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科研教学论文推宣四位一体研究生培养模式

    宁稼雨

    摘 要:本文以作者倡导的关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为基本框架,从科研理论建设,课堂教学,学位论文指导,日常学业指导,培养模式宣传等五个方面梳理介绍其综合思路及各部分连贯关系。希望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一种参考模式。

    关键词:探索;四位一体;研究生;培养模式

    研究生教学与本科生教学最大的不同,就是在更大程度和更高层次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因此,把科研创新精神和能力贯穿于研究生教学和学业培养中,是研究生教学与学业培养的重要任务。

    另一方面,自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基本采用以鲁迅、王国维、胡适为代表的学者借鉴吸收西方学术研究方法,其主要范式特征就是文体史研究和作家作品研究。这种研究范式对于结束20世纪前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零散研究局面,把古代叙事文学研究带入现代化进程,功莫大焉。但经过100多年的实践,这种来自西方的研究范式也开始出现一些不合中国叙事文学实际情况的龃龉现象。其突出表现就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中诸多由多种文体和多種作家作品汇集而成的故事类型(如王昭君故事、西厢记故事)形态被独立的文体史和作家作品研究所割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对研究生研究方法教学造成的影响,从1993年开始,我本人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方法的更新探索,并始终把这种探索与研究生课程教学、学业指导、学位论文指导,以及教学成果推宣密切捆绑,同步进行,建立了基于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与文学”硕士学位专业方向和“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博士招生方向。27年来围绕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这一中心,我们努力从科研、课程、学业和学位论文指导,以及教学培养成果推宣等四个方面探索一体化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以中国叙事文化学理论研究作为研究生课程和学业指导创新的学术基础

    针对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以多种文体和多种作家作品汇集而成的形态特征与传统文体史研究和作家作品研究之间的龃龉,我经过几年的研究思考,决定借鉴并改造西方民间故事研究领域的主题学研究方法,创立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其主要内容是:在对中国古代叙事文学故事类型进行系统梳理和索引编制的基础上,对其中有一定时间长度和文献厚度的故事类型进行个案研究。个案故事类型研究包括:用“竭泽而渔”的方式深入挖掘搜集该故事类型全部文献材料;对全部文献材料进行阅读考证后进行时间顺序排列和故事主题倾向辨析梳理,找出全部文献材料所反映该故事在历代各种文献材料全部演变过程中的形态异同变化;对该故事类型演变发展过程中全部异同变化现象深入进行历史文化学和文学的解读分析。

    由于一个个案故事类型中包含诸多文体和诸多作品,因此从个案故事类型整体角度切入进行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的方法就解决了传统文体史和作家作品研究对个案故事类型中诸多文体和作品汇集一体的割裂文体的弊端,成为弥补和替代传统文体史和作家作品研究方法的有效范式。

    围绕这种研究方法的学理依据和具体操作方法,我把这种研究方法的探索作为重要学术研究工作。二十多年来以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为目标,共承担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六朝叙事文学的主题类型研究” “中国神话的文学移位研究”),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这样的学术研究基础为以此为中心的研究生课程开设和学业论文指导奠定了坚实学术基础。

    二、以“中国叙事文化学”课程作为培养训练学生叙事文学研究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手段

    我从1993年开始指导中国小说史和明清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这个角色首先面临着以什么样的理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按以往惯例,应该按照传统路径,从文体史和作家作品两个方面进行课程设置。我当时受西方民间文学领域主题学研究的启发,认为民间故事类型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故事类型形态相似,所以可以借鉴吸收主题学研究方法,用来解决文体史和作家作品范式对中国古代叙事文学故事类型研究所产生的割裂作用。这种探索创新不仅应该是一种科研目标,同时也完全可以成为指导启发研究生创新意识,掌握叙事文学研究新方法的教学实践平台。经过慎重思考后,我决定用正在思考建构中的“中国叙事文化学”作为研究生学业课程。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课程名称:中国叙事文化学(曾用名:中国文学主题学)。

    (2)开课时间。硕士生课程:从1994年开始,至2020年,连续开设26次。除我本人门下学生外,本系同专业方向其他同学也有若干选课者,累积听课人数约80人。

    博士生课程:从2005年开始,至2020年,连续开始15次。除我本人门下学生外,本系同专业方向其他同学也有若干选课者,累积听课人数约50人。

    此外,从1996年开始,我在南开大学中文系指导若干本科生毕业论文和学年论文,其中部分选题也使用了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方法。

