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书法启蒙课程建构的研究
王哲
一、缘起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月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书法应在广大少年儿童中进行普及。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关注儿童书法启蒙教育,越来越多的低龄儿童意欲加入书法艺术的学习。2013年1月18日,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广泛性、普及性为基础,督促中小学全面、科学地展开书法教学活动。以儿童中心、少年宫为代表的校外教育机构对书法教育也非常关注,尤其是针对6岁以上儿童的书法教学相对成熟。
然而,6岁以下的幼儿书法课程仍存在不少的问题,由于教师只关注书法本体教学,评价体系套用大龄儿童,忽视了对低龄儿童的研究,导致儿童认为书法太难、枯燥,对书法缺乏兴趣。5-6岁儿童有其自身的特点,应该基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与书写特点,研发适合这个时期儿童的针对性课程。
(一)幼儿的书写有其独特的特点
研究者发现,幼儿早期书写和正式学习汉字的书写是不同的。早期书写萌发,是从涂鸦开始的,强调“自然情境”。这种“写字”是非正式的,通过观察和实践获得对文字学习的经验。有研究者总结出幼儿早期书写发展的七个阶段:1.无意义的涂鸦;2.有结构的线条;3.简单的曲线和符号(包括数字、英文字母、箭头等)。这些符号和平时的“画画”是不一样的;4.以简单图画或者其他字符代替欲表达汉字;5.像字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字,属于相对抽象的字形;6.书写出现“小错误”,但十分接近于正确的汉字字形;7.基本符合规范汉字的书写与字形。
5-6岁儿童的书写能力处于第五、第六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对汉字的书写理解有了一定的规范意识,但还未完全觉醒,经常在写字过程中出现一些像字但又不完全合乎规范汉字的符号,有时也出现更接近于正确的汉字书写。因此,在儿童早期,应引导儿童对文字系统产生兴趣、学习从自然环境中观察相应的文字信息、总结和归纳汉字的特点、有充分的机会用纸笔涂涂写写、有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机会。
(二)幼儿书法学习不同于普通汉字书写
幼儿学习书法与普通汉字书写既有相通点,也有不同之处。两者书写对象都是中国汉字,但因使用工具不同、执笔方式不一、章法表现不同,幼儿书法书写又有着自身的特点。
1.控笔能力弱。书法书写多使用兼毫或羊毫毛笔,毛笔笔性柔软而富有弹性。初学幼儿控制毛笔的能力比较弱,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毛笔特性、完成既规范又美观的书法作品。
2.墨法随意强。书法艺术对墨法极有讲究,但幼儿在使用墨汁书写时,大多随心所欲,无法体悟水墨融合的精妙。
3.缺乏合理章法布局。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讲求章法布局、行列呼应。但幼儿的规范与秩序意识并未完全觉醒,对书法作品整体章法缺乏统筹布局。
4.审美意识未觉醒。好的书法作品形神兼备、气韵洞达。幼儿天然被赋予想象力与创造力,但真正的审美意识却还没有完全觉醒,因此无法完全体会书法所蕴含的美,但能够理解生活中的美。
因此,根据5-6岁儿童早期书写学习与书法学习特点,应选用更为有趣、简单的教学内容与方式,尽力避免在幼儿书法启蒙时期,进行书法字体特点训练的传统教学方式。因此,以象形文字学习为主的幼儿书法启蒙课程,符合幼儿书写的特点。
(三)书法与美术融合,能够提升书法启蒙的趣味性
本研究所开发的幼儿书法启蒙课程,以象形文字为主,并融合美术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书法与美术融合的课程。象形文字具有象形性与图画性,融合了书法与绘画两种艺术,符合5-6岁儿童书写的特点。同時,美术中多元丰富的艺术表现方式与创造力是书法艺术的最好拓展与补充。5-6岁儿童富有想象力与创造力,运用不同材料与手段的表现方式更能满足他们不同的情感需求与感情表达。因此,把视觉艺术中丰富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融入书法中,既是对书画艺术的最好融合,同时还可以弥补书法艺术中创新性不足、色彩单一等缺憾。
二、课程研究内容
(一)课程设计原则
1.生活化。在生活中融入书法,在书法中体现生活。
2.立体性。将书法和汉字立体化,呈现更丰富的人文内涵,并通过美术的形式进行创造和表现。人文内涵包括人类的智慧、中国人的精神意志与传统美德、人与人的相处之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
3.参与性。本课程参与性强,注重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儿童学习了象形文字后,鼓励儿童造字,并通过美术材料对文字和成语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创造,加强对汉字、传统艺术文化的理解。
4.融合性。本课程将书法与美术相融合,同时融入国学、语言表达等其他艺术形式。通过书法启蒙课程,帮助儿童迈入专业书法领域,并激发儿童对综合材料艺术的创作,以及对语言表达、经典国学、天文地理历史知识等的兴趣。
(二)课程目标
不同于传统书法培训“以熟练掌握不同字体特点,独立创作书法作品”的目标。在此课程中,不是对书法本体(基本笔画、间架结构、章法布局、笔法墨法)的学习,而是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更加重视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如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自我管理能力、自信、积极,人文情怀。
1.知识与技能的培养: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基本掌握执笔要领、书写规范,掌握读、写所学象形文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与生活习惯。同时了解中国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学会理解中国成语。
2.能力培养:通过学习,学生不但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如何观察事物并通过语言正确表达,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本课程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课程实践,为培养拥有真善美的人文情怀、坚强的意志品质、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良好的合作精神、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乐观的生活态度打下坚实基础。
