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背景下无锡物联网产业优化发展研究
陈心怡
摘 要: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业内企业的努力下,作为国家科技领域新型基础建设的排头兵,物联网产业已经进入全面布局的快车道。无锡作为全国首个建设物联网示范区的城市,全力发展物联网产业,推动物联网与生活出行、实体经济和城市建设融合发展,为实现经济高質量发展助力。本文从产业协同创新和新基建政策支持的角度,阐述新基建背景下无锡物联网产业以及内部优势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无锡物联网产业面临的问题及挑战,并提出产业优化发展建议。
关键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无锡物联网产业;产业经济;优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1)06(b)--03
物联网是继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又一举世瞩目的科技创新成果,也是工业化和信息化高度融合的加速器。江苏省无锡市自被批准建设首个国家级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以来,全力发展物联网产业,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市的物联网企业已超过2000家,建立起包括感知设备、关联芯片、系统集成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产业规模超过280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
发力于科技端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较之传统基建,更强调物联网等领域信息化技术建设,移动可穿戴设备、车联网等物联网领域的典型应用便是在新基建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未来,物联网产业将迎来更为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有力挑战,因而如何实现新基建背景下无锡物联网产业的优化发展成为时下热点。
1 新基建背景下无锡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
1.1 人才驱动效果显著,赋能产业创新
物联网发展之初,无锡便大力实施“科技兴市、人才强市”的主战略,吸引国内外高层次物联网人才来无锡工作创业。如今,随着升级版“太湖人才计划”的深入部署,无锡已经实现全市信息技术领域人才总量超过18万人的目标,高质量人才的引进推动了物联网领域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的加速涌现。
1.2 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助推产业集群发展
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推进,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深度感知技术研究所依托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在计算机虚拟化、工业大数据等方面取得的多项创新成果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与此同时,中卓智能等车联网企业联合高德地图等知名高新技术企业相继在无锡规划布局,主攻建设以开发系统集成、平台运营为主的核心产业链和提供通信、定位等为主的服务产业链,形成以信息技术环节和垂直应用为特色的车联网企业集群,带动信息技术、物联网等关联产业协同发展。
1.3 国际间交流合作密切,发展环境日趋优化
借助新基建政策的东风,无锡从基础设施、平台布局、市场开拓等方面入手,全方位构建适宜物联网企业发展的环境,重点建设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国家智能交通综合测试基地等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英国标准协会(BSI)也与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利用彼此在物联网领域的技术优势,推广国际标准和技术运用,共同开展科研和标准化工作,从而实现高质量的物联网产业提升。
1.4 组建产业联盟,产业协同发展力度加强
从“感知中国”物联网产业联盟到“中国卫星物联网产业联盟”的成立,无锡利用自身在科技研发、产业集群等方面的先行优势,通过组建产业联盟,强化人才、技术和风险资本等创新要素在企业间的流动,加速资源集聚,提升产业链完整度,提高了产业国际竞争力。
1.5 应用示范深入推广,5G赋能效应加速显现
5G技术与新一代物联网技术融合,为庞大数据量和信息量的传递提供了高速的传输信道,弥补了大数据等在信息传输、连接规模以及通信质量上的固有缺陷,使万物互联变成可能。无锡抢抓物联网与5G融合发展机遇,获批建设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瀚云”“雪浪云”成为全国首批四星级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率先建成5G基站3000个,5G基站覆盖密度全省第一,“5G终端接入成功率”等关键指标全国领先,打造围绕工业互联网、车联网、新媒体和智慧城市四大先进行业的无锡名片。
2 新基建背景下无锡物联网企业的发展现状
2020年上半年,无锡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2838.18亿元,比2019年总体上升了7.3%,其中,物联网增长了12.3%,成为先进制造业增长的“主引擎”。无锡持续强化创新“聚合力”,现有物联网企业超过2000家,近五年物联网企业总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6.2%,2019年更是达到2638.7亿元,规模全国领先。
本文选取无锡市与物联网产业相关性强的长电科技、卓胜微、先导智能、太极实业以及和晶科技5家典型上市公司2017—2019年的财务及运营数据进行分析。当前,无锡市物联网企业发展的现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点:
2.1 企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加速形成规模经济
2020年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增加值增长3.1%,比2019年上升了2.4%,其中,头部物联网企业拉动明显,呈现出较强的发展韧劲。本土企业长电科技通过整合优秀的外部企业资源,2019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35.2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89亿元,企业扩张速度极快。作为代表性新兴企业的卓胜微顺应物联网产业发展趋势,2018年至2019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06.79%,可见该公司是物联网浪潮下的受益者之一。
2.2 企业生产产品具有技术特色、品牌竞争优势
顺应产业升级的趋势,本土企业在智能控制器、智能机器人以及系统集成等智能高端装备细分领域起步较早,并在相应产业链上占据国际国内领先的地位。太极实业业务内容涵盖高端智能装备制造,技术水平达到行业的国际领先水准;和晶科技在智能控制领域有20年的成长历程,在控制技术等技术领域的经验丰富;长电科技拥有当前全球最先进的半导体封测技术,具有明显的品牌效益和优势。
2.3 企业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
无锡绝大多数物联网企业在发展中都重视产品与技术的研发创新,以技术创新为核心,自主研发为导向,拓展产品市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以先导智能为例,作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智能装备制造商,其一直保持智能装备的研发与制造,开发了“先导云”和大数据中心,拥有1100多项授权专利,年开发新产品50种以上,从2018年至2019年研发支出从2.84亿元增至5.32亿元,同比增长87.54%;研发人员总数增加了999人,同比增长83.74%。
2.4 高新区企业培育作用显著
高新区作为无锡物联网产业的高地,推动着物联网产业化发展。截至2020年5月,无锡高新区物联网产业集聚企业超过250家,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销售总收入达860亿元,培育了华润微电子等科创板上市企业,依托新基建政策引进总投资100亿美元的华虹制造基地、总投资200亿美元的海力士等物联网产业领域重大项目。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平台也落户无锡,建设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以及人才培养与协同创新平台。
3 无锡物联网产业现阶段发展的问题与挑战
3.1 全球互联加剧竞争,环境不确定性显著
世界范围内,主要国家已经迈进政府统筹推进、科技企业巨头争相布局、核心领域竞争激烈的新阶段。美国加快制造业回归步伐,着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欧盟构建大规模开发物联网生态体系。国外科技巨头通过兼并收购AI初创企业积极布局,加入物联网产业竞争。同时,由于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升级,物联网及相关智能制造企业与国外合作密切,增加关税无疑会加剧竞争和增加进出口交易成本,因此本土物联网企业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逐渐增大。
