本细读时,需要多加留意。经常带着综合性的问题总览全文,在课堂授课时可以帮助学生显著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2.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

    老师以一名普通读者身份阅读文章时,主要锤炼的是对文学的思维活跃性与敏感度,是一个通过阅读积累文学素养的过程。以课文《秋天的怀念》为例,当面向普通读者这一阅读群体时,范围更为广泛且年龄跨度非常大。老师开展文本细读时,需要考虑的是对文章多层次、全方位的理解。一位饱经沧桑、阅尽世间百态的母亲与一名初入社会的职场白领,看待同样的问题就会产生不同的想法。《秋天的怀念》作为一篇经典的短篇散文入选语文教材,老师需要考虑文章给予不同阅读群体的共性认识,比如:伟大的母爱、坚强的母亲等;同样需要考察文章给予不同阅读群体的个性认知,所谓“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细读是用来塑造最忠于读者本心的那个“哈姆雷特”,他有血有肉地活在读者心中。文本细读是从作者的笔触,听到作者内心的呐喊。教师在求同存异之间,理解《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的境界,早已超脱教学的固化模板,达到教育工作的本真理念。

    3.站在语文教师的角度

    作为一名教师的身份开展文本细读是最得心应手的,教师阅读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自己的文学素养将一篇课文庖丁解牛,以专业的工作能力向自己的学生传授知识。

    以《秋天的怀念》为例:进行文本细读的特点可以用“深入浅出”概括,深入是语文任课教师对自己阅读的要求。语文教师阅读课文《秋天的怀念》时,会根据自己的专业素质,习惯性探索这篇文章作者的资料、文章的创作背景、该名作者经典的代表作品、对中外文坛造成的影响、文章主旨、作者如此遣词造句的意图等等。文本细读体现在老师对文章字斟句酌的态度,与站在学生角度阅读具有相同之处。但老师的文学功底深厚,考虑问题全面。相比于学生,具有阅读时间较多等优势。浅出则表示老师在教授学生《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时,不应像要求自己一样,将一篇课文的知识点全盘托出。既不利于学生接受,也不利于老师把控课堂进度。老师应根据通过文本细读《秋天的怀念》所得的收获,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站在学生的角度贴合学生需求,达到最终令学生完全掌握《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承载的知识的目的。

    (二)抓住文章词句重点深入开展文本细读

    1.从关键词中抓住文章主要矛盾

    课文的第三段: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文本细读下对“央求”一词的分析。

    将文章通读一遍,短小精悍的篇幅就将文章的主要矛盾、文章主旨与人物关系交待清楚。文本细读的重要体现是通过一个字、一组词之间,了解人物形象与作者心境。作者使用这样一个词的用意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一个词就如同画龙点睛般令读者悉数感动。“央求”体现作者笔下的母亲隐忍坚强的性情,联系前后文可以发现,作者笔下的“我”身有残疾且脾气暴躁,母亲悉心照料、不辞辛劳。但“我”有一根紧绷的神经,轻易就会触动它是自己发作,“央求”一词将文中这一主要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何为“央求”,是请求人以最低的姿态向被请求人发出邀请。母亲因何要隐忍,是为了自己的孩子,是为了让自己苦命的孩子好受,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开心。任何其它词语,都无法代替作者笔下一个央求营造的感觉。

    2.通过文本细读,辨析特别词句使用的意义

    课文的第一段:“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与课文最后一段:“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中“好好儿活”的赏析。

    “好好儿活”,初看来感觉有些不通,儿化音的使用也与寻常的方法略有出入。文本细读之下,方觉作者深层用意。三处相同的话语,在作者笔下,表现出不同的心情与想法。“好好儿活”看似特别,实际上是作者最真实情感的流露,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好好儿活”错落有致,它是百姓口中具有烟火气的话语。是啊,普通人说话又怎么如行文一般处处规整,但是表达的情感却是最浓烈的。第一段的“好好儿活”,表现作者母亲强烈地哀求与盼望,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不要自暴自弃,希望孩子从病痛的折磨中赶快振作起来,告诉孩子母亲还在,母亲永远深深爱着“我”。前后文呼应之下,课文最后的“好好儿活”,是孩子对母亲最真挚的承诺与回应。活下去有时太容易,让人不经意间就流逝了岁月;活下去有时也太困难,需要亲人一起齐心协力、共渡难关。但无论如何,文中孩子终究是在母亲的爱护下成长,坦然面对生活,深深将对母亲的怀念埋藏心底。

    三.结语

    文本细读促进我国语文教学改革,从语文教学工作出发,帮助学生增进核心素养,向成为祖国需要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进取。

    参考文献

    [1]李军成.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剖析[J].学周刊,2020(03):125.

    [2]黄成磊.立足文本细读,提升核心素养——以九年级下册《变色龙》一文为例[J].讀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9):76+93.

    [3]苏积鹏.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9(35):33.

    (作者单位: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麻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