(三)课程内容设置
本课程的选材包括象形文字和成语,重视字与字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字与词之间螺旋上升关系。选择图画性、趣味性强的象形文字作为教学内容,用简单有趣、容易接受的内容,将书法艺术生活化,包括神奇的大自然、绚烂缤纷的植物、人类的奥秘、动物世界、中国龙五大部分。此外,成语引入书法教学课堂,能够打破书法书写内容上的单调与乏味。成语选取上,除了与第一学期汉字的关联性,成语背后的故事性、文化性以及德育性,都是选取的考虑因素。
在具体实施中,运用“基础知识学习——提升性内容学习——综合材料拓展运用”的过程。最大限度发展此阶段孩子的综合能力,把书法与生活,书法与传统文化,书法与创造的关系引入书法课堂,使得书法启蒙课程跳出传统书法教学模式,探索研究新的教学模式。在趣味书法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创意美术,让儿童通过综合材料(绘画、水墨、纸工、泥塑、拼贴、彩绘)的运用,对文字完成进一步体验与再创造。
1.象形文字
本课程包括37个象形文字,以部分文字为例,主要内容如下(详见表1):
(四)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概况
课程主要针对5-6岁儿童。学制为一年,分为上下两个学期完成,共36次课,每学期18次课,课程连上135分钟,趣味书法课程60分钟,创意美术课程60分钟,中间休息15分钟。
2.课程实施方式
课程以书法艺术为核心,围绕37个象形文字进行深入的分析、解释与学习,后续加持综合材料艺术表现,对所学的汉字进行二次拓展性创作,以不同主题,把书法艺术与美术进行和谐串联,从而达到书画艺术的完美融合。
3.具体教学方式
参与式与互动式教学方法,是此课程主要教学方式,课堂节奏至关重要,要想让学生紧跟老师的步调,就要在教法上多下功夫,何时互动,何时授课,何时书写,讲求张弛有度。
(五)课程评价与反思
为检验课程实施效果,研究者从知识与技能、能力、情感这三个维度对参与课程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学生在这三个方面都有所提升。
1.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学生普遍认可书法启蒙课程对知识和技能的促进,认为此课程能够“学到书法及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学生从11%提高到100%,认为能够“养成良好书写习惯”的学生从5%提高到99%。
2.能力培养。研究者从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四个方面了解课程对学生能力的促进。学生认同此课程能促进孩子四项能力的比例分别从课程伊始的56%、46%、33%、31%,提升到96%、92%、86%、98%。
3.人文情怀态度的转变。研究者从是否有助于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喜爱之情,能否充分感受分享之快乐之情,能否增强爱护公共环境意识,是否有助于积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四个方面了解此课程对人文情怀态度的促进。学生认同此课程能促进孩子四项情感态度的比例分别从课程伊始的12%、46%、63%、32%,提升到99%、98%、93%、91%。
从整体数据来看,喜爱课程者占大多数。大多数孩子能够很好理解课程所传达出的文化含义,同时,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也有所提升。但从中也能够看出,为期一年的学习时间,稍微短暂,如果能够持续2-3年,课程赋予的内涵将为更丰厚。对儿童而言,知识学习将更为扎实,能力培养更为全面。此外,笔者在课程实施中邀请家长进行观摩,并访谈了80名家长,以了解家长对此课程的看法。90%以上的家长认为,这项儿童启蒙书法课程非常有意义,让孩子从不寻常的角度进入到书法,孩子不会强烈拒绝书法,而是更喜欢书法。通过课程,孩子更喜欢观察生活了,对生活中不熟悉的事物,开始喜欢探究,喜欢和父母交流所见所闻,喜欢分享的乐趣。此外,很多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识越来越强,形成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三、结语
本课程是基于课题组老师三年教学实践的不断梳理与反思,总结与归纳而成的。通过课堂实施、家长和孩子反馈等,笔者发现这套幼儿书法启蒙课程具有可行性;在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与综合性。学生通过学习,在认知与技能、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了综合发展。此课程激发了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为今后学习书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4.
[2]李丹丹.学前儿童心理特点在艺术课程实践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5(3):21-22.
[3]辛振海.学齡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健康指导[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3(1):71-74.
[4]王珲.现代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探析——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J].中国教育学刊,2016(8).
[5]查律.书法教育与少儿人格之养成[J].中国书法,2016(16):167-169.
[6]翟相永.少儿书法重在育人[J].中国书法,2015(4):170-170.
[7]陈仙梅.教学如何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1981(2):45-48.
[8]杨树岳.基层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书法,2016(19):186-188.
[9]蒋亭亮.汉字书法基础教育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书法,2016(22):146-147.
[10]李逸峰.关于书法教育系统性与阶段性的思考[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6):62-64.
[11]黄汝婷.传承汉字文化翰墨走进校园 ——一种可行性书法课堂教育的路径构想[J].文教资料,2016(24):63-64.
[12]陈思.汉语儿童前书写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