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高考特长生高三阶段训练计划的探索与制定
赖日云
【摘要】高考前对体育特长生进行体育训练的目的是为体育大学提供优秀的体育专业人才,通过全面的专业健身训练,学生可以学习和掌握基本动作技术和体育技能,努力提高运动成绩,并确保体育高考特长生的体育素质和各项专项能力充分发挥,以便为体育学院选拔人才做准备。
【关键词】高考;体育特长生;训练;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 (2020)24-0017-02
一、高考体育特长生的现状分析
(一)体育特长生的心理状态
能成为高中阶段的体育特长生,说明学生在高中阶段之前就经过了长期的训练和学习,这样才能更加容易进入高中阶段的体育特长班。而高考选择体育专业就要经过多次的筛选,只有一小部分人有可能被录取。在平常的体育练习中,学生应该更加重视自己特长方面的练习,引导学生前进的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习惯,并且作为体育特长生,更应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才能把学生打造成具有顽强拼搏精神的人。同时,进入高考阶段后,很多学生的心理压力造成了学生紧张、焦虑的情况,多年的成果就要马上证明,而且并不一定会成功,造成了学生惧怕的心理,并且因此延伸出对于文化课的排斥,体育方面的训练课也开始心不在焉。这样更加容易导致学生高考录取率的降低,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进行有效的引导。
(二)训练强度大,体能不足
高考前期冲剌阶段,普遍学校都会加强学生的训练强度,那么当学生处于这种高压的氛围之下,就容易导致学生的体能跟不上,然后还会在心理上导致学生的不自信。这个时候教师要及时地制止这种情况的产生,产生这种心理后会延伸出更多的不利因素,没有了规范的休息时间,没有了正常的训练强度,都是属于事倍功半的结果。所以教師要适当地去分析和调研,进行布置管理,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二、高考体育特长生有效管理方法分析
(一)培养兴趣,重视基本技术的养成
作为刚刚进去体育特长生行列的学生,最初阶段应该还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兴趣正式高涨的时候。那么这个阶段,作为教师就要利用好学生对于训练的积极性,但同时也不能过分消耗学生的积极性,应该适当地减少强度,让学生在愉快的训练中有一个好的开端,以免过高强度的训练,导致学生的排斥感。这个时候应该讲究精而不是量,规范学生的基本动作,打好基础,各种训练动作都要做到正确完整,包括力量训练的时候,也要把各种训练结合起来,多样性的训练可以抵消学生对于体力消耗产生不好情绪后的积极性。在训练当中也可以适当地运用多媒体的加入,用图片、文字、视频等方式,多方面向学生展示各种动作的技术要领,比如练习投掷铅球这种力量消耗比较大的运动,可以先让学生对基本动作、基本要领进行联系,把铅球换成空心球或者重量轻一些的相关球体,等到学生对于这个训练达到一定地步后,再进行五公斤标准铅球练习。
(二)加强特长生文化课的提高
传统观念中,作为体育特长生,那么文化课方面就可以适当地减少,这种思想是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作为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在学习特长方面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课的学习,要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虽然作为体育特长生,体育的成绩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文化课的学习不单单是为了将来的高考成绩,这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学无止境,学习对于个人没有任何的坏处,文化课的学习对于以后社会上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用处,所以教师也要在平常的教学中灌输给学生不能丢下文化课的思想,要引导学生去热爱学习文化课的好习惯。
(三)注意肌肉部位的区别训练,避免局部负荷过大引发受伤
根据过去的经验,我们习惯于一个周期内集中、重复锻炼身体一个部位。例如,如果我们想增强大腿的爆发力,我们将在一段时间内蹲杠铃、蛙跳、楼梯跳,这种集中式训练的方法很容易对身体的一部分造成负荷过大,这可能导致局部肌肉“吃不消”,从而导致局部肌肉肌腱的拉伤、骨骼挫伤、膝盖损伤等运动受伤。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我们必须根据身体的不同部位对训练计划进行分层分类。例如,星期一的训练计划主要是锻炼大腿后臀部肌肉;星期二,可以在计划中加强上肢和手臂;星期三,可能是ATP无氧爆速度爆发力的供能训练;星期四,训练课程是腹部和腰部力量;星期五的培训计划的核心力量是灵活性练习和柔韧性练习。这样,分类别错开局部肌肉的负荷训练可以避免身体的一部分承受过大的负荷,从而最大限度地减低学生运动受伤的几率。
三、结语
在参加高考中体育专业学生的培训和管理时,一定不要大意。在培训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学生的成长,必须信任学生。作为这条道路的指导者,教师应协调与父母、学校、教师和队友的关系,以便学生可以努力学习。只有在文化课程和体育学科达到要求的情况下,才能上体育本科课程,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提高高考录取率,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马允乐.浅谈体育特长生的学习与训练[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04).
[2]王凯.高考体育特长生培养初探[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02).
(责编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