    (3)讲义教案概况。讲义教案名称:《中国叙事文化学》。

    讲义版本变更:从1994年开始使用第一版本,后经数次变更,至2016年大约六易其稿。变更主要围绕叙事文化学的体系设计、学理依据和具体操作方法进行。经数次调整修改,逐渐趋向稳定合理。

    定本教案基本内容:绪论:从主题学到中国叙事文化学;第一章:叙事文化;3第二章:叙事文化学的对象;第三章:个案故事类型文献搜集;第四章:故事类型的文化批评;第五章:叙事文化学与比较文学;附录:中国叙事文化学论文写作范式。

    (4)课时与授课方法。周2学时,2学分,40课时;以课堂讲授为主,附之以课程作业和阅读书目检查。

    (5)课程效果。第一,学生通过课程学习,突出受到学术思想创新意识,尤其是学术研究方法创新的熏陶影响。第二,受到系统扎实的文史研究文献使用基本功训练。第三,基本掌握了相关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写作方法。

    三、以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方法指导学位论文写作

    与中国叙事文化学课程形成对接的是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写作。中国叙事文化学课程学习是对该研究方法的学理知识认知和具体研究程序方法的掌握;而学位论文写作既是课程所学知识和方法的测试检验,也是依据所学知识方法的研究实践。

    1.学位论文选题方向

    经过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课程培养训练,学生基本掌握了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研究方法。但课程学习本身不是课程教学和学位培养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课程学到的研究方法进行古代叙事文学故事类型的学术研究——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

    从1993年指导硕士研究生,2004年指导博士研究生以来,共指导门下硕士学位论文35篇,32篇采用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方法做故事主题类型研究;博士论文22篇,全部采用叙事文化学研究方法做故事主题类型研究。

    2.学位论文选题类型

    根据中国叙事文化学理论研究的成果设计,学位论文关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故事主题类型研究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神话传说故事主题类型:如嫦娥故事主题研究、西王母故事主题研究、大禹故事主题研究、蚩尤等恶神故事主题研究等。

    帝王主题类型:如汉武帝故事主题研究,曹操故事主题研究,武则天故事主题研究,唐明皇故事主题研究,刘邦故事主题研究等。

    历史名人主题类型:如伍子胥故事主题研究、项羽故事主题研究、张良故事主題研究、司马相如故事主题研究、花木兰故事主题研究、包公故事主题研究、苏轼故事主题研究、岳飞故事主题研究、济公故事主题研究、李师师故事主题研究等。

    文学形象主题类型:如绿珠故事主题研究、柳毅传书故事主题研究、谢小娥故事主题研究、红线女故事主题研究、红叶题诗故事主题研究、李慧娘故事主题研究等。

    3.学位论文写作基本规范程序

    按照中国叙事文化学的理论设定并经相关课程教学传授,故事主题类型学位论文在选题确定的基础上,大致包括以下程序:一是对该故事类型做“竭泽而渔”式文献材料挖掘搜集;二是在全面掌握材料基础上对相关材料进行阅读,按时间顺序和情节内涵属性进行归纳梳理;三是在文献材料梳理的基础上找出所有文献材料在情节形态流变过程中的异同变化;四是对所有情节异同变化现象做出历史文化和文学的根源挖掘和原因解析。

    四、以“中国叙事文化学”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为中心的学业指导

    鉴于“中国叙事文化学”相关学科方向的学业从课堂教学到学位论文均与中国叙事文化学这一学科主题相关,为配合课堂教学和学位论文指导工作顺利进行,我门下研究生的学业指导的重心也围绕这一主题进行。

    1.定期或不定期举办门内读书会

    为解决中国叙事文化学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写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们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全体在读和部分毕业学生参加的同门读书会。读书会除交流部分读书信息外,主要内容集中在关于中国叙事文化学课程和学位论文写作情况的交流分享。其中最重要的是每届撰写学位论文的学生,从选题到论文写作进展,一般举行3~5次读书会。这类读书会一般由学位论文撰写者报告论文选题或写作进展情况,所有与会人员进行交流讨论,最后由指导教师进行总结指导。这样,论文撰写者能够及时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及时进行论文调整修改。旁听同学在多次参加这类读书会过程中,也能够逐渐了解熟悉使用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方法进行学位论文写作的路径和基本套路,有助于进入学位论文写作状态。

