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县域“两类学校”优质均衡发展实践研究
吴章德
[摘? ?要]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是区域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也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这两类学校的建设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浙江省开化县以夯实一个基础、把握四方统筹、筑牢三类工程、落实三项带动为抓手,促进了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村寄宿制学校优质均衡发展,为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新样本。
[关键词]义务教育;城乡;优质均衡
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以下统称“两类学校”)建设,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1]。近年来,为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优化农村教育规划布局,浙江省开化县不断完善“两类学校”建设,逐步补齐“两类学校”基础设施不达标、师资力量不均衡、教学质量水平低等短板,全面提高“两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水平。
开化县齐溪镇有一所美丽的小学——齐溪镇中心小学,地处浙江省的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学校有6个教学班,每班学生不足20人,其中寄宿学生占75%以上,是一所典型的乡村“两类学校”。这样的学校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如位置偏远、优质生源流失、骨干外调、教学质量滑波等。具体可以用“一少两多”来形容,即优质生源少,留守儿童多,寄宿学生多。
开化县共有42所小学,像齐溪镇中心小学这样的“小微”学校共有22所。因此,要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尤为需要解决该县的“两类学校”优质均衡发展问题。
由于齐溪镇中心小学的发展是开化县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的缩影,因此筆者试图从这所乡村小学的嬗变中,探索促进乡村“两类学校”优质均衡发展的路径,总结适合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经验。
一、夯实“一个基础”
从2018年下学期开始,开化县在“互联网+义务教育”等信息化建设方面,为齐溪镇中心小学这样的“两类学校”总投入约348万。仅2020年,县教育局就投入100余万元,又为“两类学校”更换了最新的希沃教学一体机。通过这样的信息化硬件投入,大大优化了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其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教育信息化水平提高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县教育局积极组织线上教学,又为每所乡村小学投入了近50万元,以丰富线上教育资源,助力开展“空中课堂”教学,实现每个孩子停课不停学的愿望。
“把爱洒向孩子最需要的地方。”“把钱花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依托县财政投入,齐溪镇中心小学始终在建设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学校改建了齐溪镇幼儿园,让学前儿童能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将学生宿舍改建成宾馆式环境,让寄宿学生在这里能感受到家的温馨。同时,新建了亲情视频通话系统,让钱塘江源头的孩子在这里不再“留守”;新建了宿舍数字广播,每天在熄灯铃后准时响起,持续20分钟,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段自动推送不同内容,或音乐,或童话故事,让孩子们在优美的音乐和睡前小故事的陪伴下入睡。此外,还有“钱江源国家公园展示厅”、红领巾书吧中的“超星电子阅读机”等,使孩子们在优美的环境中自信地成长。
二、把握“四方统筹”
为更好地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开化县根据区域特点将全县中小学划分组建了9个教育共同体。每个共同体都以城区优质学校为龙头学校,实施捆绑化的共同体评价机制,形成全员化的人员交流机制,建立一体化的教研训管理模式,有效推进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了“两类学校”的优质发展。
例如,从2016年开始,齐溪镇中心小学与开化县实验小学建成了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共同体,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同步课堂、远程传递课堂、教师网络研修、名师网络课堂”等形式,将两所学校“捆绑”发展,并作为成员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一项指标。这两所学校通过“干部互培、教师互动、教研互助、文化互融、特色互补”的“五互”形式,在学校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基础上,改变了以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过于追求表面效应的现象,充分发挥了“1+1>2”的效应。
1.统筹教师资源,建立教师校际交流机制
开化县教育局出台了教育共同体教师流动制度,打破了人事关系壁垒,实现了“校际共享、互动双赢”的教师交流机制。如2019年3月,开化县教育局制订了《“互联网+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开教发〔2019〕30号),指导和规范首批18对24所“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主要明确结对两校要做到“七个同步”(即管理同步、备课同步、上课同步、作业同步、批改同步、辅导同步、反馈同步)和“名师三带”(即结对两校组成教育共同体,实施教育共同体教师培养计划,开展名师带徒、带教研组、带课题)活动要求。同时,结对两校要积极探索“反向同步(即乡村小学特色化育人资源反向同步到优质城区学校)”“学生研学同步”等个性化的形式,促进教育共同体内学校个性化的课程共享与优质化的能力共生。整个过程采用“线上+线下、硬件+软件、教学+教研、校内+校外、共性+个性”等“五+”新模式开展同步课堂教学,并依托“用培结合”的路径,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
2019年7月,开化县教育局制订了《开化县支教教师参与“互联网+义务教育”工作考核办法》,旨在进一步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改革,鼓励更多的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到“互联网+义务教育”改革中。比如,县实验小学优秀教师到齐溪镇中心小学支教一年,并且参与“互联网+义务教育”,则可以等同于两年的支教经历。在实施“互联网+义务教育”后,如果教育质量与原来相比有一定的提高,则评定该支教教师为“优秀”。如此,便可从机制、经费、督导、考核、评价等多个方面助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对一、全方位、可持续、共提高”的“捆绑式”教师发展,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
2.统筹教学资源,建立共同体学科中心组
