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室模式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隋丽娜 蔡永华 于万国 郭立峰
新工科背景下本科阶段大数据应用开发人才培养刚刚起步,培养模式参差不齐,本文聚焦基于工作室平台培养跨界复合型大数据应用开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探索工作室平台下基于大数据应用开发的工作室课程体系开发和人才培养,工作室内权责分明,严进严出,以应用项目为抓手,引导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实施跨专业培训与合作,融合交叉学科,助推第二课堂,以赛促教、对接与服务地方行业产业,提高大数据开发应用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整体水平。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中指出要创新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同时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以大数据为基础构建的新型信息化催生了新工科产业发展和教育改革,其中大数据应用开发人才培养是关键,而高校对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严峻挑战,面向新工科理念的行业需求, 基于工作室平台进行的大数据应用开发人才培养模式亟需研究。基于工作室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校转型发展,探索“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师生共创,可以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切实提升大学生应用创新素质水平,对大数据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有理论意义,对促进高等教育教学工作提升,提高教学质量有应用价值。
在工作室平台下以服务地方的大数据应用开发项目为载体,构建人才培养的真实任务,通过工作任务的参与、互动、实践,积累融合专业领域的经验和知识,并且以项目为主线贯穿于工作室教学、技能比赛、创新创业赛、实战锻炼等人才培养体系各个环节,同时以工作室为平台围绕项目开展系列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大数据应用开发因为涉及到大数据采集与整合、数据分析与挖掘、 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所以工作室项目需要融合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应用统计学专业甚至数学专业背景,工作室成员由不同专业学生构成,学生在项目中形成多学科交叉专业的知识体系,最后培养出能从事大数据有关的开发和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工作室组织架构及职责
工作室主要包括教师团队、学生团队,社团团队,课程开发团队,三库建设团队等。工作室首先要有专业的教师团队,工作室教师需具有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最好有老中青三代教师、校内外专家和企业导师,共同来支撑人才培养,即有经验的传承,又有创新的融合,既能负责项目的统筹也能引领学生成长,引领工作室学生做好职业前景规划。学生团队的成长也很重要,工作室的最终目标仍然是培养人才,并且培养有大数据专业技能、有应用开发能力的人才,那就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产出为最终目标,所以学生的团队建设和成长显得格外重要。社团团队是工作室下设的社团部门,由多个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年级的学生构成,一方面为大数据应用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和服务,一方面可以在人才培养中提供融合创新的可能。课程开发团队主要研究国内外各类大数据应用开发相关的知识体系和大数据相关竞赛规则,开展人才培养所需的课程体系开发。三库建设团队是研究建设专业师资库、大数据项目库、学生人才库的建设工作。
二、开展跨专业合作培训、引导跨学科自主学习。
结合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主干课程,开展跨专业合作培训、引导学生跨学科自主学习,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培养具备大数据工程项目的系统集成能力、应用软件设计和开发能力,能够从事行业大数据分析、处理、服务、开发、系统集成与维护等工作,重点是基于大数据结合软件开发能力培养,培养可以从事大数据应用开发等工作的跨界复合型人才。大数据应用开发人才本身就融合了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统计学、软件开发等不同专业的专业背景和特点,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学生通过工作室与其他三个专业的学生在项目合作过程中的思维碰撞和创新实践,可以提升他们的跨专业合作能力、跨学科自主学习能力。工作室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重要,基于格罗欧的阶段化自我导向学习理论,学生的自我导向学习呈阶段性发展,第一阶段是工作室的教师、导师等权威人士清晰的指出学习内容或项目需求,还要讲清如何学和怎么学,规划好学习路径,对学生起到及时引导和指导的作用;第二阶段是适度的自我导向学习,教师和导师可以通过分解的小任务激发学生兴趣,学生也会对激励性的技术产生反应,对能够看到其目的的任务充满信心;第三个阶段是中间自我导向学习阶段,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后,把自己作为项目的参与者,准备进一步对某一主题进行探究,甚至要进行独立探索;第四阶段是高自我导向学习阶段,此阶段的学生自我导向程度很高,能够依据工作室资源自己制定目标,并实现学习目标。而工作室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之一就是造就自我导向的终生学习者。
