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谋立意,精妙选材
【摘要】笔者对本校初二学生目前写作所存在的问题做了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学生在选材和立意上存在较大问题,本论文从“写什么”角度对学生作文进行升格训练指導,阐述立意和选材间的关系,并从深谋立意和精妙选材两方面,给出具体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升格指导方法。
【关键词】立意;选材;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31-0139-02
【本文著录格式】朱姣.深谋立意,精妙选材——以《从未远去》为例浅谈作文升格[J].课外语文,2020,19(31):139-140.
《从未远去》是我校期中考试作文题,翻阅学生作文,发现学生经过近两年的积累和实践,在叙事、描写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叙事基本完整,语言表达大多细腻生动。但文章读来感觉平平,无新意和特色。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立意欠缺、立意陈旧、立意浅薄之故。所以对于本班学生而言,现阶段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学生亟须在“写什么”问题上有进一步的思考和突破。本文尝试从“写什么”的角度对学生作文升格进行指导。
“写什么”应包含两个维度:第一写什么内容,也就是选材问题;第二表达什么,这是立意问题。那么,选材和立意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王维曾云:“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杜牧有云:“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可见,立意在一幅画作或一篇文章中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可谓是文画之灵魂也。因此,立意影响着选材。在行文过程中应是立意先行,由立意决定选材。笔者将从立意和选材两方面浅谈作文升格之一二方法。
一、深谋立意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条:“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求有创意的表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传承中华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从这些文字的表述中,不难发现从小学到高中,课标对学生作文的一些普遍要求:认识表现自我、多角度观察表现生活、传承文化……
在学生的作品中,是看得到他们的生活的,但他们文章的立意大多就是表现小我的生活:我的家庭生活(亲情)、校园生活(学习成绩、友情、师生情)等。笔者并非认为这样的立意不好,只是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关注的面和角度确实应该再广再深些。基于此,结合课标内容,在《从未远去》立意升格一块上,有如下指导意见。
(一)对自然生活的认识和思考
生活中除了人事之外,自然风物应成为学生关注和立意的点。自然界的山川湖泊、一枝一叶里汇聚着几多天地之精华,又蕴蓄着几多白云苍狗之巨变。自然也不仅仅在风景名胜区里,生活无处不自然:小区里年年挂满红灯笼的柿子树、校园里爬满红墙葳蕤一片的青藤、马路边如士兵般郁郁葱葱的香樟,甚至角落里无人问津的野花野草……那里都藏着五彩的秘密。自然不语,但它先于我们而存在,千百年来从未远去,那里也一定有大智大美值得我们去发现。
(二)对历史、文化生活的认识和思考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历史上多少英雄、多少骚人或因其赫赫战功、或因其卓越贡献、或因其超然精神而不死不灭。历史长河里,先人如璀璨繁星,熠熠生辉于浩空之中,给后辈无限光亮与指引。他们不会也不该被忘却,值得缅怀和敬仰,值得书写与讴歌。学生思想的触角应伸展得更远些,遥远的过去,吟唱着数不尽的传奇动人故事。
牛顿曾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人类能不断进步与发展,也是因为站在巨人——文化的肩膀上。那些鸿篇巨制、那些传统手艺、那些恢弘建筑、那些丰富思想……那些薪火相传的文化里有着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去探寻的宝藏,这理应是学生关注和思考的点,生活正是由它们而构成。
(三)对正在发生的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思考