3.2 市场驱动力不足,周边城市相关产业发展迅猛
无锡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市场配置资源能力相对薄弱,从公共服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来看,无锡为促进企业优势互补而成立的“感知中国”物联网商会,与深圳等城市的物联网行业协会相比,存在明显不足。兄弟城市纷纷将物联网作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国内物联网产业进入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3.3 产业链整体全而不强,核心技术研发稍显弱势
在核心芯片、智能传感器等物联网部分关键技术领域,本土企业多数仍需依赖发达国家垄断企业的技术来发展智能应用和智能制造,与国内外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全市600多家物联网相关的系統集成类企业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的企业仅有18%,多数企业不愿在智能化改造方面投入更多资金。
3.4 新基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新基建的深入推进,物联网数据和设备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物联网场景的多元化、芯片计算能力对终端成本控制的要求提升,都将给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物联网规划建设及后期运营需要同时考虑如何进行海量设备的连接和管理,如何打破孤岛,充分利用数据资源和终端资源,如何保证物联网的安全等问题,否则难以将新基建的效用最大化。
4 优化无锡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4.1 优化政府职能,加大科技创新主体的培育扶持力度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并且企业容易受行业发展波动影响,产生资金链断裂、企业停产等状况,仅依靠企业自身力量,恐面临发展困境。政府如若给予中小微企业以足量的税收优惠、建立科技创新引导资金、提供政府补贴以及健全科技融资机制,打好政策激励的组合拳,既能鼓励无锡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又能吸引外来优质企业资源,完善无锡物联网产业价值链,带动整个产业链实现技术升级。
4.2 借政策东风,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和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我国提出构建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战略,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塑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无锡物联网产业可以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平台,拓展贸易往来,并在本土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外资企业“外引内联”的独特优势,实现技术交流与合作。
4.3 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投入产出比
首先,企业应加大科技攻关和创新力度,开展持续性的技术创新,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通过人才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组建科技开发中心、加强与国内外物联网领域权威智库的合作交流。其次,龙头产业应带头组建产业技术联盟,以自身的辐射力带动其他企业。政府部门也应通力合作,开展科技企业帮扶,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鼓励自主创新成果转化。
4.4 创新物联网相关应用场景,助力医疗新基建
物联网技术与医疗健康的深度融合,无疑将成为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应对公共卫生挑战的重要力量,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医疗监测,为患者提供及时诊断和治疗。巩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积极推动疫情监测、社区管理、远程协同办公、在线教育和远程医疗等产品及服务助力疫情防控。
4.5 与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衔接,形成产业发展整体效应
推进车联网、智能交通等重大项目建设,研制能融入生产、生活和城市场景的物联网应用,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管理、公共秩序和市容维护等方面的推广应用;在智慧城市交通物流、医疗、社区管理等领域引入物联网技术,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加强与其他产业规划的衔接,形成产业发展的整体效应。
5 结语
在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国内新基建热火朝天,新技术与新应用深度融合,物联网加速向智联网进化,新的物联网巨头不断加盟,物联网中小微企业稳中有进,共同打造开放协同、创新共享的物联网发展生态系统,物联网这片广阔的蓝海,引领无锡经济加速转型升级。可以预见下一个十年,物联网产业在无锡将迎来更为强劲的发展动能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战略性新兴产业形势分析课题组.2020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展望[J].科技中国,2020(02):80-3.
陈文斌.未来物联网发展看无锡[J].群众,2020(06):16-7.
任泽平,熊柴,孙婉莹,等.新基建,新势能[J].中国报道,2020(Z2).
李嘉骏.无锡市物联网发展的研究[J].信息通信,2018(02):187-9.
蒋佳林.优化无锡物联网产业发展路径的对策思考[J].江南论坛,2018(01):13-5.
金虹,高光耀,陈博.基于协同创新的无锡物联网产业发展经验[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01):21-5.
余伟婷.《2018—2019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发布[J].物联网技术,2019,9(09):3.
世界物聯网博览会·中国大数据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江苏无锡顺利召开[J].电子世界,2019(18):2.
Abstract: With the support of national policies and the efforts of enterprises in the industry, as the vanguard of new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el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dustry has entered the fast lane of comprehensive deployment. As the first city in the country to build a demonstration zone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Wuxi has made every effort to develop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dustry,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life travel, the real economy and urban construction, and help achiev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new infrastructure policy support,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Wuxi's IOT industry and internal superior enterpri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infrastructure,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Wuxi's IOT industry,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industrial optimal development..
Keywords: new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Wuxis Internet of Things industry; industrial economy; optimized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