三、科学构建工作室项目驱动的大数据应用开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在构建工作室项目驱动课程培养体系时需注意知识体系与能力素养相结合;既要重视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的合理平衡,交叉学科课程的科学融合,也要重视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未来动向的敏锐结合等。同时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掌握大数据采集与整合、存儲与运算、分析与挖掘、应用与开发的技能与方法,具有解决大数据行业问题的能力,能在相关领域从事大数据采集、预处理、数据分析与挖掘、研发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对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够针对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工程实施的具体环境和管理条件,理解和运用大数据等多学科专业知识及行业技术;能够对从事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活动进行判别、表达和分析,设计和实现满足特定需求的解决方案,并能基于技术和非技术因素对实施的效果和影响进行全方位评估;胜任岗位职责,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书面表达、任务执行、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主动践行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 能够具备自我更新知识和提升能力,不断适应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提升自身的职业发展能力。工作室项目主要来自于校内教师的科研项目、校企合作的项目分支,本地真实大数据公司的业务需求,全国大数据相关比赛的真实赛题等。在大数据学科方面, 需要培养学生掌握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基本理念, 从数据的生成和收集,到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到数据的使用和共享,最大化实现数据的价值。在大数据应用开发方面,注重需求捕捉、需求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的系统流程开发。将人才培养落实到具体的基于工作室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项目中,例如,增加第二课堂改革,增设学分置换课程 ,在构建工作室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课程置换方式培养大数据应用开发人才,同时,探索在其他专业的本科中开设大数据素养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和转变学生的大数据思维与互联网思维。
四、以赛促教,赛教一体,对接与服务地方行业产业。
精准指导培训,赛教一体。挖掘优秀学生资源,鼓励、引导、吸收优秀学生进入工作室,开展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类和创新创业类竞赛精准指导培训,利用工作室教学模式深化“以赛促教,赛教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学院现有其他工作室优质专业指导教师资源,形成大赛参赛中的科技核心优势。通过社团或社团协同其他单位开办相关赛项活动。鼓励工作室学生参加大数据职业技能赛和大数据挖掘赛等专业类比赛和创新创业类竞赛,并对其进行精准指导培训。利用工作室资源对工作室学生进行定时定量的专业技术和创新型技术培训,并为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能够在工作室接触到本地大数据企业相关业务需求,培养真实企业需要的人才,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五、 完善工作室学生评价考核体系
工作室逐步完善严进严出的评价考核体系,对工作室学生的要求比普通学生要求稍高一些,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也重视学生对项目的参与度、竞赛成绩、项目成果。同时工作室也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素养的提升与测评,需要改革工作室学生评价考核体系,注重过程性、综合性和多元性考核与评价,探索工作室学分制改革,学生在规定年限内参与足够的项目开发和相关竞赛,可以获得相应学分,合理设置课程置换学分等。
六、 加强创新创业意识、能力与实践的重视。
加强创新创业意识,将创新意识有机融入工作室项目之中,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积极参加校内外开展的各类专业融合创新甚至创业的竞赛和活动等。通过工作室服务地方的大数据应用开发项目将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与应用联系起来,同时培养学生针对实际应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师生共同研发基于地方的真实项目,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在提升专业学习能力的同时,进行职业体验,进一步提升综合创新和应用的实践能力水平,真正将人才培养地生根。新时代人才培养更加注重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世界的发展,这也预示着今后人才培养改革的深刻内涵。
在国家大数据战略背景下,大数据应用开发必然会得到长足的发展,与之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得到极大关注和研究。大数据应用开发是信息技术领域新的产业方向,在基础大数据上与软件开发的结合,具有天然的学科交叉基因,对其他学科也有强大渗透力,所以具有交叉学科思维,跨学科的课程学习能力,多学科项目背景的大数据应用开发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研究,大数据应用开发人才需求的超前性、復杂性和动态性使得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再可行。基于工作室平台,以应用项目为抓手,融合交叉学科,助推第二课堂,提高大数据开发应用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整体水平。融合新工科理念、交叉融合多学科,科学构建基于工作室平台的大数据应用开发课程培养体系,为地方高校相关专业,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工科专业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工作室人才模式培养借鉴。
(作者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承德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1901024);2020-2021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高校跨专业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