生活二字实在包含了方方面面,不仅仅是家庭、校园生活,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应该是学生可以立意的一个角度。如今社会,信息化大时代,使得我们能及时看到世界各地更多的正在发生。而那些正在发生里,一定有值得关注并引人深思的信息,抓住那些,就抓住了生活,抓住了时代。与时俱进,在学生的作文中应该要有所体现。这要求学生要多关注当下生活,政治、经济、科技、医疗等方面均可涉猎,从正在发生的鲜活里寻找生活的美与本质。社会生活里一定有从未远去的内容:或是生活方式、或是精神内核等。综上,《从未远去》的立意一定是可以更深广的,我想,这些对立意的思考角度不仅仅适用于《从未远去》,其他文章同样适用。当然,生活的辐射面太广了,以上也仅仅是生活的冰山一角,但我想或多或少能给学生在立意上一些启发和思考,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拓展思维,这样在他们的作文中才会有举一反三,才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二、精妙选材
(一)以小见大
在我们的教材里,有很多经典文章。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他们在选材上都有共通之处。下表是选自部编版教材七年级和八年级里的数篇文章:
作品 立意 选材
《紫藤萝瀑布》(七年级) 生命长河永无止境;
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磨难 一树藤萝
《台阶》(七年级) 赞美父亲坚忍不拔的精神;体现父辈渴望改变落后面貌,获得尊重的渴求;父亲逐渐老去的落寞 几级台阶
《灯笼》(八年级) 对亲情、乡俗文化的赞美怀念;
对历史的缅怀;浓浓的家国情怀 一只灯笼
《社戏》(八年级) 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乡村自然风光的热爱;对淳朴友善的民风民情的赞美 一场社戏
一船罗汉豆
这些作品立意宏观丰富,但所选材料俱微小精致。《紫藤萝瀑布》中一树藤萝里寄托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台阶》中几级台阶饱含父亲的勤劳、自尊、面对衰老的无可奈何;《灯笼》里一只灯笼点亮了乡愁之思、家国情怀;《社戏》里一场戏、一船豆里摇曳着对乡村生活的无限追忆。这也就告诉我们:精选材料,以小见大。巧妙找到那个最小情感载体,从而勾连起数个片段,串起整篇文章。那么该如何寻找到那个载体呢?
(二)头脑风暴
在确定立意后,学生可进行头脑风暴,后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寻找到最小最佳载体。思维导图(Mind map)是一种有效使用大脑的发散性思考方法,它模拟人脑神经网络放射性的构造,以视觉形象化图示展示知识结构、外化大脑思维图谱。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在拓宽思维的同时,将思维具象化,成为可见可感的文字内容。下面就以学生最常写的立意——亲情为例进行选材升格训练。
1.定关键词。如《从未远去》中,学生要表达爷爷的亲情之爱从未远去。首先明确这个立意中的关键词。稍加分析,不难发现,这个立意要表达的是亲情主题,而这份亲情之爱的特定对象是爷爷。所以可定下关键词为爷爷,进而在爷爷一词上进行头脑风暴,形成思维导图。
2.发散思维。明确关键词后,围绕关键词进行发散思维,联想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爷爷是人物,自然联想到有关人物的诸多方面:人物的外貌穿着、人物的工作职业、人物的兴趣爱好、人物的生活环境等。刚刚进行的是思維发散第一步。继而在这些方面挑选最符合立意的其一或其二,进一步发散思维。如挑选爷爷的兴趣爱好,联想爷爷有哪些兴趣爱好,如下棋、做饭、种地等等;如挑选爷爷的生活环境,乡野或城市,海边或山中等。
3.缩小范围。思维发散至此,下面要做的是收拢工作了——缩小范围。如兴趣爱好中,选择下棋,可再缩小到棋盘或棋子;选择做饭,可缩小到一盆红烧肉进而到一口土灶、一只砂锅、一个铁勺、一缕炊烟等;在生活环境中,乡野可缩小到木屋、菜地、果树,进而到木门、木栓、青菜、柿子等。在这一环节,学生要尽可能地把选材压缩到最小,因为以越平凡越细微的事物来表现宏大主题,作品越具有表现力和震撼力。
4.聚焦勾连。找到最小载体后,对其进行聚焦,进一步发散思维,联想与之有关的若干事件,精心挑选最切合立意的3—5个事件,按一定顺序巧妙勾连,从而串联起整篇文章。这一环节,学生要注重寻找到最合适的方式,最合理的顺序,把选材串联起来。一个个好的素材像一颗颗散落的精致的珍珠,必须要找到一根线串起它们,精心编排它们,让它们成为最佳工艺品。
下面就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上述内容。
以上是笔者以《从未远去》一文为例,对作文的立意、选材升格进行的一些思考和实践。在任何一篇文章中,立意都应先行,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在立意基础上,发散思维,精心选材,勾连起全文。笔者认为,中学生写作,若能在“写什么”方面有突破和创新,定能在写作这一舞台上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C位。
参考文献
[1]陈爱平.生本教育理念下的作文教学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3).
[2]毛娟.诊断式教学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天地,2020(14).