开化县教育局鼓励城乡结对教师共同组成学科中心组,统领、指导共同体学科联合研讨。一是积极组织科研课题研究方面的合作,共同完成同一项课题研究;二是每年定期开展教学沙龙(如“养正杯”教堂比武)、教学业务培训、课题研究等活动,交流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科研方法,提升乡村学校教师的业务能力;三是对教育共同体学科中心组进行学年考核,将考核成绩作为成员今后评优评先的依据。
此外,要求教育共同体学科中心组的各教师明确集体备课的进程和分工,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确定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沟通交流同步教学的准备要求。城乡两校教师在课前要明确本课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和工作分工;在课中要密切配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让两校学生有比较充分的合作、探究、答疑和交流时间;在课后要写好教学反思,认真总结经验,深刻反思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3.统筹学习资源,建立共同体资源共享平台
在建立教育共同体之前,名优学校的“核心经验”和“核心资源”很少对外开放,“优质资源”的辐射面很窄。在建立教育共同体后,引进了共同体的考核评价,名优学校的优质资源分享通道便被打开,促进了教育资源有效的、精准的、创新的共享[2]。城区优质学校可以帮助结对的乡村学校设计分层次的作业。城乡两校教师同步布置作业,同步批改,及时分享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教师们通过分析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良师任我选,益友伴我行”式的“互联网+”学习生态填补了农村留守儿童课外辅导的空白,减轻了家长辅导的负担。
4.统筹社会资源,建立家校互通交流模式
随着新城镇化的推进,乡村小学生源急剧减少,就读乡村小学的大多是留守的孩子。这些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平时多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如何让家长能安心在外工作、孩子能踏实在家上学,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互联网+”使这一切成为了可能。一块电子班牌、一根网线、一个亲情视频互动系统,让结对的学生家长成了朋友,他们互通教育方法,互享亲子心得。由此,这些乡村孩子不再留守,家教名师就在身边。依托“互联网+”,家校互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变得如拉家常,如促膝交谈。
三、筑牢“三类工程”
乡村教育的振兴,核心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每个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开化县教育局紧抓教师这个关键因素,通过委培工程蓄才、骨干工程育才、温暖工程留才,让乡村教师“招得进、留得住、教得好”,从而推进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1.委培工程蓄才
为保证“两类学校”从教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开化县从2014年起就委托衢州学院每年定向培养20名小学全科教师,待其毕业后全部安排在“两类学校”。以齐溪镇中心小学为例,2020年在校生119人(包括寄宿生91人),其中留守学生89人,教师19人,班师比达1:3.17。
2.骨干工程育才
为发展好“两类学校”,2021年初,开化县教育局公开选拔了25名正副中小学校长,建立了教师到校长的上升通道,为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有拼劲的骨干教师搭建平台,通过骨干流动、引领,为乡村教师提供更广阔的舞台,让每个教师都有希望,努力办好每一所农村学校。同时,县教育局还引进了13个特级教师工作站,成立了29个市县级名师工作室,实现了“两类学校”工作站(室)名师全覆盖,以加强校本培训和团队互助发展。此外,精心实施“50名年轻教师启航、30名骨干教师远航、20名名优教师领航”的“三航工程”,培育学科引领者;组建9个“互联网+”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更好地实现联盟组团、资源共享、协同发展。自2018年以来,全县共有45位教师获市课堂教学评比、教师业务竞赛一等奖,其中有36位教师获市第一名并参加了省赛。
3.温暖工程留才
为了让教师安心扎根乡村教育,开化县还建立健全了相关保障机制。一是每年发放农村特岗津贴、寄宿制学校教师加班津贴超过480万元,惠及350余名乡村教师。二是县财政每年安排42万元奖励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支教的优秀教师、校长。三是实行乡村教师职称评审、表彰奖励倾斜政策,确保乡村教师通过率不低于城里教师。这些保障机制大大提高了农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近五年来,共交流校长64人、教师586人,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学校师资差距。
四、落实“三项带动”
为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开化县制定了《推进义务教育在线同步课堂三年行动计划》,从2018年开始,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在线同步互动课堂”全覆盖。
1.以城带乡建信息支撑体系
一是落实教育信息化建设“一体化、协同化、现代化、智慧化、创新化”的“五化”要求,统一规划实施,构建以城带乡、县域统一的全县教育信息化主框架,确保城乡规划“一张图”。二是打破城乡校际“壁垒”,建成县、乡、校三级贯通双网并行的教育城域网,力争100%的学校实现“校校通”,100%的班级实现“班班通”,90%的教师以及80%的学生注册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实现城乡学校“一张网”。
2.以强带弱促优质均衡发展
一是构建“城镇带农村”“中心校带村小(点)”的“同步课堂”全覆盖网络,有效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二是利用“教育城域网+精品录播教室+简易录播教室+村小专递课堂”,构建“县外品牌学校—县城区优质学校—乡镇中心校—村小(教学点)”四级“同步课堂”,开足开齐村小课程,让所有乡村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3.以面带点补薄弱学校短板
一是组建教育共同体、学科中心组,搭建网络交流平台,推动一体化发展。二是开设“空中课堂”,实现师资共享,有效缓解农村学校语数外教师综合能力弱、音体美专职教师短缺等问题。三是开展网络教研,共享名校理念和名师成果,推动农村学校课改深入实施,助推农村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四是开展学业质量网络监测评估,利用科技手段精准分析学情,构建学情大数据库,推动科学执教,助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开化县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上,紧紧围绕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强化投入保障等方面展开工作。具体来说,通过推进义务教育三年攻坚计划、推行“互联网+共同体发展办学”、推广教师“县域流动”、推进县域“互聯网+精准教研”等举措,推动城乡学校共建共享、同心同行、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的差距,促进乡村“两类”学校优质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5/02/content_5287465.htm.
[2]邓仕民.学区共同体:共享核心经验与核心资源[J].人民教育,2020(1):70-73.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