    2.按学院部署举办叙事文化学主题学术沙龙

    南开文学院每年举办多次“博士论坛”主题沙龙,基本形式是每届毕业季博士以学术沙龙的形式报告自己的论文研究方法和论文创新要点,展示其学位论文写作成绩。按学院部署,我们每届毕业季博士参与主讲的题目,均为采用叙事文化学方法研究个案故事主题类型的内容。通过学术沙龙活动,既宣传了叙事文化学研究方法,又能够与与会者进行学术交流,听取吸收关于中国叙事文化学和该研究题目本身的意见。

    3.个别学业辅导中的叙事文化学知识巩固

    因为每位同学的知识结构、学术能力各有不同,除了读书会和学术沙龙,还需要大量因人而异的个别学业辅导。这些辅导中占主要部分的是关于用叙事文化学研究方法进行课程作业写作和学位论文写作的内容。从选题到文献检索挖掘,到故事类型文化和文学分析的角度方法等等,需要大量针对不同情况采用的一对一个别学业指导,帮助学生为叙事文化学课程和学位论文写作扫清障碍。

    五、以各种方式进行成果推介宣传

    为推广宣传成果的价值和影响,我们采用了多种方式。主要包括:

    (1)与多家学报合作,设立“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栏目。从2007年开始,我们陆续与《天中学刊》《九江学院学报》《厦门教育学院学报》等刊物合作,设立“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专栏。其中《天中学刊》自2012年起至今已连续八年,每年出版四期“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栏目,共发表论文80余篇。加上其他各种刊物以“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为主题的栏目,发表的论文已经超过100篇。栏目文章来源主要为“中国叙事文化学”课程学习作业和学位论文中的部分章节改写而成,也有部分其他学者关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研究论文,此外还包括学界学者关于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的理论批评文章等。这些栏目文章逐渐受到学界肯定和重视,有些论文已经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这些栏目和文章既是对中国叙事文化学作为一种学术研究的深入探讨,也是对于我们采用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理念进行科研、课程、学位论文、成果推宣四位一体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检验和肯定。

    (2)应邀宣讲推广以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为中心的四位一体培养模式。从2008年开始,先后应邀到武汉大学、兰州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湖北师范大学、闽南师范大学、黄淮学院等二十多所高校做专场学术报告,介绍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研究生教学实践经验。对于扩大以中国叙事文化学为中心的四位一体研究生培养模式影响,产生了较大作用。

    (3)举办以中国叙事文化学带动四位一体培养模式为主题的学术会议。2019年8月,本成果与《天中学刊》合办“中国叙事文献与文化高层论坛”,就本成果中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的理论问题、相关课程建设和学位论文写作问题等相关内容进行专题研讨,进一步扩大了以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带动四位一体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影响。

    (4)完成体现以中国叙事文化学带动四位一体培养模式的年度跟踪报告。2019年,完成“南开人文社科系列年度报告”之《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年度报告》(第一册),即将出版。报告分四个部分:提出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的背景和缘起、从课程建设入手创建中国叙事文化学、在学位论文实践中摸索叙事文化学研究方法、中国叙事文化学的早期理论探索。反映了四位一体培养模式第一时段(1994—2004)的基本情况。

    (5)搭建互联网+平台,及时进行教学与学业指导互动。因中国叙事文化学为学界最新前沿,可资参考借鉴资源有限。为强化学生学习效果,随时进行课堂教学与论文学业指导,我们一直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将其作为课外辅助教学和学业交流的重要阵地。从2000年开始,先后摸索利用各种网络平台进行课外教学互动,最终确定使用正式学术网站(yayusw.com)、学术论坛(yayusw.com/bbs)和QQ群、微信群作为课外教学互动园地。这些网络园地的主要内容有:上传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最新研究成果、课程讲义、课程作业、课程与学业答疑讨论等。

    采用以中国叙事文化学为中心的四位一体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走过26个年头,已经基本形成稳定而有效的课程建设、学位论文写作和学业指导模式。希望能够得到高校和学界同行的批评,完善和扩大推广这种培养模式的有益成效。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